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原】《家传正骨术》手法 :
2025
08-31

【原】《家传正骨术》手法 :

《家传正骨术》手法 :

下颚骨伤 症状:

此骨两尾形似钩, 上控于曲颊之环, 受打扑、风湿, 均有脱落之患。分全脱、一边脱二种。若受外来之强力猛击, 亦能折断。

一、全脱症, 下 颚下垂, 口开不能上合, 言语困难, 咀嚼全失, 起疼痛或麻痹。

二、一边脱症, 口不能合, 咀嚼力失且疼痛, 一边无此苦痛。三、折断症, 则伤部现畸形, 疼甚 细心拭摸, 方知真象。

治法: 全脱症, 一人用手持头, 使其固定, 一人以两手大指入口内, 按两旁根牙上, 余两手指各外托下颚之两侧及下方, 用力下坠外拽 , 再顺推向后归附, 即还原位。

二、一边脱症, 例如左边脱, 以左手脱下颚右边下侧, 以右手大指按脱处, 余指扣前头部, 左手向外拽, 右手大指向右推, 而撼动 之。或一手脱后头凹处, 一手托下颚下外部, 两手一同用力, 撼动而合按之皆可。三、折断症, 以两手指持断处两外部, 略使开张, 遂即按合断处使吻合, 回复 原状, 用带捆好, 忌动摇, 宜食流动物滋养之。

注意: 于未施术前, 须先用圆针措磨上下左右之筋, 使血气少为舒通为要。

颈椎伤 症状:

分四种: (一) 从高坠下, 颈骨插入腔内, 左右尚活动者, 宜用提顶法; ( 二) 打扑伤, 头低不起, 宜用端法; ( 三) 错伤左右斜而不正, 宜用整法; ( 四) 仆伤, 仰头向后, 筋伤骨错, 宜用推法。

治法:

一、 两手持头上拽, 将骨节提出, 以还本位, 提顶法也。

二、两手上托, 持头使起, 端之使平 者, 端法也。

三、 一手持头, 一手推动伤处, 扶头使正者, 整法也。

四、 一手扶头, 一手按摩伤处筋骨, 推之使复本位者, 推法也。

注意: 未施术前, 须先用圆针将上下左右之筋徐徐措磨, 挑动气血之凝滞使通, 再为施治。

胸椎伤 症状:

脊筋隆起, 骨缝错离(用手拭摸自知) , 且成伛偻, 而起局部疼痛。 治法: 用圆针缘脊骨两旁之筋道, 上下左右徐徐拨点, 崽仪手揉按脊骨 两旁之筋, 向内外推动, 令其松活。 然后手按伤处上下, 上向上推, 下向下推, 两手牵引, 稍离即合, 令脊骨平直为度。 腰椎伤 症状: 伛偻不能直立, 前后不能俯仰, 左右不能动摇, 起局部之剧疼。 治法: 用圆针缘脊椎两旁之筋道, 一一拨点, 自上而下; 再令病人两手高举 , 推按墙壁, 更使其仰面昂胸, 如此则脊骨全舒; 然后以手自颈部下方向上推动, 按次至伤处, 用两手推按则脊骨正而患 除 。 如尚未 痊愈 , 令病人俯 卧床 上, 缘 脊骨两旁筋道用圆针一一拨点, 再一手按脊椎上端, 一手按骨 盆中 部, 上向上推, 下向下推, 用强力而两头 争 之(即使脊骨上下开张) , 再推按之可也。

注意: 拨点者, 于伤处上下, 缘其筋道两旁 轻轻 挑动。推按者, 按其伤处平推, 意下垂而 实 上托, 且带平推之意。牵引者, 一向上推, 一向下推, 同时 齐 力 并 举 之意。

肋 骨伤 症状:

伤处现凹 凸 形, 呼吸 困难, 展转 失能, 咳嗽 起剧疼如 刀刺 。 折端 陷 入者, 使人 多喘 。 治法一, 第 一 辨明某肋 受伤, 令病人 背 壁直立, 用圆针拨 点伤 肋寸许 外四 周 之 肋 缝, 使气血少通; 然后一手 护 伤处, 一手按 肋 下 腹 内之筋 想 下推之; 再 寻 伤 肋 之 线路 , 一手按脊骨附 近 , 一手按胸 册 , 缘伤 肋线 , 如引 绳 意, 两 争 而扣合之, 则 肋 自复还本位, 轻 者 既愈 。 若骨向外 凸 者, 须 另 用 软垫 ( 如 纸卷 、 棉花球 ) 护 伤处使 肋 平正, 以带 绕周 胸捆之; 若内凹者, 再用两手指 按伤 肋只 两端三四 寸许 处, 向两头 争 之, 遂用两手按伤处上下, 上向上推, 下向下推自 愈 。 仍 如上法捆之, 惟 不用 垫 。

