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钤法》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医学典籍,其内容涵盖了伤寒病症的各个方面,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其主要内容可分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详尽地揭示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演变过程、流行趋势、因果关系以及治疗法则,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伤寒铃法》
首先,发病部分深入剖析了伤寒病的起病原因和初期症状。它详细描述了人体受到外邪侵袭后,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通过这部分内容,医者可以准确地识别伤寒病的初期症状,为后续的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传变部分则着重探讨了伤寒病在人体内的演变过程。它详细描述了病情如何从初期发展到中期、再到后期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病理变化。这部分内容使医者能够全面把握病情的发展动态,制定出更加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再者,流行部分关注伤寒病的流行趋势和规律。它分析了伤寒病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发病特点,以及人群中的传播方式和途径。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医者预测和防范伤寒病的流行,保障人民的健康。
此外,因果部分则深入剖析了伤寒病的因果关系。它探究了外邪侵袭与人体正气之间的关系,以及正气虚实与病情轻重之间的内在联系。这部分内容使医者能够深入理解伤寒病的发病机制,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最后,经法(归证)部分则是对伤寒病治疗的总结和归纳。它详细阐述了治疗伤寒病的原则和方法,包括中药的选用、剂量的把握、煎服的方法等。这部分内容既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精髓,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为医者提供了宝贵的治疗经验。
总之,《伤寒钤法》的五大部分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伤寒病学著作。它以其深刻的理论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对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病卷
在中医理论中,个体的出生年份与其日后可能罹患的疾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据古籍记载,不同出生年份的人,其身体对应的六经也各不相同。
譬如,在子午之年降生的人们,一旦在申、子、辰、寅、午、戌这些阳日里患病,其病状往往表现为辰戌太阳寒水之经的病症;
在亥、卯、未、巳、酉、丑等阴日得病,则多会发病于寅申少阳相火之经。
辰戌太阳寒水之经所涵盖的病症颇为广泛,共计有121种不同表现。
其中,上太阳部位有16种证型,中太阳部位则更为复杂,多达66种证型,而下太阳部位亦有39种证型。
值得一提的是,卯日若逢辰时,易发太阳病,此即为太阳痉证,其症状与西医所描述的脑炎、高热、帕金森、舞蹈症等抽搐类疾病颇为相似;
而卯日若遇戌时,同样易引发太阳病,但此时表现为太阳湿证。
此外,若辰戌之时出现庚辛壬三字,则提示为太阳暍证,其中庚为一证,辛为二证,壬为三证,每种证型都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配伍。
再观卯酉阳明燥金之经,此经共有44种证型。根据五行理论,这些证型被分为水、木、火、土、金五类,每类都有其特定的证型和治疗方法。
其中,水字号独管4证,其余字号则各自管理10证。
此外,寅申二字在此经中具有特殊地位,寅日发病多为霍乱,共有6种证型;而申日发病则多为劳复,亦有6种证型。
寅申少阳相火之经发病时,其症状表现多样,但总体上都可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
而丑未太阴湿土之经发病时,则仅有三证,分别对应不同的时间段和药物组合。
子午少阴君火之经发病共有23种证型,分为天地人三号。
其中,子丑寅卯为天字号,共有10证;
辰巳午未为人字号,亦有10证;
申酉戌亥为地字号,仅有3证。每种证型都需根据其特性进行精准治疗。
最后,巳亥厥阴风木之经发病共有19种证型,分为乾坤二号。这些证型多与风邪入侵、气血失调有关,治疗时需注重调和气血、祛风除湿。
综上所述,中医理论中对于出生年份与发病六经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也为患者提供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假如我们深入探究中医的奥秘,便会发现戊寅生人若在甲子日患病,其中蕴含了天地人三才的微妙关系。
此时,正值子午少阴君火司天,依循古法,我们前进三辰至卯位,卯作为阴支,又需退一位从寅上起本命。如此顺行,戊寅至司天子上,赫然出现戊子,这便是少阴证天字号第一证。
正如仲景大师在《伤寒杂病论》第301条经文中所言,当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治之方。
又如乙丑生人,在壬戌日发病。此时,戌日阳司天,我们从戌上数至三位,便是甲子。
随后,从子上加上人命乙丑,一路数至壬戌,便见乙亥,此乃厥阴证之兆。
再观得病日之干,壬字上加人命丑,顺行至司天戌上,现出辛字,这便是厥阴证坤字号第八证。
根据仲景大师的《伤寒杂病论》第378条经文,当以吴茱萸汤为治。
然而,这里或许有人疑问,是否所有同年生人,只要在同日发病,便一定有着相同的病机呢?
