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治疗阴道炎,中医治疗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中医治疗细菌性阴道炎,萎缩性阴道炎,阴痒。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大别山养生堂
2025
05-08

中医治疗阴道炎,中医治疗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中医治疗细菌性阴道炎,萎缩性阴道炎,阴痒。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大别山养生堂

一,中医治疗阴道炎有多种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式:

1 阴道炎是一大类疾病的统称,不同类型的阴道炎症状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特点:

 

– 共性症状

 

– 阴道分泌物异常:通常表现为分泌物增多,可为稀薄、脓性、泡沫状、凝乳状、豆腐渣样或水样等多种性状。

 

– 异味:分泌物可产生不同气味,如鱼腥味、恶臭味等。

 

– 瘙痒和不适:外阴和阴道常出现瘙痒、灼热感,严重时可影响日常生活与睡眠,部分患者在排尿、性交时症状会加重。

 

– 不同类型阴道炎的特征症状

 

– 滴虫性阴道炎:白带多呈黄绿色、泡沫状,质地稀薄,有臭味,有时可混有血性分泌物。少数患者会出现泌尿系统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

 

– 霉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白带特点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外阴瘙痒症状往往较为剧烈。

 

– 细菌性阴道炎:白带多为灰白色,质地均匀、稀薄,有鱼腥味,尤其在性交后气味加重,部分患者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烧灼感。

 

– 萎缩性阴道炎:常见于绝经后女性,主要症状为外阴灼热不适、瘙痒,阴道分泌物稀薄,呈淡黄色,严重时可出现血样脓性白带。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白带常规等相关检查,以明确阴道炎的类型,针对性治疗。

 

你出现这些症状多久了?是否有性生活?近期有无使用过特殊药物?

2中药内服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来开具药方。常见的证型有湿热下注型、脾虚湿盛型、肝肾阴虚型等。

 

– ①对于湿热下注型,常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治法,常用龙胆泻肝汤等方剂加减,药物包括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等,可清利肝经湿热。

 龙胆泻肝汤等方剂

龙胆泻肝汤加减是治疗湿热下注型阴道炎等病症的常用方剂,以下是其相关信息:

 

方剂组成及剂量(仅供参考,具体需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调整)

 

– 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包煎)、当归3g、生地黄9g、柴胡6g、生甘草6g。若用于治疗阴道炎,可根据情况加苦参10g、土茯苓15g、白鲜皮10g等增强清热燥湿止痒之效。

 

功效

 

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对于湿热下注所致的阴道炎,可有效清除湿热之邪,缓解阴道瘙痒、灼痛、白带异常等症状。

 

方解

 

– 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胆湿热,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助龙胆草清泻肝胆湿热,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当归、生地黄养血滋阴,以防苦燥渗利之品伤阴;柴胡舒畅肝胆之气,并引诸药归肝胆经,以上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用法

 

一般每日1剂,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可将药物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 – 40分钟,倒出药液,再加水煎第二次,两次药液混合后分服。

 

需要注意的是,龙胆泻肝汤加减的具体应用需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进行辨证论治和个体化用药,不可自行随意使用。

– ②脾虚湿盛型则以健脾利湿为主,如完带汤加减,有白术、山药、人参、白芍等药物,以健脾益气,化湿止带。

 完带汤是治疗脾虚湿盛型带下病的经典方剂,以下是完带汤加减的相关信息:

 

方剂组成及剂量(仅供参考,具体需辨证调整)

 

– 白术30g、山药30g、人参6g、白芍15g、车前子9g(包煎)、苍术9g、甘草3g、陈皮6g、黑芥穗6g、柴胡3g。若治疗阴道炎,可加茯苓15g、薏苡仁30g以增强健脾利湿之力,加白芷10g、蛇床子15g以助祛湿止带、杀虫止痒。

 

功效

 

健脾疏肝,化湿止带。可用于治疗脾虚肝郁、湿浊下注所致的阴道炎,改善白带量多、色白质稀、无臭味,以及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等脾虚症状。

 

方解

 

– 白术、山药为君药,健脾益气,祛湿止带,其中山药还能补肾以固带脉。人参、甘草补中益气,助白术、山药健脾之力;苍术、陈皮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共为臣药。白芍柔肝理脾;车前子利水渗湿,使湿浊从小便而去;柴胡、黑芥穗升阳除湿,且柴胡还可疏肝解郁,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配伍,使脾气健旺,肝气条达,湿浊得化,带下自止。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将药物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左右,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 – 40分钟,倒出药液,再加水煎第二次,两次药液混合后分2次温服,早晚各1次。

 

使用完带汤加减时需遵循医嘱,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药物加减和剂量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 ③肝肾阴虚型以滋补肝肾为法,知柏地黄丸加减较为常用,熟地、山茱萸、山药、知母、黄柏等药可起到滋阴降火的作用。