治法二, 令病人 坐体 略前 屈 , 折端使平, 用手按四 周 , 再令 背 向后 屈 而揉 捏 之, 如上法捆之。 注意: 调 养宜仰 坐 , 如 在躺益 上, 并 用 软 物 垫稳 , 务 令全 体坦卧 为 妙 。

锁 骨伤分折 与 脱二种:

锁 骨 中央 部骨折 症状: 骨 多 斜折, 骨 膜 若不断 裂 , 或骨端 仍互相了楔 合时, 骨之 转 位者少, 不然则现真正 转 位状。 盖因锁 骨下筋之 收缩 , 现 纵径 或 角 状 转 位。 其 角 如向下方而开, 则 近 胸骨之端, 随 胸 锁乳 头筋上举, 肩胛 端 因 上 肢重 力及胸筋牵引, 遂 转 位于下方, 上 肢运 动力失, 其 膊 内 转 且 收缩 , 头 多倾 斜于伤 侧, 因 胸 锁乳 头筋 迟缓故 也( 西 ) 。

锁 骨外部骨折 症状:

 其 软 部骨 膜韧 带 等 断 裂 , 骨 片转 位大 抵构 成高度之 角 形, 或两骨端形成直 角 , 肩胛 骨 由 上 肢重 力, 低 降 于下方, 僧帽 筋 被 牵引于上方。

 锁 骨内部骨折 症状: 

不 转 位者 多 , 若 肋琐韧 带及及 抵止 部 段裂 , 内部折端 因膊 及 肩胛 之 重 力, 被 引于上方, 锁 骨 肩胛 端遂低 降 ( 西 ) 。

治法:

一、 将 肩胛 部向 后外方开张, 次向上方牵引, 同时 压迫 其骨折部而整复之, 再用带 相 其 势 而捆之可也。施术时令患者仰 坐 皆可( 西 ) 。 二、 先 行 圆针拨点法, 次以一手持 肩 端, 略使外 驰 , 即向内扣一手 接 合断处, 两手同时用力, 即还原位。

三、将病者伤边之 臂 端平, 用两手 在腋 下上方, 轻 托一次, 遂以一手持 臂 外张, 即向上高举, 一 手 趁 外张时, 按折处而整复之; 再用 软垫 ( 即 纸卷 、 棉球等 ) 将折部高起处 压住 , 用带捆之, 使不 移 动为上。

注意: 施术前 务行 圆针拨点法, 整复后须仰 坐 , 如 肋 伤 调 养法为 妙 。 锁 骨 肩峰 端上方脱 臼 症状: 锁 骨 肩峰 端 在肩峰突 起, 僧帽 筋外缘 截 然隆起于 皮 下, 头部 倾 斜于患侧( 西 ) 。

治法: 将两侧 肩 部牵引于后方, 于脱处揉按而整复 之( 西 ) 。

锁 骨 肩峰 端下方脱 臼 症状:

锁 骨 肩峰 端 在肩峰突 起下现 异常 之位 置 , 上 膊 不能自动且甚疼, 亦不能上举( 西 ) 。

治法: 将 肩胛 部牵引于后方, 或 肩胛 部及 膊 牵 引于外方, 同时自下 芳 向前上方扣合, 使复其位, 以带 与软垫 捆之, 注意同上( 西 ) 。

锁 骨胸骨端前方脱 臼 :锁 骨胸骨端上方脱 臼 :锁 骨胸骨端后方脱 臼: 肩胛 骨 体 部骨折:

肩胛 骨颈部骨折:

 上 膊 错缝:上 膊关 节前方脱 臼 :上 膊 骨头折 :上 膊 骨 解剖: 颈部骨折 :上 膊 骨骨端 浅 部骨折: 上 膊 大 结 节骨折 :上 膊小结 节骨折 :上 膊 外 科 颈部骨折:

