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书最基本的辨病辩证法则就是三阴三阳法则。仲景书之所以有效乃至神效,也是因为三阴三阳法则。仲景书能流传千古而不朽不坏,也是因为三阴三阳法则。仲景书开创经方时代,继而繁衍无数病方与时方,还是因为三阴三阳法则。那么,仲景书的三阴三阳法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一】三阴三阳背景《伤寒论》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被后世称为三阴三阳,它的主要贡献之一在于其创立了三阴三阳辨病辨证体系。《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何谓也?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所以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以阴阳气血的多少来划分的。开合枢为阴阳二气三阴三阳转化之门户,如出入之从门。太阳为阳之初,即是开,少阳为枢,阳明是阳之“阖”,亦是由阳阖入阴的过程。太阴为阴之初,即是开,少阴为枢,厥阴是阴之“阖”,亦是阴阖入阳的过程。太阳之开外升,阳明合之;太阴之开内降,厥阴合之。
按照《素问·阴阳离合论》,上面的三阴三阳时相图基本上体现了岐黄本意。【二】三阴三阳分类在中医学术史上,三阴三阳主要有两种意义:一是五运六气体系基本概念,二是人体二十四条经脉的基本阴阳属性,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种关于三阴三阳的说法。我们先看看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三阴三阳在中医史上的属性问题。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脉死候》说:“凡三阳,天气也……凡三阴,地气也”。《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记载,有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命名的经脉名称。这是目前中医典籍中能见到最早的记载三阴三阳的文献。《伤寒论》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被后世称为三阴三阳,它的主要贡献之一在于其创立了三阴三阳辨病辨证体系。在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尤其是《内经》中,三阴三阳的学术来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生机,一种是病机。生机说中主要见于六种:1、经络体质说:《通天论篇》曰,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阴阳平和之人。2、经络气血说:《血气形志篇》曰,天之常数,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少血多气,阳明多血多气,少阴少血多气,厥阴多血少气,太阴多气少血。3、藏象经络说:《顺逆肥瘦篇》《经脉篇》中,主要是经络走行。
4、经络开阖枢说:《阴阳离合论篇》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内经》中这部分实际上指的是经络的开阖枢,并没有涉及到天地的开阖枢,与后人解读的不同。
5、脏腑说:《六节藏象论篇》曰,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太阴,肾为阴中少阴,肝为阳中少阳,脾胃大小肠膀胱三焦为至阴。6、运气说:运气九篇大论病机说主要有三种:1、运气说:运气九篇大论2、经络热病说:《热论》曰:伤寒一日,传太阳;伤寒二日,传阳明;伤寒三日,传少阳;伤寒四日,传太阴;伤寒五日,传少阴;伤寒六日,传厥阴。典型的伤寒日传经规律。3、经络脉诊说:《四时气篇》曰:气口候阴,人迎候阳。《六节藏象论》《四时逆刺论》《腹中论》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人迎二盛,病在太阳;人迎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之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寸口二盛,病在少阴;寸口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之关阴。可以看到,三阴三阳源于空间和时间、经络三种概念。空间主要是指形体的肥瘦虚实,如体质说和脏腑说。时间主要是指五运六气,如运气九篇。经络说主要是指其余的气血、热病、经络、开阖枢、脉诊等等。从根本层面上来说,三阴三阳只有两种学术视角,一个是人体结构,即脏腑经络气血等等;一个是天地规律,即运气九篇的内容。也就是说,三阴三阳从根本上来说,在天则是五运六气,在人则是藏象经络气血。归根结底,按照运气九篇的理论的天人感应体系,无论脏腑还是经络,皆源于五运六气的天地合气。而且在生机和病机中,共同都有的一个因素,就是运气说,所以三阴三阳主要是五运六气的基本概念。