答案,其实是肯定的。这其中的奥妙,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言的“异病同治”。相同的病机,尽管可能表现出万千不同的临床症状,但只要我们能够准确抓住那致病的核心气机,一切便都能迎刃而解。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发现,同一张经方,竟能治疗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疾病。这其中的奥秘,便在于它们共享着相同的病机。
然而,每个人由于出生与生长的地理环境不同,即后天风水的差异,导致了相同先天个人风水的后天表现也各不相同。
这种差异,便体现在人体后天气场与先天气场在结构与能级上的不同。因此,尽管病机相同,但治疗时仍需结合个体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方能取得最佳疗效。
传变卷
传经化热,这一术语在仲景的《伤寒论》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传经”,实则指病邪在人体六经中的传递与演变,而“化热”则揭示了这一过程中病邪性质的变化。
在《伤寒论》中,传经并非孤立的概念,它伴随着“过经”、“到经”、“经尽”以及“复过一经”等复杂而精细的表述,这些均为仲景按照日干支传变所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传经化热的过程遵循着男逆女顺的原则,也就是说,在男性身上,病邪的传变往往呈现出逆向的趋势,只涉及足经而不涉及手经;
而在女性身上,这一传变过程则呈现出顺向的特点。这一原则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对人体阴阳气血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
值得一提的是,《黄帝内经》及《伤寒论》中对于六经传变的描述与五运六气中天象的顺序并不完全一致。
在人体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分别主宰着不同部位和功能的开合枢转。而伤寒六淫之邪,其侵入人体的路径往往是由表及里,因此邪气在传变过程中会呈现出逆传的特点。
然而,由于男女阴阳属性的不同,这一逆传过程在女性身上会有所不同,呈现出顺传的特点。
以具体病例为例,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传经化热的过程。
假设有一位己亥年出生的女性,在乙丑日患病。根据传经化热的规律,我们可以推断出她在不同日期所患病的六经证型,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样地,对于男性患者,我们也可以根据同样的原理进行推断和治疗。
总的来说,传经化热是《伤寒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病邪在人体六经中的传递与演变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病邪性质的变化。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流行卷
主要是病机及症状。行流分为上局与下局。上局又分为男局和女局,不同年命的男女在不同的天干日发病脏腑是不同的,如子年男命甲日发病为小肠火,而子年女命甲日发病则为胃土,等等诸如此类。
下局也分为两部分,一是子午卯酉四仲日,二是四孟四季日。
如子日子命男女甲日发病为肾水,而丑日子命男女甲日发病则为胆木,等等以此类推。上下两局发病五行脏腑相加临,根据五行生克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假如:申生男命,辛酉日得病,上局合肝木主病,下局合肾水流行,为相生局,谓之母去寻儿。
肾主虚,水主寒,肝主风,木主疼,必四肢逆冷疼痛,病易愈。
又如:申生男命,戊午日得病,上局合大肠,主传送;金主痛。下局心火流行,为鬼贼相攻。大肠主传送,金主气滞;心火主实热,心火克大肠金,必主痢疾致死。
因果卷
伤寒发病后的结局,即生死与病情轻重,历来是医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古老的医学典籍《伤寒钤法》中,这一课题被精妙地命名为“汗瘥棺墓法”,寓意着病患能否通过汗解恢复健康,抑或不幸步入棺墓之境。
这一理论,实则是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卷首图解运气钤的终极篇章,亦是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六经欲解时”的深入阐释。
汗瘥法,简而言之,即通过汗解之法达到康复的目的。
而棺墓法,则是对病患生死之道的探索。在汗瘥法的应用中,医者需根据病患的年命与发病日的天干相结合,推算出汗瘥之日。
若病患未能如期汗解,则预示着病情可能进一步恶化,进而步入棺墓法的范畴。
《伤寒钤法》中关于汗瘥法的口诀,巧妙地将六经与时辰相结合,为医者提供了判断病情与预后的有力依据。
而在民间,亦流传着一种名为“禄马倒斜法”的预测疾病预后之术。
此法简便易行,只需将病患的出生年月日与得病之月日相加,再乘以3后除以9,查看余数即可。余数不同,预示着病情轻重亦有所不同。
此法虽无科学依据,但在民间却有着广泛的传播与应用,反映了人们对疾病预后的关切与探求。
当然,对于疾病的预后判断,我们更应依赖于现代医学的精准诊断与科学治疗。然而,这些古老的医学理论与民间方法,亦不失为我们了解历史、探索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传承与发展中,我们或许能从中汲取智慧,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与思路。
经法卷
归证卷,又名归证之法,此步骤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奥之理。医者需依据患病人之出生年干支,结合发病日干支,精细推算六经归属及发病字号,进而明确第几证。
此法犹如探索天地间的奥秘,需心细如发,方能洞察病情之根源。
以甲子生人甲子日得病为例,此为太阳证之典型表现。医者再深入剖析此局太阳证,子命下甲子日,得震甲,由此可知,其属下太阳震字甲号之下。据此,可选用大陷胸丸以施治。其余各证,皆可依此类推,仿效此法。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子生人子日病属下太阳震字,而午命人子日病则属中太阳破字钤法。
此中差异,皆因生辰八字之不同所致。故医者在实际运用中,需灵活变通,不可一概而论。
《伤寒钤法》一书中有言:“精华运气自古传,等闲谁识妙中玄;斡旋天上阴阳柄,擅执人间生死权;但向细中分汗瘥,何须脉里辨钩玄;医门学得如斯法,万两黄金也不传。”
此段文字道出了伤寒钤法的精髓与玄妙之处。然而,尽管伤寒病情可算,但由于后天风水之不同,即使先天风水相同之人,在同年同日的时空格局下,亦可能有不同的发病表现。因此,医者在实际临床中,仍需结合病人之具体情况,审慎判断,方能确保施治得当,药到病除。
来源:百家号客户端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79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