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大汗淋漓、真阳外泄!
2025
08-01

大汗淋漓、真阳外泄!

文/罗华昌中医      

古中医防未病,保民众大健康。

中医常言 “阳气者,若天与日”,将人体阳气比作天空中的太阳。太阳高悬天际,给予万物光热,驱动四季更迭;人体阳气则贯穿生命始终,温煦脏腑、推动气血运行、抵御外邪侵袭。肾阳作为阳气之根本,命门之火深藏肾中,犹如人体 “小火炉”,源源不断为全身提供热量。五脏六腑的正常运转、四肢百骸的温养濡润,皆依赖命门之火的持续温煦。正常状态下,命门之火潜藏稳固,阳气有序输布,维持着人体的动态平衡。

然而,当人体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或是突遭严寒侵袭、久病耗伤,阳气根基便会动摇。尤其是突受寒邪时,寒邪如同凶猛的 外敌,凭借其阴寒凝滞之性,直入肾经,冲击命门之火。命门之火受扰,无法固守本位,开始外越散失,体内阳气随之大量流失。此时,人体如同失去供暖的房屋,迅速陷入 寒冷 状态,最典型的表现便是大汗不止。这种汗不同于运动后温热的汗液,而是冰冷黏腻的冷汗,这是因为阳气溃散后,已无力温煦津液,导致汗液外泄时带着寒气。同时,阳气无法达于四末,患者会出现四肢厥冷;阳气不能上荣头面,便会面无血色、精神萎靡;若病情持续发展,阳气进一步耗竭,甚至会危及生命。

针对阳虚欲脱型大汗症,我在临床中以 “回阳救逆、补气固脱” 为核心,常用附片 10 到30克(先煎 1小时)、干姜 6到9 克、炙甘草 10 克、人参 10 克、五味子 6 克组成基础方。附片作为回阳救逆的 “主力军”,其含有的乌头碱等成分虽有毒性,但经过 1 – 1.5 小时的先煎处理,毒性成分可水解为相对安全的物质,同时其温阳之力得以充分释放,如同给即将熄灭的火炉添上一把旺火;干姜味辛性热,与附片搭配,可增强散寒温阳之效,二者协同,快速驱散体内寒邪;炙甘草调和诸药,一方面缓和附片的燥烈之性,避免其损伤脾胃,另一方面协同干姜温补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运才能更好地吸收药力;人参大补元气,能在阳气虚脱的危急时刻,迅速为身体补充能量,助力阳气恢复;五味子味酸收敛,像一个 阀门,将即将散失的阳气与阴液牢牢固摄,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同时在回阳过程中兼顾阴液,维持阴阳平衡。

临床用药需根据具体症状灵活加减。若患者出现腹胀、食欲不振,表明脾胃虚寒严重,加入炒白术 15 克、茯苓 15 克,白术健脾补气,茯苓利水渗湿,二者合用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为药物吸收奠定基础;若心悸明显,说明心阳受损,加桂枝 10 克、龙骨 20 克(先煎),桂枝温通心阳,龙骨重镇安神,改善心悸症状;若呼吸微弱、气息不足,则是肺气虚弱的表现,加蛤蚧 6 克(研末冲服)、山茱萸 15 克,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山茱萸收敛固涩,防止肺气耗散。

值得注意的是,调理阳虚欲脱型大汗症,切忌 “见汗止汗”。部分患者或家属看到大汗淋漓,便急于使用止汗药物,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出汗仅是阳虚欲脱的外在表现,若不解决阳气溃散的根本问题,单纯止汗如同扬汤止沸,甚至会使阳气郁闭、病情加重。同时,整个调理过程需时刻关注脾胃功能。脾胃是药物转化为气血精微的关键,方中炙甘草、干姜在温阳的同时也在守护脾胃,必要时配伍健脾药物,确保药力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中医调理阳虚欲脱型大汗症,是从整体出发,既着眼于快速回阳救逆以解决危急,又根据个体症状精准调整用药,同时兼顾脾胃与阴阳平衡。这种基于传统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诊疗思路,在危急重症的处理中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值得中医从业者深入研究、传承应用。阳虚欲脱型大汗症病情复杂危急,文中所述知识仅作学习参考,切不可自行用药。若遇类似症状,务必第一时间寻求专业中医面诊。每个人体质与病情不同,唯有经医生辨证论治,才能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切不可擅自尝试,以免延误病情。

身体不适不知咋辩证?公众号留言,我为你专业分析

亲爱的各位网友,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本公众号的关注。

在交流中,我发现不少朋友面对身体小状况时,不知如何应对,也不了解自身中医辩证类型,存在健康困惑。

现向大家说明: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健康问题,我会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为大家做辩证分析。

但因网络交流限制,无法面对面详细诊断,所以我只能提供辩证思路,不能给出具体用药指导,望理解。

我会每天挑选并回答 几个网友的辩证问题,认真对待每一条留言并详细回复,希望能帮大家了解身体,树立正确健康观念。

本文内容原创,如有转载请标明 “转自中医罗华昌公众号”,侵权必究。最后,希望朋友们再关注《杏仁弘道》及《华康中医综合诊所》两个公众号,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

  • 版|权|声|明

  •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