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病因配穴
风寒:风池、风门、合谷、列缺、肺俞。
风热(实热):曲池、大椎、外关。
风湿:阴陵泉。
暑:委中。
湿:阴陵泉、三阴交、水分;寒湿加命门、腰阳关。
痰:丰隆、中脘、天突。
瘀血:血海、膈俞。
食滞:中脘、足三里。
里热:脏腑井穴、荥穴,如胃经荥穴内庭、肝经荥穴行间。
肾虚:太溪、肾俞。
按症状配穴
头痛:百会、风池、阿是穴、合谷。
偏头痛:率谷、阿是穴、风池、外关、足临泣、太冲。
面痛: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内庭。
腰痛:大肠俞、阿是穴、委中。
痹证:阿是穴、局部经穴。
坐骨神经痛:足太阳经证取腰夹脊、秩边、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经证取腰夹脊、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
中风中经络: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中脏腑闭证加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脱证取关元、神阙。
眩晕:实证取百会、风池、太冲、内关;虚证取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
面瘫: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痿证: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颈、胸段夹脊穴;下肢取髀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三阴交、解溪、腰部夹脊穴。
痫病:发作期取水沟、百会、后溪、内关、涌泉;间歇期取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腰奇。
不寐: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
郁证:内关、神门、印堂、水沟、太冲、百会。
痴呆:四神聪、内关、百会、太溪、悬钟、印堂。
心悸:心俞、巨阙、内关、神门、郄门。
感冒:合谷、大椎、风池、列缺、太阳。
咳嗽:外感咳嗽取肺俞、列缺、合谷;内伤咳嗽取三阴交、太渊、肺俞。
哮喘:实喘取肺俞、中府、列缺、尺泽、定喘;虚喘取太渊、太溪、足三里、膏肓、肾俞、肺俞、定喘。
呕吐、胃痛:足三里、中脘、内关。
泄泻:急性泄泻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慢性泄泻取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
便秘:天枢、支沟、大肠俞、上巨虚。
癃闭:实证取膀胱俞、秩边、中极、阴陵泉、三阴交;虚证取脾俞、肾俞、三焦俞、秩边、关元。
月经不调:月经先期取关元、三阴交、血海;月经后期取归来、气海、三阴交;月经先后无定期取关元、肝俞、三阴交。
痛经:实证取三阴交、次髎、中极、地机、十七椎;虚证取三阴交、关元、足三里、十七椎。
崩漏:实证取关元、三阴交、隐白;虚证取肾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绝经前后诸症:三阴交、太溪、气海、肾俞、肝俞。
带下病:三阴交、中极、带脉、白环俞。
缺乳:膻中、少泽、乳根。
遗尿:膀胱俞、中极、三阴交、关元。
小儿多动症:印堂、四神聪、太溪、风池、神门、内关。
瘾疹:合谷、曲池、三阴交、膈俞、血海、委中。
蛇串疮:局部阿是穴、夹脊穴。
神经性皮炎:合谷、曲池、膈俞、血海、阿是穴。
乳癖:乳根、膻中、屋翳、期门、太冲、足三里。
颈椎病:风池、曲池、悬钟、颈夹脊、天柱、阿是穴。
落枕:天柱、后溪、悬钟、外劳宫、阿是穴。
漏肩风:肩贞、阳陵泉、条口透承山、肩髃、肩髎、阿是穴。
扭伤:阿是穴、局部腧穴。
目赤肿痛:睛明、太阳、合谷、风池、太冲。
耳鸣耳聋:实证取侠溪、听会、中渚、翳风;虚证取肾俞、听宫、太溪、翳风。
鼻鼽:迎香、印堂、风池、合谷、足三里。
牙痛:合谷、下关、颊车。
咽喉肿痛:实证取合谷、尺泽、关冲、少商;虚证取照海、太溪、列缺、鱼际。
近视:睛明、光明、承泣、风池。
晕厥:百会、内关、水沟、足三里。
内脏绞痛:心绞痛取郄门、阴郄、膻中、内关;胆绞痛取胆囊穴、胆俞、阳陵泉、日月;肾绞痛取肾俞、膀胱俞、中极、三阴交、阴陵泉。
肥胖症:阴陵泉、天枢、曲池、太冲、丰隆。
按配穴方法配穴
邻近配穴法:包括局部配穴法和前后配穴法。局部配穴法是在病变部位或附近选取腧穴,如“头病即灸头穴,四肢病即灸四肢穴”。前后配穴法是将头面、胸腹腧穴与颈枕、腰背腧穴配合应用,如肺病前取中府,后取肺俞。
远隔取穴法: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左右配穴法。本经配穴法是选取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表里配穴法是根据十二经表里配合关系选穴。上下配穴法是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左右配穴法是将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如左侧面瘫取右侧合谷,右侧面瘫取左侧合谷。
特殊取穴法:包括补母泻子配穴法、交经八会配穴法、担截配穴法、刚柔配穴法、按时取穴法。补母泻子配穴法是根据“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泻大法确立。交经八会配穴法是运用四肢上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8个穴位进行配穴。担截配穴法是运用四肢腧穴进行配穴,根据疾病部位分为上担下截法、下担上截法等。刚柔配穴法是相克而能相合的配穴方法。按时取穴法是根据天人相应理论等创立的方法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56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