 你可能想说的是知柏地黄丸。以下是知柏地黄丸加减的相关信息,在治疗阴道炎等病症时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

 

方剂组成及剂量(仅供参考,具体需辨证调整)

 

– 知母12g、黄柏12g、熟地黄24g、山茱萸12g、牡丹皮9g、山药12g、茯苓9g、泽泻9g。若用于阴道炎,可加苦参10g、地肤子15g、白鲜皮10g等增强清热燥湿止痒之效。

 

功效

 

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等,对于阴虚湿热型阴道炎,可起到滋阴清热、祛湿止带的作用,缓解阴道干涩、瘙痒、白带量少色黄等症状。

 

方解

 

– 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泽泻利湿泄浊,牡丹皮清泄相火,三药助君、臣药以泻其有余,使补中有泻,补而不滞。知母、黄柏清热降火,滋阴润燥,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降火之功。

 

用法

 

一般为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也可根据医生建议,将药物进行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具体用法用量需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因素由医生确定。

 

使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及体质等进行个体化的用药调整。

3中药外洗

 

许多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的功效,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如蛇床子、苦参、黄柏、白鲜皮、地肤子等,将这些中药煎水后趁热先熏后洗外阴,可缓解阴道瘙痒、灼热等症状。

 

4针灸治疗

 

选取一些与妇科相关的穴位,如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带脉等。通过针刺或艾灸这些穴位,可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辅助治疗阴道炎。

 

中医治疗阴道炎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从调节人体的内环境出发,改善患者的体质和症状,但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制定,且在治疗期间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二,滴虫性阴道炎

中医治疗滴虫性阴道炎主要通过辨证论治,以内服中药和外用中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以下是具体介绍:

 

辨证论治

 

– 湿热下注证:主要症状为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呈泡沫状,质稠有臭味,外阴瘙痒,伴有口苦咽干、小便短赤等。治法为清热利湿,杀虫止痒。方剂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如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等,可根据病情加苦参、土茯苓、白鲜皮等增强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功效。

 龙胆泻肝汤见上述!

– 肝肾阴虚证:表现为带下量少,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外阴瘙痒,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等。治法为滋补肝肾,清热利湿。常用知柏地黄丸加减,药物有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等,可加女贞子、墨旱莲、地肤子等滋补肝肾、清热止痒。

 知柏地黄汤见上述

外治法

 

– 中药熏洗:可选用蛇床子、苦参、百部、花椒、明矾等药物,加水煎煮后趁热先熏后洗外阴及阴道,具有杀虫止痒、清热燥湿的作用。

 

– 阴道纳药:如苦参栓、保妇康栓等,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杀虫、去腐生肌的功效,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缓解症状。

 

在治疗期间,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避免性生活,防止交叉感染。同时,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具体的治疗方案需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患者应遵医嘱规范治疗。

三,霉菌性阴道炎在中医范畴中多属于“阴痒”“带下病”等病症,中医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1霉菌性阴道炎,现称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其常见症状如下:

 

– 外阴瘙痒:这是最主要的症状,瘙痒程度轻重不一,严重时会让人坐立不安,尤其在夜间或月经前后,瘙痒可能会加剧。

 

– 白带异常:白带增多,白带性状通常会发生改变,多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 外阴灼痛:患者会感到外阴有灼热感,在排尿、性交时,这种疼痛可能会加重,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等泌尿系统症状。

 

– 外阴红肿:外阴部可能会出现红肿,严重时会有抓痕,甚至出现皮肤皲裂、脱皮等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可能会有所差异,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中药内服

 

– 辨证论治:若为脾虚湿热证,治以健脾清热、利湿止带,方用萆薢渗湿汤合二妙散加减,药物包括萆薢、薏苡仁、黄柏、茯苓等,以健脾利湿、清热止痒。

若属肝肾阴虚证,治以滋阴补肾、清热利湿,用知柏地黄丸加减,熟地、山茱萸、山药、知母、黄柏等药可滋阴降火、清利湿热。

知柏地黄汤见上述

 萆薢渗湿汤合二妙散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萆薢渗湿汤合二妙散加减的相关信息:

 

方剂组成及剂量(仅供参考,具体需辨证调整)

 

– 萆薢15g、薏苡仁30g、黄柏10g、茯苓15g、牡丹皮10g、泽泻10g、滑石15g(包煎)、通草6g、苍术10g、牛膝10g。若用于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可加苦参10g、土茯苓15g、白鲜皮10g以增强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之力。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各种病症,对于滴虫性阴道炎,可有效清除湿热之邪,改善阴道瘙痒、白带异常等症状。

 

方解

 

