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康平本《伤寒论》辨阳明病篇6
2025
08-03

康平本《伤寒论》辨阳明病篇6

打开课本的第97页,我们来继续学习康平本《伤寒论》。阳明病,脉迟,汗出多,这种迟是因为不足导致的迟,精液不足。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看到恶寒,他提到表未解。那么很多的医家学者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就说有恶寒,就是有太阳病,太阳和阳明合病,但是我想不要赋予他们六病新的意义啊,要立体的去看。什么意思呢?就是阳明病它也有虚寒证,阳明病它也可以有表证,不是说表证就是太阳病的专利,就是我们不要把概念重新赋予新的概念。使的与仲景的原本的东西出现含义上的偏差。所以表未解,可发汗,发汗以桂枝汤。言外之意,它现在属于一个虚证寒证。尽管它是阳明病。可以发汗宜桂枝汤,后边我们还会学习到阳明病,有时候会使用到吴茱萸汤。

翻过来98页,说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阳明病也可以用麻黄汤,不是说麻黄汤就是太阳病的专利,不是太阳伤寒的专利,不是太阳表实这种专利。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这个阶段你不能说它是太阳病,它就是阳明病。但是阳明病也不见得全部都是用承气汤,这里不是用汗法吗?发汗则愈宜麻黄汤。那有的人又要说了。那太阳和阳明不是区分不开了吗?会有很多的共同的地方。本身这种区分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构建层次感,但实质上来讲的话,三阳不就是一阳吗?三阴不就是一阴吗?阴阳本来不就是一气吗?不就是一体吗?我们中医讲整体观念。

说阳明病,发热汗出者,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光头上出汗,身上不出汗,剂颈而还,脖子以下不出汗。而且呢,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言外之意,有湿也有热,因为小便不利,有水湿的蓄积,因为渴饮水浆,我们知道有热,不管是虚热还是湿热,它是有热。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茵陈蒿汤就是解决湿热。其中以茵陈蒿作为它的主药,用到了六两九十克,栀子14枚,生的也不需要炒过的。清炒也不需要,这是14枚,就你数上14枚,不要问我14枚有多少克。大黄二两30克去栓皮。茵陈蒿,它是一个苦平的药,栀子和大黄都是苦寒的药,它们总体来讲都是苦的药,而且整个方剂相对来讲也是偏寒一点,所以它解决的是湿热,那么湿是最主要的病因,热也是因为湿阻气机产生的热,所以就要解决一个湿,清一色的苦味啊,这种方子是极为罕见的,那么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茵陈需要先煮,减六升,这个煎煮法非常重要,纳二味,就是栀子和大黄,最后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分三次喝。小便当利,喝完小便当利,你看书本当中小字部分,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小字部分呢,不属于正文,这是康平本的独特之处,但是其他版本它没有分小字部分,全部罗列成正文,导致我们不知道哪些是仲景写的,哪些是其他人批注的。搞的我们抓不到重点,我们把一些解释也当成原文。

接着往下说,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只有瘀血死血。尿虽难,大便反易。小便比较不利,大便还可以,而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这就去淤血嘛,里面有淤血去淤血,所以阳明病不只是一个承气汤的问题,是胃家实的问题。

接着往下看,说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这种懊恼和烦都是因为由燥屎所导致,应该使用大承气汤,若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者,不可攻之。也就是说,如果大便一开始比较硬,好像不松利,那后边全部都是稀的软便,这是不可以攻的。有燥屎才攻,燥屎如何形成的?气的凝结形成热,所以就损耗精液形成燥屎。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疟状,刚退下去又起来了,起来又退下去了,还有很有规律的。那么有些病人呢,就会告诉你说,我每天下午就会发热,或者每天晚上就会发热,日晡所发热者,就是下午三点到五点,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你看桂枝汤的使用多么广泛。脉实者就要攻,用大承气汤,脉虚的用桂枝汤,所以桂枝汤是一个很好的调补阴阳的这么一张处方。那么我们必须把桂枝汤呢非常熟练的开出来,桂枝用肉桂,芍药用赤芍,大枣用小枣。甘草要清炒的甘草。

接着看99页,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六七日不大便而且肚子疼,那就胀啊烦啊,这种要用大承气汤。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鞕乍易,有时候好拉有时候不好拉,小便不利,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所以你看他根本就不管你有啥症状。我们今天很多讲方证对应的,实际上方证对应是对的,但是搞的就把症状当做是证型证侯证据这是不对的,证候千变万化,但是它的背后机理只有一个。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吃东西总想吐,那么用吴茱萸汤来治疗。吴茱萸汤,吴茱萸是要生的,不能用醋汁的,再一个吴茱萸需要开水烫一下,焯一下。接着往下看,是太阳病,脉缓浮弱,缓松弛,浮体表,弱不足,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就是医生采用下法导致的,治错了。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小便数者,大便必硬,尿的多了,大便就干了。说不更衣十日,十来天不大便,无所苦也,也没有什么痛苦,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不敢喝多了。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水液的代谢运行不畅用五苓散。