而三阴三阳被后人解读,也主要有两种分类。一种是象法,一种是数法。象法只要有形层、地面、八钢、症候群、六病、三部六病、三胚层等等,基本上都是按照西医的逻辑来划分,互相矛盾之处甚多。数法主要是指五运六气的基本概念,还有伤寒钤法中的概念,另外在《伤寒水火辨》中,还有一种三阴三阳与八卦的对应法。如巽为厥阴,艮为少阴,坤为太阴,震为少阳,兑为阳明,乾为太阳等。好好看看上面的图。宗上所述,三阴三阳的本质是五运六气的基本概念,而且这一学术体系不但有理论源泉,还有临证应用,形成一条完整的学术链。这样看来,仲景《伤寒杂病论》又是汉代作品,其三阴三阳的基本逻辑就是五运六气体系。这也与我们一贯的五运六气发生论体系的理论分析不谋而合。而且,从篇章结构和内容上也是如此形神合一。
【三】仲景书《伤寒杂病论》中五运六气的蛛丝马迹按照天人感应、天人合一逻辑,五运六气的三阴三阳系统与人体的三阴三阳经脉是相互感应的源流关系。关于仲景三阴三阳的解释方法后学众说纷纭,各种奇谈怪论层出不穷。其实,我们可以说三阴三阳既是六气,也是六经。说是六气,自然很好理解,五运六气之主客六气;按照《元汇医镜》论述,此六经既是人体六经,又是天人六经。天人合一逻辑之下,就这么简单。我为什么说《伤寒杂病论》跟运气有关系呢?首先,桂林古本已经完整的记录的五运六气在伤寒杂病中的基础理论地位,不在赘述。其次,光凭桂林古本有运气这部分,也不一定说服得了大家。我在这里把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这个版本也放进去了,虽然整个条文内容与章节结构跟桂林古本、湘古本不太一样,但成无己于1144年开始注解《伤寒论》这本书的时候,他拿到治平二年(1065)版的《伤寒论》之前是有一系列的五运六气图的,同刘温舒《素问运气论奥》里的图差不多,但刘温舒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才著的《素问运气论奥》,所以运气图很可能是刘温舒引用他书、或者直接引用《伤寒论》的。据刘时觉于《医古文知识》2002年第4期《北宋医籍年表》中所述,英宗治平二年乙巳(1065),高保衡、孙奇、林亿校定的汉·南阳张机(仲景)撰的《伤寒论》十卷本,前有《图解运气钤图》《辨平脉法》《伤寒例》《辨痉湿》,六经证治;后有《霍乱》《阴阳易》《不可汗吐下》《可汗吐下》等篇目,及其后脉证。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除了五运六气、脉应与不应内容之外,还有伤寒钤法的大量内容。可见,治平二年(1065)版的《伤寒论》前面还有一部分是《伤寒钤法》的汗瘥棺墓图,还有就是主气客气加临图。成无己注解的时候,可能也没有弄明白这一套图解运气钤是什么意思,但为了保证《伤寒论》版本的完整性,于是就列图于前,但在内文中并没有具体解释原因,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元刻本的《注解伤寒论》前面就有这一套运气钤图。《注解伤寒论》在说什么任应秋先生按照《内经》学术发展史的主要线索,将其归纳为以下四项内容:校勘《内经》诸家,如王冰、林亿等;注解《内经》诸家,如全元起、杨上善等;类分研究《内经》诸家,如杨上善、滑寿等;专题发挥《内经》诸家,如张仲景、王叔和、刘完素等。可见,从校勘到专题,显示了《内经》研究的趋势是不断地走向深入,而金代医家之所以在北宋医学发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主要得益于北宋医家对《内经》的新校正和对运气学说的周期定量的系统化研究,以及《圣济总录》的综合性总结与承前启后的流布。虽然金代医家对中医的贡献各有千秋,但在理论根源上他们却都自觉地以《内经》七篇大论为指导,从而形成了金代以小见大研究《内经》医学理论的一个鲜明特点。在《黄帝内经》基础上研究《伤寒论》,成无己为第一人。
《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1063-1156)注解。仲景《伤寒论》在成氏以前选题发挥者有之,对个别章节注释者亦有之,然而全面注释者却无,成氏《注解伤寒论》出,却弥补了这一空白。成氏第一功绩在于保存了当时所传的《伤寒论》文献,成为《伤寒论》主要版本之一。第二,成氏取《内经》之义及《伤寒论》之本义以释全文,为后来千百注家之祖。后者注家勿论何种伤寒流派,均受其影响。该书是伤寒著作中传播最广之著作,仅建国后各种影印及刊本共达150万余册。其注释言简意赅,符合伤寒原旨。注中采用阴阳、寒热、虚实、气血、营卫、正邪进退等皆体现了仲景辨六气论治精神。第三,成氏注本首卷附有论脉的“南政”、“北政”,和运气“加临”、“转移”、“汗瘥棺墓”三十六图解等,与《伤寒运气全书》、李浩《伤寒钤法》完全相同,而且与《伤寒类证》属于同一运气逻辑。