前 膊 骨伤分三种 总 治法:

认 清脱向 何 方, 先 行 圆针拨点法, 次用手指按脱处, 或上推、或下推、或令 臂屈伸 。

如下 膊 骨 尖 向后 凸 出, 则用两手扣 住 , 两大指按上 膊 下端 往 上推, 余指按下 膊凸 出之处 往 下拽, 再使 助 手外拽, 即还原处, 再 另臂屈 曲之。

一法用 膝 顶 住 前 膊 , 两手大指扣 肘关 节 弯 处, 下按使 屈 , 或用两手大指按左右高 凸 之 部, 一向上推, 一向下推, 临 时 相 症, 斟酌行 之可也。

注意: 凡 患此 等 症治 妥 后, 须 每日 徐徐 伸屈 二三次, 以 防 筋带 变硬 之 弊 , 最 宜注意。

腕关 节 背 侧脱 臼: 腕关 节前 掌 侧脱 臼: 总 治法:

先将全 臂 及手, 行 圆针拨点法, 再使 肘 略 屈 , 松 弛 筋 肉 。 以两手大指按定脱处, 余指扣脱处 对 面, 二大指向上推, 余指向下拽, 同时 又 使 腕关 节 伸展 , 用强力 行 之, 又 拨动之。 一法 握 手 伸展 , 使脱处开离, 再向内合而揉 捏 之亦可。

掌 骨错伤 :指骨伤 骨 盘诸 骨伤: 大 腿 骨脱 臼:

症状: 脱向前上者、脱向后上者, 腿 均 短 。

脱向前下者、脱向后下者, 腿 均 长 。 皆 身 向前 屈 不能直立, 足底 不能平 着 于 地 , 行步 力失, 起剧疼。

又 脱向后者, 膝盖 及 趾尖扭 向外。

治法: 一手大指按大 腿 上部, 界 于 小腹 之 间 之筋, 上推内扣, 一手 挎 大 腿屈 处, 令 屈膝 至 腹 , 一推外 胯 , 上提 腹 筋, 按摩拨动。 须要一时同力 并 举为度。 或一手按伤处上推, 一手持下 腿 上部下拽, 而复令 屈 。

斟酌 脱 势行 之, 勿执 固 乃 为上 工 。

注意: 须先自 足 内侧, 缘其筋道至大 腿 根内侧, 用圆针一一拨点。 又 用手 在腿 内方, 自 足 至 腹 ( 即大 腿 根) , 自下一一推按。向内扣 该 部之筋一次, 又必 先将外 胯 之筋, 自 足 至 胯 用圆针拨点之为要。

若 年在五十 以上或甚 重 者, 多 未能 痊愈 。

膝盖 骨伤 症状:

折断者, 膝盖 断 裂 , 起剧 炎 , 伸展 疼痛。治法: 令病者 足 高 过膝 , 则上 腿 之筋 肉疏 松, 易 于扣合。然后二手按伤处, 使之 接续 平正, 用带捆 之。

但 须先 行 圆针拨点为要。

症状: 错位者错 在何 处, 何 处即现高 凸 形, 起剧疼且 发炎 。

治法: 审 定脱 在何 处, 或上推下推, 左右推。再以手指按错处上下, 或 前后左右扣合, 余指扣 腿屈 处挑动, 令 屈 而 伸 之可。

但 未施术前, 须先 行 圆针拨点法为要。 上下 腿关 节脱 症状: 脱 在某 处, 某 处即现 凸 形。

下 腿 能 伸 直且起剧疼, 行 动力全失, 甚则麻痹。

治法: 两手持 腿 令开张, 上下分推, 次以两手大指扣脱处, 向原处推按, 余指从 对 面 辅助 而挑动之, 再令 屈伸只 可。

若 轻微 脱者, 多膝 内侧之筋疼。治法先 行 圆针拨点法, 自内 踝沿 其筋道 挨 次 行 之, 至 比 部内侧, 并膝 部 前后左右之筋。 再以一手大指按 膝 部疼处之筋, 一手持下 腿中 部令 屈 曲之, 一手即按伤处, 向内侧推动扣合可也。

