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脉诊中,弦脉主阴虚及精虚,主要是在特定病机演变下出现的变脉,并非其最常见的直接主病。理解这一点需要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病机分析:
1. 弦脉的基本特征与常见主病:
弦脉的形象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指下感觉脉管紧张度增高,挺直而长。
最常见的主病是:肝胆病、疼痛、痰饮。这是因为:
肝胆气机郁滞:肝主疏泄,气机不畅则脉道紧张拘急,形成弦脉(实证)。
疼痛:“不通则痛”,疼痛刺激导致经脉拘急,脉亦见弦(实证)。
痰饮内停:痰饮阻滞气机,影响脉道运行,可致脉弦(实证或虚实夹杂)。
传统上,弦脉多与“实”、“郁”、“痛”、“风”(肝风)有关。
2. 弦脉何以主阴虚、精虚(虚证):
弦脉主阴虚、精虚,是在阴精亏虚发展到一定程度,累及肝脏或导致虚风内动、虚阳外浮的情况下出现的,是一种由虚致实(紧张)的表现。其核心病机是:
阴不制阳,肝失濡养,虚阳上亢或虚风内动:
肝体阴而用阳:肝藏血,主疏泄,其功能(阳)的正常发挥依赖于肝血(阴)的滋养和制约。
阴虚精亏:当肾阴(精)亏虚(肾精亏耗),或肝血(阴)不足(肝阴亏损),不能濡养肝体(脉管本身也需要阴血的濡养),则无法制约肝阳。
肝阳偏亢/虚风内动:失去阴精的制约,肝阳相对偏亢,甚至扰动生风(称为“虚风”)。这种内在的亢奋和扰动状态,反映在脉象上,就是脉管的紧张度增高,形成细弦或弦细无力之脉。
脉象特点: 此时的弦脉,多兼见细、数、或按之无力。细主血虚阴亏;数主虚热(阴虚生内热);无力是虚证的本质。这与实证弦脉(如肝胆湿热、寒凝剧痛)的弦劲有力有本质区别。
精血亏虚,脉道失充且失柔:
精血同源:精能化血,血能养精。精虚常伴随血虚。
脉道失充: 精血亏虚,脉管中的气血不足,脉象本应表现为细、弱。
脉道失柔:精血是濡养脉道、维持其柔和弹性的物质基础。精血大亏,脉道失于濡养,变得干涩、缺乏弹性,刚性增加,柔韧性下降。这种“干硬”的状态也是形成细弦无力脉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想象一根缺乏润滑和弹性的皮筋,更容易绷紧变硬。
虚阳外浮:
在阴虚或精亏极重的情况下,阴不敛阳,阳气失去依附而浮越于外。
这种浮越的阳气会扰动脉气,使脉管呈现一种浮取弦大,但沉取无力或空虚的状态。此时弦脉是虚阳外浮、根基不稳的表现,常出现在重病、久病后期。
3. 临床常见情况举例:
更年期综合征(肾阴虚肝旺): 妇女七七天癸竭,肾精亏虚,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导致肝阳上亢。常见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烦躁易怒、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脉象多见弦细数。
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本质多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脉象常为**弦劲有力(初期实证为主)或弦细数/沉弦细(后期虚证为主)。
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精血大亏):如肿瘤晚期、严重营养不良、长期失血等导致精血极度亏耗。脉象可表现为弦细欲绝或沉弦细涩无力,提示精血枯竭,脉道失养失柔。
帕金森病、小舞蹈病(虚风内动):肝肾精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导致肢体震颤、拘急。脉象常见弦细。
总结关键点:
1. 非直接主病,是变脉:弦脉主阴虚、精虚,是阴精亏虚导致“肝失濡养、阴不制阳、虚阳上亢/虚风内动”或“精血枯竭、脉道失柔”等继发病机的结果。其根本是虚,但表现出脉管紧张(弦)的“实象”。
2. 必兼虚象: 主虚的弦脉,几乎必然同时具备“细”、“数”(阴虚生热)、“沉”(病在里)、“无力”(虚证本质)等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单纯的、有力的弦脉通常不主虚。
3. 病位在肝肾: 此类弦脉多与肝肾两脏相关,因肝藏血主筋,肾藏精,精血同源。
4. 需四诊合参:不能单凭弦脉就断定为阴虚精虚,必须结合面色、舌象(舌红少苔或无苔是阴虚典型表现)、症状(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形体消瘦等) 综合判断。
因此,弦脉之所以能主阴虚及精虚,其核心在于阴精亏虚导致肝失所养、阴阳失衡(阳亢/风动)或脉道本身失于濡养而刚性增加,使原本应表现为细弱无力的虚脉,因内在的“紧张”或“失柔”因素而呈现出弦的特征。这体现了中医“至虚有盛候”(极度虚弱可能出现类似实证的表现)的复杂病机。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66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