在现存最早的元刻本中就有运气钤法图,这也说明早在成无己就已将仲景伤寒论与五运六气的内在逻辑联系起来。《注解伤寒论》是成无己为注释《伤寒论》于1144年而撰,其注释水平不亚于王冰之注释《内经》。虽经北宋医书局校正的宋本,当时传世稀少,直至明代复刻后,所见者亦寥。因此,在明清时代,《注解伤寒论》成了主要流传的《伤寒论》版本,经过比较,发现成本与宋本略有差异,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成本辗转翻刻,已非聊摄之旧;二是成氏注已掺入了不少己见,或者成氏在注释时虽参考了宋本,也可能还参考了其他未经校正的民间传抄本。而且成本与1065年高保衡本同样都有“首卷”的运气钤法图解,但不见于其后其他医家的《伤寒论》的版本,但在刘完素、马宗素、李浩、窦默、薛己、程立斋、马莳、高昶的书中又现运气日时钤法体系,以及其后的熊宗立所刻医书中也是大篇幅收录。
《注解伤寒论·三阴三阳运气汗瘥例》曰:“假如甲午日病,是手少阴经,甲为土运,午为火气。歌云:土火乙庚疾大减,乙日不愈,庚日大愈。乙未日病,是手太阴经,乙为金运,未为金气。歌云:金见丁辛,第三日小愈,第七日大愈。其余一例推之。又歌云:金见丁辛火乙丁,丙己木水乙巳并,戊壬上水火丙火,巳水木元来号甲丁,土水甲巳从来道,金木丁壬汗似蒸,金水甲戊相交汗,木火乙戊不瘥争。注云:寅申巳亥一四七,此是病人出汗日。子午卯酉二五八,定是病人战汗发。辰戌丑未三六九,血汗至时应血走。”《注解伤寒论·棺墓歌》曰:“土为墓兮木为棺,金为尸兮仔细看,水为命兮火为气,加临上下要精颛。假如甲午生人,丁丑日得病,丁壬化木运,木旺子卯,却将丁丑二字,从卯上顺行至病人命支上,午见庚辰,庚化金运,辰为水气。歌云:金水尸中有命随。又曰金水甲戊,言交汗出甲戊二日。假如戊戌生人,庚子日得病,庚化金,金旺于酉,却将庚子二字,顺行至戌命支上,见辛丑,辛化水运,丑化土,是命墓相形。其余仿此。”这同《伤寒钤法》的汗瘥棺墓法完全一致。成无己在本书中将运气内容列入首卷的内容主要有以图解的形式记述运气疾病内容。计有南政三阴六图、北政三阴六图、南政阴阳交四图、北政阴阳交四图、三阳上下加临补泻病证三图、三阴上下加临补泻病证三图、五运六气主病加临转移之图、运气图解、运气加临民病吉凶图、汗瘥棺墓总括歌、运气加临五图等。其认为疾病的发生、转归与运气的变迁有关系,并强调通晓运气的重要性。讨论了运气对脉法的影响。如:“经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又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生死之逆顺也。凡三阴司天司地,上下南北两政,或左或右,两手寸尺不相应,皆为脉沉下者。仰手而沉,复手则沉为浮,细为大者也”。其在注解《伤寒论》时,始终本于《内经》运气之理讨论伤寒疾病变化的规律,可见运气学说对《伤寒论》的影响,以及运气学说的科学性。
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用五运六气理论解释方剂原理,如解释桂枝汤中君臣佐使各药都考虑了运气学说:“桂味辛热,用以为君,必谓桂犹圭也。宣道诸药,为之先聘,是犹辛甘发散为阳之意。盖发散风邪必以辛为主,桂枝所以为君也。芍药味苦酸微寒,甘草味甘平,二物用以为臣、佐者,《至真要大论》所谓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芍药为臣而甘草为佐也。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二物为使者,《六元正纪大论》所谓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姜枣为使者也”等等。而下面《注解伤寒论》中的六幅图,正是仲景所说的“六气之为病”“客气伤寒”的五运六气图示。
成无己置于《伤寒论》之首的运气图解到底是什么内容?这是历代注解伤寒医家皆唯恐避之不及的内容,因为根本就没有人能理解这部分内容,没有人能读懂这几幅图解,这也是仲景《伤寒杂病论》至今不能做为定量定性的学术标准而行古中医科学之法、天人之法的根本原因。钤法图的核心就是五运六气图与伤寒钤法图。在这种宋金时期的运气医学大背景下,在理论与实践相映相成的情况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把《素问》七篇大论的十二支化气原理与十二经脉相联系,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中医诊断和用药的理论认识。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卷首绘制了12幅图,拟以此来直观地向世人展示和解读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譬如,他在阐释自己“立此图局”的用意时说:“夫运气阴阳者,各有上下相得不得,乃可从天令乎,于是立此图局,细述在前,布分十二经,令配合五运六气,虚实盛衰,或逆或顺,相生不和,自知民病吉凶各有所归,对六十首图,周而复始,各随气运中明解利安愈凶兆,并生数相假,定其征验也。”