足关 节错伤 症状: 形状 与 脱 腕关 节大略 相 同, 参看 自 明 。

治法: 以两手大指按定错处, 余指扣合错处 只反 面, 二大指向上推, 余指 往 下拽, 用强力 快利行 之, 又 从而 捻 动之可也。 又 治手部 诸 法, 可 参看互 用。

足趾 伤:

症状、 治法 与 手指同。 骨断治法: 凡 骨折断, 必 先 认 清折断 何 处。先用圆针将断处上下之筋一一拨点, 整 理调 顺, 使气血稍为流通。再以一手按断处上部, 一手持断处下部, 一向上推 一向下拽, 令断处平直, 则骨自顺 序 。 再用两手扣合断处 轻轻 揉按, 或用力推按, 使断处吻合。再以手扣 住 患处, 令患者 轻轻 活动。

如上 肢 伤, 令其上 肢微微 摇 动, 又 令 腕 指上下左右自动; 下 肢 亦如法 行 之。疼则尚未吻合处, 须用圆针 沿 其断处上下左右之筋, 某 处疼即拨点 某 处。 又 以手指 轻轻 按摩断处而整复之, 至不 疼则 完 全 接 合 矣 。 上 肢 用带捆之, 下 肢 仰 卧 用 沙袋挤住 伤处两旁, 使不 移 动为要。 捆法可 斟酌行 之。 如法 静 养一二 礼拜 , 则不至再有 移 动 矣 。

补遗 桡 骨手 掌关 节上部侧 夹 气疼:

 此症 由 于一时用力 太过 , 使气血 隔 于 该 处筋 络间 ; 始作 疼, 渐作肿 , 终 至举动骨 鸣 。

治法: 用 烧酒火烘烤 出 汗 , 再时时 加 以 温 度 令 暖 。 或用 热水日洗数 次, 静 养 勿 使 劳 动则 愈 。

筋疼:

此症 因跌 打伤或用力 太 猛, 使 该 部筋带错为或 发炎 , 故伸展 困难, 起局部之疼痛。

治法: 错位者, 用圆针拨点上下左右之筋, 再用手指推按伤处而左右 捻 动之; 发炎 者, 则用舒通气血 等药熏洗 , 静 养则 愈 。

钩指病 ( 一指 屈 而不 伸 ) :

 此症 因伸 筋带受伤, 令 腱韧与 骨离或 变薄 , 对 面筋 缩 力 太过 。 故该 指 屈 而不 伸 。

治法: 用 夹板助屈 指使 伸 , 间 用圆针 轻轻 拨点伤指上下

左右, 使气血舒 畅 。 静 养, 使伤筋 结 连 有力则 愈 。

手 掌变 厚 :

此症有 微作 疼者、有不疼者。 该 部 日 厚 一 日 , 无有 底止 。 由该 部血 液 结 聚 、 阻 不通, 或骨部 破 裂 、 骨 髓津 出, 始作肿 而 渐变硬 所 至。

治法: 用圆针 拨点上下 膊 四面之筋, 渐 及于手, 将 该 处之 结 闭 通开。 再 加 以 适 宜 运 动, 佐 以舒通气血之 药 品 , 内 服 外 洗 , 日日行 之。 三四 礼拜 后, 乃 能有 效 。

【操 作 方法 】 一、 以牵、 接 、 卡 、 挤 、 分、 旋 、 端、 靠 为正骨 八 法者, 主 要 应 用于 关 节脱位 和 骨折 移 位。

l. 牵法: 又 称“ 牵引法 ” 或 “拔 伸 法 ” , 即顺骨 干 纵 轴进 行 牵 拉 , 是 整复骨折 和 脱位 的基 本手法之一,四 肢 骨折或 关 节脱位 常 先用牵法 。

2 . 接 法: 按 照 骨折畸形 情况 , 分为 抵接 法 和 折 接 法两种。 “ 抵接 法 ” 是 用 双 手分 别 握 持骨折处 的 两端, 两手 拇 指 抵 于骨折成 角 畸形 的 顶端, 利 用三点 加压 的 原 理 , 拇 指 与 其余四指同时用力而方向 相反 , 使成 角 畸形 得 以 纠 正。

本法 适 用于 轻 度成 角 畸形 的 骨折整复, 如前 臂 单纯 骨折 等 。 “ 折 接 法 ” ( 或 称“ 反 折法 ” ) 是 用 双 手 握 持骨折处两端, 用力 加 大断端成 角 , 使同一侧面 的 骨 皮 质紧密 相 靠 , 以 夹角 顶点 作 为 抵 顶 支 点, 徐徐而 稳妥地 折回, 使断端 对 合整复。

