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辨证治疗脾虚,脾虚的症状,几种中医常用于治疗脾虚的方剂:我的方剂学我的方证表大别山养生堂
2025
11-06

中医辨证治疗脾虚,脾虚的症状,几种中医常用于治疗脾虚的方剂:我的方剂学我的方证表大别山养生堂

一,脾虚的症状

脾虚是中医常见的病症,其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食欲不振:对食物缺乏兴趣,食量减少,进食后容易感到腹胀。

2. 消化不良:常出现胃脘胀满、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大便可能不成形,或夹杂未消化的食物。

3. 肢体困重:自觉身体沉重、疲倦乏力,活动后容易感到劳累。

4. 面色萎黄:面部色泽暗淡,缺乏光泽。

5. 消瘦或肥胖:脾虚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可能导致身体消瘦;若水湿停滞,也可能引起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

6. 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便血等,脾不统血所致。

7. 舌象异常:舌头胖大,边缘有齿痕,舌苔白腻。

 

需要注意的是,脾虚的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而有所不同,如果怀疑有脾虚的问题,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二,以下为您介绍几种中医常用于治疗脾虚的方剂:

 

1. 参苓白术散:由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组成。有补脾胃、益肺气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等。

参苓白术散: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组成及剂量(成人常用量)

 

– 莲子肉500克、薏苡仁500克、缩砂仁500克、桔梗500克、白扁豆750克、白茯苓1000克、人参1000克、炒甘草1000克、白术1000克、山药1000克。(以上剂量为原方比例,现在临床应用多按此比例换算为汤剂或其他剂型的剂量)

 

功效

 

–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要用于脾虚湿盛证,像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等情况。

 

方解

 

– 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药。山药、莲子肉助君药健脾益气,并且有止泻的作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健脾渗湿,这五味药共为臣药。砂仁可以化湿行气,使补而不滞;桔梗宣利肺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这两味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是使药。

 

用法

 

– 传统是将上述药物共为细末,每次服用6 – 9克,用枣汤调下。现在临床也常将其制成丸剂、颗粒剂,按照说明书服用;若是用汤剂,可根据病情和体质等,让医生来确定剂量,一般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2. 归脾汤:主要成分有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心脾气血两虚证和脾不统血证。

 归脾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归脾汤记载于《济生方》。

 

方剂组成及剂量(成人常用量)

 

– 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各30克,人参、木香各15克,甘草(炙)8克。

 

功效

 

–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心脾气血两虚证,如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还用于脾不统血证,如便血、皮下紫癜等各种出血症状。

 

方解

 

– 黄芪、人参补脾益气,使气旺血生,为君药。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为臣药。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助人参、黄芪补脾益气;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这些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

 

用法

 

–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现在也有归脾丸等中成药,按照说明书服用,一般每日三次,用量因剂型等因素而不同。

然而,具体的用药和方剂选择应依据个体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判断和开具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