观其12图的布局,仅“三阴”与“三阳”图就占了8个,可见,探讨阴阳变化确实是成无己运气思想的重心所在。历代以来,研究伤寒的学者们,没有一个人去看看这个运气图里的内容是什么东西,因为他们基本上也不知道《伤寒论》前面还有五运六气图钤。在林亿、高保衡这些人校书的时候,治平本《伤寒论》里是有图解运气图的,这些人因为不懂,就把运气图给去除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宋本就没有这些东西了,这都是林亿、高保衡、孙奇等人惹得祸。但是后来人在《注解伤寒论》的再版中,也基本上都去除了运气钤图,所以知道《伤寒论》前有运气图的人就更少了。 做为注解仲景伤寒论第一人,为什么成无己会将五运六气图解置于《伤寒论》卷首?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成无己看到的仲景《伤寒论》原本就有运气图解,或见到英宗治平二年乙巳(1065)年高保衡、孙奇、林亿校定《伤寒论》十卷本前的《图解运气钤》。另一种可能就是成无己有师承体系,其承传的伤寒论体系就是五运六气版本。但是无论哪种可能,都确凿无误的将仲景《伤寒论》放在了五运六气的大框架之下来考虑,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从其后的历代伤寒注解医家、伤寒临床家,以及温病、瘟疫文献及临床的客观事实来看,仲景《伤寒杂病论》无论是在理论上、传本上,还是临床实践上,都是与五运六气理论环环相扣、丝丝入秘。详见《古中医医算史》。而桂林古本做为仲景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的完美面世,更是在理论和逻辑上肯定了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理论出处与体系架构。而且在“运气九篇”占了将近一半篇幅的《黄帝内经》做为中医的渊薮和基础理论前提下,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又怎么能逃得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呢!【四】《伤寒论》条文的“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的基本运气思路是什么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可以看出,仲景是很重视天道对人体的影响。仲景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六气主客第三》中明确记载了关于五运六气主客胜复的相关经文。如:“问曰:六气主客何以别之?师曰: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少阳,少阳生太阴,太阴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久久不变,年复一年,此名主气;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太阴,太阴生少阳,少阳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此名客气。问曰:其始终奈何?师曰:初气始于大寒,二气始于春分,三气始于小满,四气始于大暑,五气始于秋分,终气始于小雪,仍终于大寒,主客相同,其差各三十度也。”论述了主气客气的顺序与时位,与运气九篇一致。仲景的“天布五行”体现在“问曰:司天在泉奈何?师曰:此客气也,假如子午之年,少阴司天,阳明则为在泉,太阳为初气,厥阴为二气,司天为三气,太阴为四气,少阳为五气,在泉为终气;卯酉之年,阳明司天,少阴在泉,则初气太阴,二气少阳,三气阳明,四气太阳,五气厥阴,终气少阴,戌辰之年,太阳司天,太阴在泉,丑未之年,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寅申之年,少阳司天,厥阴在泉,巳亥之年,厥阴司天,少阳在泉;其余各气,以例推之。”仲景的“以运万类”则体现在“问曰:其为病也何如?师曰:亦有主客之分也,假如厥阴司天,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逆。……厥阴在泉,主胜,则筋骨摇并,腰腹时痛;客胜,则关节不利,内为痉强,外为不便。……问曰:其胜复何如?师曰:有胜必有复,无胜则无复也;厥阴之胜,则病耳鸣,头眩,馈馈欲吐,胃膈如寒,肤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及两胁,肠鸣,飨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膈不通。其复也,则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六气主客司天在泉胜复引起的各种疾病症状皆然。