关于五苓散这一条,我们需要格外的注意,他口渴是因为缺水吗?是局部地区缺,但是其实总体不缺啊,类似我们现在的情况,人均收入很高,实际上呢,贫富差距太大,依然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依然很多人没有房子住,依然很多人看病看不起。依然有一部分人上学上不了。水是有停的,是有水问题,有些地方还缺水,水液运行的障碍,所以渴欲饮水,却不敢多喝,里边水可不缺。怎么办呢?让它运行起来,让水运行起来怎么办呢?一定不是喝汤剂,而是用散剂。那五苓散,用面汤或者米汤去喝,喝完了,要多饮暖水,就多喝热水,多喝热水什么意思,不是让你喝很多的水。因为热水可以迅速进入气血的运行当中,加强气血的运转这个意思,不是说多喝热水,让你喝很多热水不是这个意思。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大过。错太多也不行啊。阳脉实,因发其汗,汗出多者,亦为大过,不可以发汗太过。

如果说太过的话,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马上损耗了津液,伤了精液,不是说你喝一点水就能补进去的,人体正常运行的体液与饮食,与喝进去水有关系,但是你不能喝进去水今天就能把这个津液补起来。

接着往下看,说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这是指的这个寸口脉浮而芤。这个芤肯定是指不足了,中空了。那么胃气生热,他胃肯定津液不足,还生热,是吧。胃气比较旺,但是津液不足啊,所以形成了其阳则绝这种状态,阴阳互生,对吧,你这个阴不足,阳也生不出来,无以为生,所以导致了阳则绝,其阳则绝。那么绝了之后这个饮食呢,就这个吃进去也消化不了,是吧?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状态。

接着往下看,说趺阳脉浮而涩,趺阳脉不但浮而且涩。趺阳脉浮则胃气强,实际上是热,胃气热,精液不足,虽然精液不足,但是胃气强,阴虚阳亢的状态,涩则小便数。精液不足了,你还有小便了?浮涩相抟,大便则难,小便都没了,大便干,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脾为约。脾的功能受到了约束。这个就像这个船一样,在这个浅滩上就容易搁浅,因为水不多,不能载舟,那这个胃气强有热,热耗损精液,本身阳明病及津液的耗损比较厉害,脾喜燥,胃喜湿,胃的湿就不够。湿导致脾的运化能力也受到了约束,所以叫脾约。脾约的这种情况,用麻子仁丸,麻子仁丸中不是火麻仁,不是郁李仁,而是芝麻仁。当然,胡麻仁也可以。

那么正常来讲就用现在的芝麻,芝麻两升,两升就是一个体积,用一次性纸杯装两杯就是两升。芍药半斤,半斤120克,枳实也就现在的炒枳壳半斤120克,大黄一斤去栓皮,一斤250克,或者我们说东汉的剂量220克,厚朴一尺,厚朴不是要姜制,是要清炒,要去皮,去掉外边的栓皮,厚朴本身就是皮,你还去什么皮,当然是去掉外边的栓皮。一尺啊,东汉的一尺大约23厘米,杏仁一升,也是说到了体积,而且去皮尖,熬,去皮尖不是要真的把皮尖去掉,皮尖去掉都没有什么效用了,那是要把杏仁打碎打的皮肉分离,然后炒一炒。

你看这些药物的一个总体的框架,杏仁甘温,厚朴苦温,一个甘苦配出来了,大黄和枳实苦寒,芍药苦平,还是以苦味的药为主,那厚朴就苦的,大黄也是苦的,枳实也苦的,芍药也苦的,然后杏仁是甘的。所以整体处方来讲的话,它用了两个甘味的药,那么一个就是杏仁甘温,一个就是麻子仁甘平,那么其他药物都属于苦的,当然有一个苦平的芍药,一个苦温的厚朴。两个苦寒的,所以总体来讲这个处方还是以苦药为主,苦降为主,而且用了很多麻子仁杏仁,仁有润的作用,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一次吃十丸,像梧桐子那么大,一次吃十丸,日三服。小字部分注解的是,渐加,以知为度,就你可以慢慢加量,以大便通畅为度。

那么说这个蜜丸如梧桐子大一般是多大呢?一般比较公认的是九克,实际上它没有九克那么大,顶多是六克那么大。当然有的人会认为更小,以米汤面汤,或者说直接用这个白开水,直接吃十丸,一天吃三次,因为这个胃的津液的不足,所以说入胃的有一些养津液的药物,另外它还有这个脾的运化的受到了约束,所以说还会有一些运脾的药,像麻子仁,杏仁。但是其他的苦味的药,它就是解决脾约的问题,就是解决运化的问题,要动起来,不但要把虚的补足了,还要让它动起来,这就是麻子仁丸。好的今天我们就谈这么多!

(2023年5月11日李老师讲授)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