本法可用于四 肢长 骨骨折侧方 移 位 微 有 重 叠 , 或成 角 畸形而分离者, 一 般情况 下 较 为少用。

3 . 卡 法: “ 又 称“卡 压 ” 或 “卡 按法 ” 。 用手指 对 合用力 钳 夹 。 适 用于骨折后骨 片 游 离, 或骨 骺 分离, 以及 关 节脱位之整复。

4 . 挤 法: 是 通 过挤压 而使 移 位 对 合。 有 挤压与纵 向 挤压 两种, 适 用于 掌 、 指 ( 或 跖 趾 ) 骨折 与 脱位, 以及四 肢长 管 骨折 的 侧方 移 位而无 重 叠 者, 亦可用于 髌 骨骨折 移 位 的 整复。 5 . 分法: 实 际是 从 卡 法 和 挤 法 衍化 而来, 利 用两 并 列 骨之 间 隙 , 借 助 于指力 与 物 体加压 , 以 保 持骨 间 隙组织 持 续 张力。 对 于 并 列 骨 的 骨折以及 多段 骨折 都是 必 不可少 的 手法之一。

6. 旋 法: 回 旋 转 动 肢体 , 用以 矫 正骨折两端 旋 转 畸形, 即 采 用 与 旋 转 力 “ 反 其道而 行 之 ” 的 手法 达到 整复之 目的 , 适 用于四 肢长 管 骨折 而 旋 转 畸形者。

7 . 端法: 端托 肢体 或端提下 陷 之骨, 以 纠 正前后错位下 陷 之骨端, 恢 复原有位 置 。

8. 靠 法: 属 于 “ 夹 缚” 范畴 , 既 是 正骨手法 的 补 充 , 又 有固定 的 作 用。 在 具 体 应 用 中 靠 法不 是 一 个单 一 的 手法, 而 是卡 、 接 、 挤 、 旋 等 各 种手法 的综 合 应 用。 本法 适 用于 纠 正骨折 的残 余 移 位畸形。

在 治 疗 软 组织损 伤方面则归 纳 为 “ 按摩 十 二法 ” , 可分为 普 通手法、 特殊 手法、强 化 手法三 类 。 “普 通手法 ” 包括 按、摩、推、 拿 及点 穴 法, 这类 手法 是 其 他 各 类 手法 的基础 手法, 具 体 应 用于各 类 手法 的 临床 操 作中 ; “特殊 手法 ” 包括 分筋 ( 深 压 痛点或筋 结 之上, 横 向按揉, 移 上时不用力, 移 下时用力 ) 、 理 筋 ( 顺筋 缓缓 按 压移 动 ) 、 弹 筋 ( 提 弹 筋 脉 ) 、 拨 络 ( 左右 拔 动 ) 等 法, 常 用于筋 络 的绞 结 痉挛 及 粘连 硬缩 ; “ 强 化 手法 ” 包括滚 摇 ( 旋 转运 动 ) 、 升 降 ( 屈伸运 动 ) 、 镇 定 ( 在行 使其 他 手法后, 将伤部固定于 某 种有 利 于其 功 能 恢 复 的姿态 , 停待 片 刻 ) 诸 法, 常 用于 因软 组织痉挛僵化 或 粘连 所造 成 的 关 节 功 能 障碍 , 有 升 降 气血、 舒 展 筋 脉 、 镇 定 止 痛之 功效 。

二、以手摸心 会 、 离拽分骨、 旋 转 捺 正、 交 错 捏 合、推 拉 提按、 屈伸 折顶, 抖颤 扣 挤 和 理肢 顺筋为正骨 八 法者, 适 用于整复骨折 和 关 节脱位。

1 . 手摸心 会 : 是 骨伤 科临床 检查的基 本方法。 即通 过 手摸心 会 , 以 了解 伤痛 情况 , 确 定治 疗 方法。

2. 离拽分骨: 是 使骨折或脱位 的 关 节 在异 位状 态 下 经 过 牵 拉 而复原位, 所谓“欲 合先离 ” ; 然后 对 双 骨或 多 骨 并 列 处骨折 在 牵引状 态 下, 先 进 行 分骨, 再 作 整复, 以 保 持正 常间 距 。 3 . 旋 转 捺 正: 是 在 牵引下徐徐 转 动骨折 远 端, 以 矫 正骨折 的旋 转 畸形。 4 . 交 错 捏 合: 是 用 拇 指及其余各指 捏 定骨折两断端, 按其 远 段移 位 的 方向, 相对 交 错用力 捏 合。