仲景不但描述了六气主客司天在泉胜复“以运万类”的基本规律,还明确提到中运与六气司天之间的生克关系,而引起司天的太过不及、不迁正、不退位的机制。如“师曰:子知六气,不知五运,未尽其道,今为子言,假如太阳司天,而运当甲己,夫甲己土运也,太阳寒水也,土能克水,太阳不能正其位也;又如厥阴司天,而逢乙庚金运,少阴少阳司天,而逢丙辛水运;太阴司天,而逢丁壬木运,阳明司天、而逢戊癸火运,其例同也。问曰:其治法奈何?师曰:风塞暑湿燥热各随其气,有假者反之,甚者从之,微者逆之,采取方法,慎毋乱也。”这一点在伤寒杂病的发病中非常重要,充分体现了五运六气至与不至的常数与变数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伤寒论·伤寒例第四》中,仲景首先描述的就是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并且引用了《阴阳大论》中的条文阐述了四时正气对人体的影响。总体来讲,仲景的病因论在《伤寒论》中所体现的是四时正气为病、时行客气为病(也就是非其时之邪)和伏气疫气为病三大类。仲景借助五运六气之天道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体自身阴阳盛衰的禀赋气质论特点,将两者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形成了独特的《伤寒论》学术观点:即某某病某某证的伤寒五运六气模式。在《伤寒论》的条文中就可以清晰的看出这三个病因在具体临床上的应用。例如,《伤寒论》中所描述的“某某之为病”,他不能作为某一经的纲领病证,这只是某经“本气”之为病,也就是客气之为病。以太阳病篇为例:“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里所指的太阳,并不是生理上的太阳,而是指五运六气之客气上的辰戌太阳寒水之气。《素问》云:“太阳之上,寒水主之。”这就是所谓的运气伤寒。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不是我随便说的,这是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说的:
按照成无己运气学说绘出客气太阳寒水加临主气六步气的图示来看: 上客气 太阳 太阳 太阳 太阳 太阳 太阳 下主气 厥阴 少阴 少阳 太阴 阳明 太阳 初气 二气 三气 四气 五气 终气 “初之气,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民反周密,关节禁锢,腰椎痛,炎暑将起,中外疮疡。”“二之气,寒不去,华雪水冰,杀气施化,霜乃降,名草上焦,寒雨数至,阳复化,民病热于中”“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四之气,寒雨降。病暴仆,振傈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五之气,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雕,民避寒邪,君子周密。”“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锢,腰椎痛,寒湿持于气交而为病。”从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太阳之为病”是指客气伤寒,是指人体脏腑在主气六步的不同阶段受客气太阳寒邪所伤的临床表现。此谓之客主加临:即:太阳病(客气)太阳症(主气)、太阳病(客气)阳明症(主气)、太阳病(客气)少阳症(主气)、太阳病(客气)太阴症(主气)、太阳病(客气)少阴症(主气)、太阳病(客气)厥阴症(主气)。
所以太阳病篇中不只是有太阳表征,还有很多表证不能解释的各种里证,如蓄血、阳明证、蓄水、结胸、脏结、热入血室等等,熟读伤寒论的人都知道,不再举例说明。从上述引文中可以概括“太阳之为病”主要有如下病候:寒疫证,寒湿证,阳虚证,火郁证,蓄水,蓄血证等。其余五气也是如此,如仲景直说的太阳阳明(即阳明病太阳症,桂枝大黄汤主之)、正阳阳明(阳明病阳明症,承气汤症)、少阳阳明(阳明病少阳症,大柴胡汤症)等等,共三十六天罡三十六症。在其余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客气之为病的篇章中,都会发现,每一病都有六步气证。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小柴胡汤等不只出现在三阳篇,也会出现在三阴篇。其实不只六气之为病,五运之为病也是如此,这就是仲景杂病的《杂病例》五行生克逻辑。这些都是建立的一个人体生理模型之上的,也就说按照禀赋出生运气格局,在不同的流年运气格局之下,决定了一个人可能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大,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较小,这一点在《伤寒钤法》中也有体现。