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跟我学方记第101首丨苓桂术甘汤丨此方为温阳化饮之圭臬,体现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经旨
2025
08-27

跟我学方记第101首丨苓桂术甘汤丨此方为温阳化饮之圭臬,体现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经旨

苓桂术甘汤

一、方剂溯源

1. 经典出处: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67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2. 历代注疏: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此方治中阳不足,水饮内停。

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温阳化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为痰饮病之祖方。”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水饮停于心下,阻遏清阳,非此方不能通阳化饮。”

李可老中医:“此方加附子、泽泻,可治少阴阳衰之寒饮;合真武汤,疗水邪凌心之悸喘。”

二、药物解析(以《神农本草经》为基,参后世发展)

1. 茯苓(《本经》名“茯苓”):

《本经》:“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利小便,安魂养神。”

健脾利水,宁心安神,李可治水气上逆常用至60-120g,配猪苓增效。

2. 桂枝(《本经》属“牡桂”):

《本经》:“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利关节。”

温通心阳,化气行水,李可治寒饮常配附子30-60g(久煎)破阴凝。

3. 白术(《本经》名“术”):

《本经》:“味苦温,主风寒湿痹,健脾燥湿,止汗除热。”

固守中焦,运化水湿,李可常用炒白术30-60g配干姜30g温中。

4. 炙甘草(《本经》名“甘草”):

《本经》:“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

补中缓急,调和诸药,李可常用至15-30g制桂枝之辛散。

三、六经方证解析

1. 病位:太阴脾虚(水湿停滞)为主,兼涉少阴(心阳不振)。

2. 病性:阳虚为本,水饮为标,中焦虚寒,水饮上泛。

3. 核心脉证:

主脉:沉弦或沉紧(左寸尤显),或濡滑(水饮内停);

舌象:舌质淡胖,苔白滑或水滑;

鉴别要点:

与五苓散证相别(彼兼表证,见口渴小便不利);

与真武汤证相别(彼属少阴阳虚,见肢冷脉微)。

四、临床运用拓展

1. 经典应用:

痰饮眩晕(梅尼埃病、耳源性眩晕);

心力衰竭(心悸喘促、下肢浮肿);

慢性胃炎(脘痞呕逆,振水声)。

2. 现代拓展(严守病机):

高血压病(水饮上冲型):头胀如裹,合泽泻汤利水降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晕目眩,加葛根60g、川芎15g升清活血;

更年期综合征:潮热伴浮肿,合二加龙牡汤(附子、龙骨、牡蛎)潜阳。

3. 李可学术融合:

阳虚水泛:加附子30-90g(久煎)、红参15g温阳固脱;

瘀水互结:加益母草30g、泽兰15g活血利水;

痰浊壅塞:加生半夏15g(久煎)、天南星10g破痰涤饮。

五、 脉证方对应要诀:

三部九候:

左寸沉紧:心阳不振(桂枝加至20g,薤白15g);

右关濡滑:脾虚湿困(白术加至60g,茯苓90g);

双尺沉微:肾阳衰惫(加肉桂10g、补骨脂15g)。

脉势动态:服药后脉由沉紧转缓滑为阳复饮化,若反见虚大,需防气随饮脱。

2. 药症对应精要:

茯苓-桂枝比例:

水盛标急:茯苓90g,桂枝15g(6:1);

阳虚为重:桂枝20g,茯苓60g(1:3),李可治心衰常用此比例;

煎煮法要:文火久煎1小时,浓缩药力;重症可加生姜汁10ml冲服,增强温化之效。

六、历代医家方论辑要

张仲景:“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黄元御《伤寒悬解》:“土湿则木郁,桂枝疏木达郁,茯苓泄水燥土,此方实为治水之神剂。”

李可老中医:“此方乃治水饮之基石,加附子破冰,红参固元,可挽狂澜于既倒。”

七、临证要点总结

1. 禁忌证:

阴虚津亏(舌红少苔、脉细数)禁用,恐利水伤阴;

湿热中阻(苔黄腻、脉滑数)慎用,需先清利湿热。

2. 现代剂量换算:

原方比例: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炙甘草6g;

现代常用量:茯苓30-60g,桂枝10-15g,白术15-30g,炙甘草10g。

3. 煎服法:诸药同煎,文火40分钟;李可经验:水饮重症煎汤代水,一日夜连服2剂。

此方为“温阳化饮”之圭臬,体现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经旨。

临证时须紧扣“阳虚水停”之病机,凡见眩晕、悸动、呕逆、浮肿者,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化裁。

现代应用于心脑血管及代谢性疾病时,尤需把握“气化水行”之枢机,以脉证为眼目,方可收阳复水平、拨云见日之效。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