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同样的病,不同医生调理出来的效果能差这么多?有的医生能帮患者彻底摆脱不舒服,有的却调理半天没半点起色。其实,调理效果好不好,不全看医生医术高不高,更关键的是能不能找对调理的思路 —— 中医的核心本来就是 “灵活辨证”,这才是让身体重新回到平衡状态的关键。
就拿结节患者里常见的 “上热下寒” 来说:腰以上出汗,腰以寒凉。
有些医生调理时,眼里只盯着上半身的 “热”,一个劲儿用清热降火的药,压根没考虑到下半身需要温补。可寒凉的药劲儿会进一步耗掉本就虚弱的脾胃阳气,反而让中焦运化的 “通道” 更堵;中焦一堵,上半身的 “热” 没了往下走的路,下半身的 “寒” 也会因为阳气不够变得更顽固,最后陷入 “越清热越堵、越堵下寒越重” 的死循环。
还有另一个极端:一个劲强调要温补下半身,却没意识到得先把中焦疏通开。中焦其实就是脾胃负责运化的关键部位,要是这里的阻滞没解开,那些温补的药根本到不了下半身发挥作用,反而会 “堵” 在上半身,让口干、长口疮、心烦爱发火这些热症更明显,这不就是 “火上浇油” 嘛。
其实咱们可以换个角度 —— 从 “中焦” 找突破口。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先帮脾胃健脾理气,让脾胃升降的功能恢复正常(毕竟脾胃能把清的往上运、浊的往下排,这是全身气机运转的关键);接着 “引火归元” ,靠温和的热性药把上半身的虚火往下引;同时既要清掉多余的热,也得适当温补,不盲目用寒药伤阳气,也不随便用热药助火气,这样才能真正化解 “上热下寒” 的矛盾。
针对这种体质,比较合适的中成药是乌梅丸。它既能清掉上半身的热,又能温暖下半身的寒,在清热和温阳之间能找到平衡,帮着调节全身的阴阳。
除了 “上热下寒”,还有一种情况是腰以上凉、腰以下爱出汗,尤其是腿脚总出汗,这就是 “上寒下热”。看着跟 “上热下寒” 是反过来的,但调理时可不能直接 “反着来”,重点得放在疏肝泻火上。
这种体质大多是因为肝气郁结太久,慢慢化成了肝火,而肝火又反过来影响脾胃导致的 —— 脾胃运化出了问题,阳气没法往上走温煦上半身,上半身就会出现寒凉的症状(比如没胃口、容易吐、胃和肚子发冷冷痛);同时肝火往下走,下半身又会出现热的表现(比如小便发黄、大便干结),最后形成 “上冷下热” 的矛盾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参考用左金丸。它能清掉肝火、理顺肝气,减轻肝火对脾胃的干扰,让上下的寒热慢慢调和过来。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647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