– 萆薢利湿分清,为君药。薏苡仁、茯苓、泽泻、滑石、通草利水渗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共为臣药。黄柏、苍术清热燥湿,是为二妙散,加强清热利湿之功;牡丹皮清热凉血,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止痒之效。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将药物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左右,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 – 40分钟,倒出药液,再加水煎第二次,两次药液混合后分2次温服,早晚各1次。

 

具体应用时,需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进行辨证论治和个体化用药,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3中药外治

 

– 熏洗法:常用药物如蛇床子、苦参、白鲜皮、黄柏、地肤子、土槿皮等。将这些药物加水煎成汤剂,趁热先熏后洗外阴部,可起到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作用,能有效缓解外阴瘙痒、红肿等症状。

 

– 阴道纳药:可将一些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杀虫作用的中药制成栓剂或膏剂纳入阴道,如用雄黄、硼砂、蛇床子等药物制成的栓剂,直接作用于病所,以杀灭霉菌、消除炎症。

 

4其他疗法

 

– 针灸:针刺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可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也可采用艾灸的方法,对上述穴位进行温和灸,以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

 

在治疗期间,患者需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避免食用辛辣、甜腻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要按医嘱坚持治疗,定期复查,以确保疗效。

四,细菌性阴道炎在中医里可归为“带下病”等范畴,中医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细菌性阴道炎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

 

– 白带异常:白带增多,颜色可呈灰白色、灰黄色或乳黄色,质地一般比较稀薄,有时会呈现出均匀一致的糊状,还可能伴有细小的泡沫。

 

– 异味:白带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鱼腥味,在性交后或月经后气味可能会加重。这是由于阴道内厌氧菌产生的胺类物质所致。

 

– 外阴瘙痒或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外阴瘙痒、灼热感,但程度一般较霉菌性阴道炎轻。有些患者可能还会有性交痛,影响性生活质量。

 

– 阴道黏膜变化:进行妇科检查时,可发现阴道黏膜无明显充血等炎症表现,这与其他类型的阴道炎有所不同。不过,病情严重时,阴道黏膜可能会有轻度的红肿。

 

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上述全部症状,有些患者可能症状较轻,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断和治疗。

中药内服

 

– 辨证用药:若为湿热蕴结证,治以清热利湿止带,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有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等,可清利湿热。若属脾虚湿蕴证,治以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为主方,含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等药,能健脾化湿止带。

 

中药外洗

 

– 常见方剂:选用苦参、黄柏、蛇床子、白鲜皮、土茯苓、地肤子等中药。将这些药物加水煎成汤剂,先熏后洗外阴,可起到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功效,有助于缓解外阴瘙痒、异味等症状。

 

中药栓剂

 

– 阴道给药:可使用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带作用的中药栓剂,如含有黄连、黄柏、苦参等成分的栓剂,直接放入阴道,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抑制细菌生长,减轻炎症。

 

此外,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性生活,同时饮食上应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促进病情恢复。

五,萎缩性阴道炎:

萎缩性阴道炎在中医多属“带下病”“阴痒”范畴,中医治疗主要从整体调理和局部用药两方面入手:

 

内治法

 

通过辨证论治来开具药方:

 

– 肝肾阴虚证

 

– 症状:阴道干涩、灼热,瘙痒,白带量少、色黄或带血丝,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

 

–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止痒。

 

– 方剂:知柏地黄丸加减。熟地黄12g、山茱萸10g、山药12g、茯苓10g、泽泻10g、牡丹皮10g、知母10g、黄柏10g,可根据情况加用制首乌15g、女贞子12g以增强滋补肝肾之力;加地肤子15g、白鲜皮12g 来加强清热止痒功效。

 

– 湿热下注证

 

– 症状:阴道分泌物增多,色黄或黄绿,质稠有异味,外阴瘙痒、灼热疼痛,可伴有口苦、小便短赤等。

 

–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 方剂: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泽泻12g、木通6g、车前子10g(包煎)、当归6g、生地黄10g、柴胡6g、甘草6g、萆薢15g、薏苡仁30g、茯苓15g、滑石15g(包煎)、通草6g。若瘙痒严重可加苦参15g、蛇床子12g 。

 

外治法

 

– 中药熏洗:选用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作用的中药,如苦参30g、黄柏20g、蛇床子20g、地肤子20g、白鲜皮20g、花椒10g。将上述药物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后煎煮30分钟,趁热先熏后洗外阴,每日1 – 2次,每次15 – 20分钟,可改善外阴瘙痒、干涩等症状。

 

– 阴道纳药:可选用一些具有滋阴清热、解毒生肌作用的中药栓剂或膏剂。例如,用黄连、黄柏、苦参等药物制成的栓剂,每晚睡前洗净外阴后,将栓剂放入阴道深处,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减轻炎症。

 

治疗期间,患者需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适当增加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同时,要按医嘱坚持治疗,定期复查。

 

患者绝经多久了?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平时饮食和睡眠情况如何?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