华医世界
“
试想一下
我们正在看诊一名5、6岁发烧的孩子
一摸脉是浮数的
此刻
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教科书中风热表证
用银翘散,麻杏石甘汤进行治疗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师
广安门医院名医
庞博教授的理解中
小儿外感出现“脉浮数”还可以用
桂枝汤 麻黄汤 五苓散 厚朴七物汤
进行治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庞博教授的课堂
重新搭建中医治疗小儿外感病的框架
在临床我们也能开出
安全且快速起效的方案
文章内容来源于“庞博·熊兴江”双师传承第12站,儿科病名医训练营庞博教授《小儿外感发热与传染病》
”
有4种情况会出现“脉浮数”
庞博教授讲,
《伤寒论》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以及《金匮要略》中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都有提到“脉浮数”。
又因为这4个方剂中都有桂枝的存在,所以他其实是围绕桂枝所展开的处方药物的变化。
都是“脉浮数”用的方子不尽相同,其中原因,庞博教授是这样解析的:
进入到病证中看,
麻黄汤是实是表,桂枝汤是虚是表,
五苓散是表有邪里有饮,厚朴七物汤是表有邪里有热。
下面我们分别理解“脉浮数”的含义:
1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
····
····
这里脉浮而数,“浮”当表解时,“数”可以当热实而解,用麻黄解散壅滞腠理的郁闭。
《黄帝内经》讲“腠理闭,热而闷”,因为热,所以“数”。
2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
····
····
这里脉浮数“浮”是病位在表,“数”实中有虚。就比如脉跳的快,有可能是实热还有可能是虚热。
3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
····
····
这里数脉还可以是表有邪,正虚之后,“浮”还可以是水饮。
有这样一句话“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因此当尺脉浮的时候可以是水饮,所以脉浮还可以当水饮理解。
4
在《金匮要略》中,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
····
····
脉浮数,还可以是表有热里有热,既可以是表热的麻黄,也可以里热的大黄。
所以在麻黄汤中,核心的配伍麻黄配桂枝;
桂枝汤中,核心的配伍是桂枝配芍药;
五苓散中,核心的配伍是桂枝配茯苓;
厚朴七物汤中,核心的配伍是桂枝配大黄。
从麻黄配桂枝宣散,到桂枝配芍药的和解,桂枝配茯苓表有热里有水,到桂枝配大黄的表里俱热。
它的这种热,由表及里,由实转虚,汗出多的用芍药敛汗,汗不出的用麻黄发汗,化水的用茯苓,化热的用大黄。风寒一气在表为风寒,入里则为水热。
一气所化自外而来都是“浮”,入里承实都是“数”,这个“数”有实的内涵,有虚的内涵,若正气不虚,邪气不能侵犯。
所以一个脉浮数在临床中包罗万象,在方证当中也是左右逢源。
进入临床
庞博教授讲,
所以当我们在临床中治疗小儿的疾病,判断出太阳病,摸到浮数脉,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辨证环节。
表证可以用麻黄汤,这里涉及条文“脉浮而数,可发汗”所以麻黄汤可以治疗患者化热的情况。
已经有汗出营虚了,就要用一点芍药,化水就用一些茯苓。
就如一个孩子在开始感冒发烧时用了感冒清热颗粒。
现在情况是,服药后又出现壮热无汗,此时如果孩子在第一次没有用感冒清热颗粒,没有发过汗,可以用麻黄汤。
但因为在第一次治疗时,已经用过发汗的药物,所以再次治疗时,要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些芍药,和葛根。
葛根不仅仅是治疗颈项强痛,《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还有起阴气的作用。
知识拓展
化水之后,就出现烦渴。为什么不用白虎加人参汤而用五苓散?
庞博教授讲,
五苓散是水饮所致的烦渴,是水不化气,
白虎加人参汤是内热伤津,
两者区别在于,白虎加人参汤是津伤,五苓散是水液不能上承,
这是两种状态,都可以出现烦渴。
所以临床中有烦渴的病人,除了白虎加人参汤还要想到五苓散。
《伤寒论》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完汗了,脉仍然浮数,还有烦渴的情况,此时病不在表,在里。
脉浮数是尺脉浮,里有水,“数”是虚;“浮”是水饮的内停,“数”是津液的不能上承。
所以既烦且渴,渴是水饮的内停,烦是津液不能上承心营,心血得不到水的互补,会变成烦。
肺洛得不到津液,金水不相生,就会出现咳,所以脉浮数烦渴是说的下焦有水。
诸阳气浮,病于心则烦,病于肺则咳,津液不能上承则渴,津液不能上承则烦,在气分则渴,在血分则烦。
所以在临床中都是脉浮数,但是有表里虚实寒热的变化,换句话说小孩开方也是围绕着桂枝汤,所紧密展开的。
听庞博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后,对中医治疗小儿外感病又有了新认知,突破了现有中医思维边界。
看完文章,你学到了哪些新思路?在文末评论区留言,与大家共学。
如果你错过了此次课程
如果你还想和庞博教授学习更多内容
现在来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3593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