5 . 推 拉 提按: 是矫 正骨折成 角 畸形及大骨 干的 骨折或大 关 节脱位 的 手法。 6. 屈伸 折顶: 主 要用于 关 节附 近 部位 的 骨折, 在 牵引下 利 用 关 节 的 屈伸 活动 矫 正骨折 的 移 位及成 角 畸形。 7 . 抖颤 扣 挤 : 是 在 骨折 已经基 本复位后, 再用 双 手 紧紧 捏 定骨折部位, 作轻微 的 快 速颤抖 , 以 进 一 步 矫 正 残存的 移 位及成 角 畸形; 在 夹板 固定后, 再用 掌 根 在肢 端 沿 骨 干 纵 轴 方向 轻轻 扣击, 使骨折断端吻合更为 紧密 。

8 . 理肢 顺筋: 是 在 骨折整复后, 用 拇 指及食指 沿 骨 干 上下 轻轻 推 理数 次, 使筋 肉 舒 展 , 气血 畅 通。 另 一种 是 软 组织 推 拿 手法, 可归 纳 为: 捏 、 弹 、 按、 压 、 揉、点、推、 疏 、 摇、牵、 搬 、 盘十 二法。无 论 何 种方法, 在临床 应 用 中 , 要 重 视 轻重结 合, 以 轻 为 主 ; 动 作 简洁 , 以 巧代 力; 刚柔 相 济 , 以 柔克刚 ; 整 体 观念 , 全面端 详 。 要 做到 因 人而 异 , 辨 证 施治, 轻 巧灵 活, 动 作 正 确 , 重 点 突 出, 远 近 兼 施, 由轻 到 重 , 由近 及 远 , 由 表 及 里 , 深透沉 实 , 发收 迅 妥 , 力度 适当 。

三、 侧 重 于治 疗 骨 关 节错缝及 软 组织 扭 挫 伤 的 正骨推 拿 , 常 用手法分为推 拿 手法 和 正骨手法两 类 。

1 . 推 拿 手法有 拇 指推揉法、 掌 根推揉法、 虎 口推揉法、指按法、 肘压 法、提 捏 法、 弹 拨法、 屈伸 牵引法、 扳 法、 抬 腿 法、 足背屈 法 等 。 这类 手法 主 要 适 用于全 身 各部位 的 软 组织急 、 慢性损 伤 所 引起 的肌 肉 痉挛 疼痛。

2 . 正骨手法有颈椎摇 转 法、颈椎侧 屈 法、 绞 腰法、前俯牵 拉 掌 ( 指 ) 压 法、 膝 顶法、仰 扳 过伸 法、提 腿压 腰法、 揿 压 法、 踩踏 法 等 。 这类 手法 主 要 适 用于颈腰部 损 伤, 如腰椎 问 盘突 出症、 小关 节 紊乱 症、 滑 膜 嵌顿 、 继 发 性 脊 柱 侧 弯 、 颈椎 半 脱位、 耻 骨 联 合分离 等 疾 病。 【适应证】 正骨推 拿疗 法 在 治 疗 骨伤 科 疾 患方面 具 有 重 要 的 整复治 疗 作 用。

一、 肩关 节 周 围 炎 :

将 拇 指端垂直 紧贴肱 二头 肌 长 头 肌 腱 , 在 肱 骨 结 节 间 沟 内, 沿 肌 腱 走 行 的 方向 作 横 向 弹 拨, 自下而上 移行 , 待 至 遮 盖 的 三 角 肌 时, 用 拇 指端将 皮 肤 向上推 移 , 在 三 角 肌 内缘 深 处 弹 拨, 并移 至 喙肱 韧 带。 弹 拨法 操 作 后, 根 据 肩关 节活动受 限程 度, 施以 相 应的 肩关 节 的 各种 被 动 运 动。

二、 颈椎椎骨错缝:

