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80例
2025
08-17

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80例

河南中医

2014年第12期

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80例

杨国军

(双流县中医医院,四川 双流 610200)

摘要:目的:观察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给予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对症治疗。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胃镜疗效比较,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7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疗效显著。

慢性胃炎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有研究表明,60%的慢性胃炎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1],慢性胃炎如未得到有效的治疗,极有可能导致胃癌。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噪杂”“胃痞”等范畴,根据其临床症状和病机特点[2],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肝郁脾虚、脾虚浊滞、胃阴不足、脾胃虚弱等证,不同分型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笔者运用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院诊治的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患者1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3],并符合《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肝郁脾虚证的诊断标准,并经胃镜和病理诊断确诊。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证候标准:胸胁胀痛、纳呆、嗳气吞酸、神疲乏力、痞满口淡、舌淡苔白、脉弦细。160例患者中,男92例,女68例;年龄23 ~68(46.8 ±3.5)岁;病程1 ~19(5.8 ±2.6)a。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症状、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排除标准 合并外科临床指征者;合并严重的心脑肾等脏器器质性病变的患者;精神及智力障碍的患者;不愿配合试验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停止使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并尽量禁烟戒酒,控制清淡富含营养的饮食方法。两组治疗时间均为6 周,治疗后随访6 个月。

实验组给予自拟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

方药组成:白术、茯苓各20 g,山药、柴胡、木香各10 g,香附、陈皮、延胡索各8 g,白芍15 g,吴茱萸9 g,甘草5 g。

随证加减,如合并畏寒肢冷者加附子、干姜;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者加肉桂;血瘀寒凝、经络受阻者加丹参[4]、砂仁、檀香、蒲黄、五灵脂;胃虚气逆、心下硬痞、胆汁反流者加代赭石、旋覆花;胸胁剧痛难忍者加鹿角霜;食欲不振者加神曲、麦芽;胃酸过多者加瓦楞子、木蝴蝶;胃酸过少者加木瓜;胸胁胀痛者加木香、台乌药;血虚者加当归、鸡血藤;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剂量根据患者自身病情和耐受情况调配。每剂药冷水浸泡30 min 以上,煎煮20 ~30 min,反复三次后将药汁混匀,去渣取汁1 000 ~1 200 mL,每次服用150 ~200 mL[5],日3 次。治疗8 周。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应该选择胃黏膜保护剂硫糖铝(卫迪;规格0.5 g;国药准字H20040473;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餐前1 h 及临睡前将药片置少许温水中,摇匀后饮用,每次2 片,日3 次;有返酸、烧心等症状的患者,应该选用抑酸剂雷尼替丁(金得乐;规格0.2 g;国药准字号H20050670;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每次0.4 g,每日2 次,饭前或饭后服;如果是上腹胀满、嗳气则为动力不足,应用胃动力药吗丁啉(多潘立酮片;每片10 mg;国药准字H10910003;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1 次1片,日3 次,饭前15 ~30 min 服用。

1.4 疗效判定标准[6-7]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患者的临床主诉症状消失,次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酸基本恢复正常,胆汁反流消失,随访6 个月内无复发;显效:临床主诉正常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酸分泌功能及胆汁反流显著改善,改善程度达原发病的2/3 以上;好转:临床主诉症状明显改善,次要症状有所改善,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馈改善,改善程度达原发病的1/2 以上;无效:上述指标无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痊愈 显效 好转)/n×100%。胃镜疗效判定标准:痊愈:胃镜复查可见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水肿、充血好转,病理组织活检可见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复常或消失;显效: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病理组织活检如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或减轻达两个级度以上(含两个级度);好转:胃镜检查见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 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急慢性炎症减轻一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上述指标无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 (痊愈 显效 好转)/n ×100%。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0.05。

2.2 两组患者胃镜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镜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实验组在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在治疗中出现便秘5例,恶心、呕吐3例,过敏反应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

3 讨论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与气候变换、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病因有关[8]。在本次研究中的160例患者,因恼怒等情志原因致病的有42例,约占52.5%,即一半左右的患者由于自身情志失调,导致疾病。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症见攻撑作痛,连击肋下或左或右,情志抑郁、善太息、神疲食少,嗳气吞酸[9]。

《黄帝内经》认为,肝主疏泄,胃主通降,正常状态下,肝的疏泄助胃的通降,胃的通降可以防止肝疏泄太过,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中医认为情志内伤,肝主怒,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阻滞则病发痞满、胁痛。《奇效良方·心痛》曰:“胃心痛,腹胀满不下食,……皆藏气不平,喜怒优郁所致,属内因。”肝属木,脾属土,肝木乘脾,肝脾失调,继而导致胃气失和[10]。因此治疗应以疏肝健和胃为本,方中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充盈气血,使运化有权;山药补中益气、健脾生津;柴胡疏肝解郁,使肝得以条达;香附解诸郁,《本草纲目》曰:“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11];木香行气止痛、调中导滞;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陈皮健脾和胃;延胡索治疗周身诸痛;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养阴和胃、柔肝止痛;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全方补肝体而调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健脾益气,非但实土以御木乘,且使营血生化有源,诸药共奏疏肝健脾和胃之功。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辨证施治,辨明肝郁脾虚慢性胃炎患者的虚实寒热。病属实者,痞满燥湿,无正气虚弱表现;病属虚者,伴气血受损、脏腑亏虚证候。另见独立出现的尿黄、便秘、口苦咽干,未必属热证[12],如数症共同出现,则可确诊;喜热饮热食,未必属寒,但饮食嗜凉则为胃热。另外,临床常可见寒热夹杂、热极生寒、寒极生热等重症,因此需要临床辨证准确,对症治疗。

总而言之,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辨证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许东升,王祖龙,蒋士卿.自拟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64-65.

[2]梅世明.疏肝健脾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胆汁反流性胃炎45例[J].河南中医,2011,31(6):634-635.

[3]徐英敏,许东升,蒋士卿.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87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8):314-315.

[4]于丰彦.疏肝健脾安神和胃法对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作用的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15.

[5]王玉杰.疏肝—健脾—疏肝健脾方与肝郁脾虚证相关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20.

[6]李媛.疏肝健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19.

[7]张盛杰,陈建杰,孙莲娜,等.疏肝健脾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7,17(6):326-329.

[8]程曦.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回顾分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24.

[9]李兴明.清胃祛湿方治疗肝郁脾虚兼湿热型Hp 相关性慢性胃炎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22.

[10]李艳彦.肝郁脾虚证的模型复制及相关方剂作用的生物学基础[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16.

[11]金周汉.舒肝健脾和胃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14.

[12]王政佐.疏肝健脾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19.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