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老中医看病“又快又好” 的秘诀
2025
05-18

老中医看病“又快又好” 的秘诀

有这样一位老中医,他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他的医馆总是门庭若市,有时一天能多达 80 到 100 人。奇怪的是,他收费低廉,却能让患者们满意而归,疗效显著。更让人惊叹的是,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他看病的速度相当快,却又不是敷衍了事,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精准有效的治疗,而且他自己也不会被繁重的工作累垮。这不禁让人好奇,他究竟是怎么做到 “又快又好” 的呢?

      其实,这位老中医的神奇秘诀就藏在他对节气变化以及气运对人体影响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之中。他深知,在不同的时节,人们所患的疾病往往有着共性。就拿最近这段时间来说,很多人都被脾胃问题困扰。大家普遍感觉胃部胀胀的、满满的,就像有个小气球在里面充气一样,还老是嗳气,一张嘴,那股酸气就往上冒,有时候甚至会感到刺痛。心窝处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特别难受,这在中医里叫 “心下痞”。不仅如此,大便也不顺畅,黏黏糊糊的,总感觉排不干净。很明显,这是湿气太重在作怪。

       那老中医面对这种时令性的脾胃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他常用的一个方子就是平胃散。平胃散的组方很简单,由厚朴、苍术、陈皮、生姜、甘草、大枣这几味药组成。厚朴和苍术苦温,陈皮辛温,生姜辛热,再加上甘甜的甘草和大枣。胃这个器官,天生喜欢干燥,厌恶湿气。当胃部被各种垃圾、湿气壅堵,无法正常通降时,问题就来了。在中医理论里,六腑以通为用,要保持虚实交替的状态。所以,此时就需要用辛开苦降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说到这里,中医的五脏补泻理论就派上用场了。从五味的角度来看,脾胃在五行中属土,土的补法对应五味中的甘味,泻法对应辛味。你瞧,平胃散里既有辛味的陈皮、生姜,又有甘味的甘草、大枣,正好符合脾胃的补泻规律。

      有时候,咱们会纠结中医的基础理论,到底是以五味为主来理解病症和用药,还是以四气(寒、热、温、凉),又或是以阴阳、升降等理论为主呢?其实啊,这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在诊断阶段,我们可能会侧重于用某种理论来分析病情;到了开方用药的时候,又会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理论依据。至于哪个权重更大,完全取决于你对哪种理论运用得更熟练、更得心应手。这就好比厨师做菜,有的厨师擅长用盐来调味,有的则对糖的运用炉火纯青,只要能做出美味的菜肴,用哪种调料并不重要。

       话说回来,有些患者除了脾胃的这些症状,还会出现反酸、恶心,甚至呕吐的情况,胃部滞胀感强烈,同时还伴有口舌生疮,性格也变得急躁起来。这时候,老中医知道,这是体内的淤滞已经化火了。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用到大黄黄连泻心汤。心在五行中属火,根据五行的补泻理论,火的补法对应五味中的咸味,泻法对应苦味。大黄黄连泻心汤中的大黄和黄连都是苦味的,正好可以泻火,从补泻的角度和病症完美契合。而且,这种理解方式和中医的升降理论也是相通的,就像一个紧密咬合的齿轮,相互呼应。

       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口苦的症状,脉象弦细。老中医一搭脉,就知道这是肝郁化火的表现。这个时候,他就会把小柴胡汤和之前的方子合并使用,用来疏利肝胆。小柴胡汤可是中医里疏肝解郁的经典方剂,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肝郁的 “锁”。

      从这位老中医的诊疗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医遣方用药和节气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大了说,四季的更替对人体健康有着显著影响;往细了讲,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都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息息相关。再进一步,一个节气有十五天,这十五天又分为三候,每五天为一候,在这每一候里,人的身体都会有相应的变化。

       所以,作为中医,在遣方用药时,必须要根据这些变化灵活调整。比如说,现在是太阴湿土主事的时节,很多人容易被湿气困扰,出现脾胃问题。而过段时间,今年的司天之气就会变成厥阴。厥阴主什么呢?这就需要中医们深入思考,根据厥阴的特性来调整用药思路了。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