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对肝郁气滞引起的肝脾不和、肝胃不和,常以疏肝理气、调和肝脾/肝胃为原则,通过经典方剂加减化裁,结合患者具体症状灵活用药。
一、肝郁气滞致肝脾不和的用药思路
肝郁气滞易横逆犯脾,导致脾失健运,出现脘腹胀痛、嗳气反酸、大便溏泄或便秘交替、情绪抑郁或烦躁等症状。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为主,常用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生姜、薄荷)为基础方。若脾虚明显(如乏力、食少),可加党参、黄芪;若气滞血瘀(如胁痛固定),加川芎、郁金;若嗳气频繁,加旋覆花、代赭石。
二、肝郁气滞致肝胃不和的用药思路
肝郁化火或气滞日久,易影响胃气通降,表现为胃脘胀痛、嗳气吞酸、口苦咽干、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治疗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为主,常用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川芎、枳壳、陈皮、芍药、甘草)为基础方。若胃热明显(如烧心、反酸),加黄连、吴茱萸(左金丸);若胃阴不足(如口干、便秘),加麦冬、石斛;若疼痛剧烈,加延胡索、白芍。
三、用药注意事项
肝郁气滞多与情绪相关,治疗需配合心理疏导,避免情绪波动加重病情。
疏肝药多辛散,久用易耗气伤阴,中病即止,不可长期过量服用。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助热或伤脾。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950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