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肉桂+黄连 :名交泰丸,能治心肾不交。
2.吴萸+黄连 :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3.干姜+黄连 :能除胸中寒热邪结。
4.半夏+黄连 :能化痰浊湿热郁结,宽胸止呕。
5.厚朴+黄芩 :能化脾胃湿热。
6.桂枝+白芍 :能调和营卫。
7.当归+白芍 :能养血。
8.当归+川芎 :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9.蒲黄+五灵脂 :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10.桃仁+红花 :能行血通经。
11.柴胡+黄芩 :能清肝胆热。
12.柴胡+白芍 :能疏肝和肝。
13.桑叶+菊花 :能清头目风热。
14.高良姜+香附 :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15.延胡索+金铃子 :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16.附子+肉桂 :能温下元。
17.黄柏+知母 :能清下焦湿热。
18.苍术+黄柏 :能治湿热成痿。
19.杏仁+贝母 :能化痰止咳。
20.半夏+陈皮 :能化湿痰。
21.神曲+山楂 :能消肉食积滞。
22.豆蔻+砂仁 :能健脾胃。
23.常山+草果 :能止疟疾。
24.龙骨+牡蛎 :能涩精气。
25.杜仲+续断 :能治腰膝酸疼。
26.天冬+麦冬 :能清养肺肾。
27.半夏+硫黄 :名半硫丸,治虚冷便闭。
28.女贞子+旱莲草 :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29.桑叶+黑芝麻 :名桑麻丸,能治肝阳头晕。
30.山药+扁豆 :能补脾止泻。
31.升麻+柴胡 :能升提中气下陷。
32.鳖甲+青蒿 :能滋阴退蒸。
33.乌梅+甘草 :能生津止渴。
34.苍术+厚朴 :能逐湿浊。
35.豆豉+葱白 :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
36.皂角+白矾 :名稀涎散,能吐风痰。
37.木香+槟榔 :能疏肠止痛。
38.三棱+蓬莪术 :能消坚化痞。
39.枳实+竹茹 :能和胃止呕。
40.丹皮+山栀 :能清血热。
41.旋覆花+代赭石 :能平噫气。
42.丁香+柿蒂 :能止呃逆。
43.补骨脂+肉果 :名二神丸,能止脾肾泄泻。
44.桑皮+地骨皮 :能泻肺火。
45.知母+贝母 :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46.木香+黄连 :名香连丸,能止赤白痢。
47.白矾+郁金 :名白金丸,能治癫狂。
48.枳实+白术 :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49.赤石脂+禹余粮 :名赤石脂禹余粮汤,能涩大肠。
50.金樱子+芡实 :名水陆二仙丹,能止遗精。
51.枸杞子+菊花 :能明目。
52.生姜+红枣 :能和气血。
徐氏十剂药对如下:宣剂药对(宣可去壅):生姜合橘皮。通剂药对(通可去滞):通草合防己。补剂药对(补可去弱):人参合羊肉。泄剂药对(泄可去闭):葶苈合大黄。轻剂药对(轻可去实):麻黄合葛根。重剂药对(重可去怯):磁石合铁粉。滑剂药对(滑可去着):冬葵子合榆白皮。涩剂药对(涩可去脱):牡蛎合龙骨。燥剂药对(燥可去湿):桑白皮合赤小豆。湿剂药对(湿可去枯):白石英合紫石英。
中草药药名的秘密带天的就是往上走,带地的就是往下走,天就补阳,地就是补阴;根的在督脉,花的在面口;枝叶在四肢,在末端;带力字的长肌肉;带胡字的都是外来的,带香字的一般都行气,子字的名入肾,仁字的多入心,实的补阴;金石的健五脏,安五神;皮的通表,实的入里;一半在土里、一半在土外,这叫半表半里。
茯苓,石膏,知母,赤芍,白芍,桃仁,厚朴,芩连的药性区别
茯苓不寒不热而清爽,所以下行的不是火也不是淤血,而是将水湿这样清稀的东西带下去。有说茯苓利水,有说茯苓安神,有说茯苓治眩治心悸,其实都是这个下行之力。同样是下行药,石膏凉而寒,是解热的;知母阴而润,化阴解热;白芍阴润苦酸,得阴气全,敛降津液而强阴;赤芍比白芍苦,则更重凉血破淤之力;桃仁苦温而味厚,所以下血破血;厚朴苦温而气厚,下的是气,除腹部胀满;芩连类苦而燥,毫无滋养之性,且下降之力彪悍,下热的同时折损气血。
本文为读书笔记摘抄,内容仅供养生参考,有病请到正规医院就医。文章内容只为普及医学知识,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80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