而四时的太过不及的不正之气对人体的伤害,在《伤寒论》中则往往以而“某某病”的方式呈现,指的是主气伤寒。例如在太阳病篇中所称的“太阳病”,一般就是指不时之气对于太阳的伤害,这里所说的太阳则对应的是生理上的太阳,也就是表的系统,其中包括膀胱,营卫和小肠。仲景就按照它所患病的状况基本分成六类,其中在太阳病篇中有其中主要的三大类,即:伤寒、中风、温病。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中又有太阳刚痉、柔痉、湿痹、风湿、中暍等。 按照成无己的运气学说绘出客气六气加临主气太阳图来看: 上客气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下主气 太阳 太阳 太阳 太阳 太阳 太阳 终气 终气 终气 终气 终气 终气 “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锢,腰椎痛,寒湿持于气交而为病。” “终之气,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霿雾翳,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地将易也。” “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初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 “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 “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 “终之气,地气正,风乃正,万物反生,霜雾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
从上可知,“太阳之为病”说讲的是六经伤于寒,这就是“客气伤寒”也。而在这里六气皆伤太阳,“太阳病”就是我们说的“主气伤寒”也。客气太阳寒邪下临太阳即病伤寒;客气厥阴风邪下临太阳轻即病中风,若经过误治,可能会成为风温;少阴热邪下临太阳则病温病;少阳火邪下临太阳则病温疠;太阴湿邪下临太阳则病寒湿、风湿;阳明燥邪下临太阳则病痉。所以《伤寒论》开篇即分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温病三大提纲,若只论寒邪,即客气伤寒。伤寒以阳为主,寒邪最伤人阳气。又心为盛阳之脏,伤于寒者,必伤于心,故伤寒最多心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有“民疠大作”、“温病大作”之说,这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等等。仲景在论述天道阴阳变化消长对人体影响的同时,也阐述了地道运行对人体的影响,这一点就是体现在伏气致病上。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反复强调的“逆之”,这就是《伤寒论》伏气致病学说的理论基础。“春三月……逆之则伤肝”、“夏三月……逆之则伤心”、“秋三月……逆之则伤肺”、“冬三月……逆之则伤肾”。在这里,所谓的“逆”其实就是讲的四季不能正常的转换,有三种情况:一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一种是因为“土”的运转失序。五行中的“土”在人体的脏腑来讲则是脾脏,脾脏不能进行正常的运化,人体的营血和津液就不能进行正常疏泄,对应的脏腑则正是藏血之脏的肝,主血之脏的心,以及疏泄津液的肺脏和精之所处的肾脏。所以黄元御在其《四圣心源》中说:“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对于脾脏的治疗,就是“甘淡实脾”这也就是为什么仲景在诸多方剂中大量使用甘草和大枣的原因。在具体的方剂使用上,逆春气则使用乌梅丸加减,逆夏气则使用泻心汤加减,逆秋气则使用白虎汤加减,逆冬气则使用真武汤加减。最后一种是天地之间的司天与司地的刚柔失序,以司天为主的刚柔失序叫做五行疫,以司地为主的刚柔失序叫做五行疠。这种客主加临的逻辑在六十四卦里也是同样排列的。
可见,经过抽丝剥茧,见微知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仲景书无论是从版本上,医学史上,还是理论上、临证上,都是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五运六气的基本逻辑。可以说,运气的三阴三阳体系就是仲景书的源代码和底层逻辑。只要我们敢于突破所谓的权威,不迷信那些老学究们的陈规痼疾,就会有新的、大的发展。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647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