患者 取 坐 位, 头部前 屈 至 适当的 角 度, 术者一手按 住 患椎 棘 突 , 另 一手用 肘 部托 住 患者 颏 部, 作 向前上方牵引, 同 时向患侧 旋 转 , 使 偏歪的 椎骨复位。 或患者仰 卧 , 肩 后用 枕 垫 高, 术者 站 于 床 头, 用右手 紧紧 托 住 患者 枕 部, 左手托 住 颏 部, 将头自 枕 上提起, 复位后, 患者 取 坐 位, 术者 在 两侧颈部用 轻 柔的 按、 揉、 拿 等理 筋手法治 疗 。

三、 胸椎椎骨错缝:

双 手手指扣 拢 后 置 于 项 后, 肘关 节 朝 向前方。 术者 站 其 背 后, 双 手 由 患者 的 腋 下 伸 向前, 握住 患者 的 腕 部, 然后 作 向上、 向后方 的拔 伸 牵 拉 , 将患者从 凳 上 拉 起。

 四、 腰椎椎骨错缝:

患者 取 坐 位, 术者 作 腰椎 旋 转 复位法。若患者疼痛剧 烈 , 不能 取 坐 位或 坐 后不能 弯 腰, 则整复方法可 改 为患者 取 侧卧 位, 作 腰部斜 扳 法。 若患者疼痛剧 烈 , 侧 卧 位斜 扳 也无法 完 成, 则先 作 腰部 拔 伸 法, 复位后用整 理 手法。

五 、 骶髂 关 节 扭 伤 ( 半 脱位 ) :

患者 取 仰 卧 位, 术者立于患侧, 将患侧 足踝 部 夹 于 腋 下, 并 用此侧 的 手托 住 患者 的 小腿 后面, 另 一手按 在 患侧下 肢 髌 骨上方, 此时用力 夹 持患 肢 , 向后 拔 伸 牵引 1 ~ 2 分 钟 。 拔 伸 后, 作 整复手法, 肢 拔 伸 的 动 作 。 所 以 在 整复治 疗 成 功 后 2 周 内, 腰及下 肢 不宜 作 大 幅 度活动。 最 好 在 两 髋 膝屈 曲位状 态 下 卧床 休息 。

六 、 腱 鞘囊 肿 :

先将患部 关 节 伸展 或 屈 曲, 使 囊 肿 隆起, 周 围肌肤绷紧 ; 然后术者 在肿 块 四 周 施以揉法, 继 而 在肿 块 上施以 深刻 有力 的 按法。 手法治 疗 后可用 硬纸板 固定, 绷 带 包扎 , 24 小 时内 减 少活动。 七 、 胸部 迸 伤: 患者正立, 术者 站 在背 后, 背对背 , 用手 穿 过 患者 腋 下 挽 住 双 臂 , 弯 腰用 臀 部顶起患者腰部, 使其 双 足 离开 地 面, 这 时 嘱 患者 咳嗽 , 术者 在 患者 咳嗽 时 抖 动 臀 部。

八 、 跟 腱 挛 缩 :

患者 取 俯 卧 位, 下 肢伸 直, 术者以 拇 指按揉患侧 承山穴 2 ~ 3 分 钟 ; 再以两手 拇 指分 置 跟 腱 两侧, 先以一手 拇 指按揉合 阳穴 , 向下 经昆仑 至仆 参 穴 , 再以 另 一手 拇 指按揉复 溜穴 , 经 太 溪 至 水 泉穴 , 2 ~ 3 分 钟 ; 接着 以两 拇 指按揉 承山穴 , 自上而下, 经 足 跟 转 向 足底 涌泉穴 , 1 ~ 3 分 钟 。 患者再 取 仰 卧 位, 术者用一手 握住 患侧 足 前部, 另 一手 拇 指、 食指分 别 置 于内 踝 下 水 泉穴 及外 踝 下仆 参 穴 处, 两手 协 同 作踝关 节 被 动 背伸 及左右摇动, 2 ~ 3 分 钟 。 九 、 软 组织损 伤: 一 般 先点揉 邻 近 穴 位, 再 理 筋、分筋、 弹 筋、拨 络 、 理 筋, 再 作 适 度 的 被 动 运 动。 理 筋 是 顺 肌束 、 肌 腱 方向用手指或手 掌 作 推、摩、揉、按 等 动 作 , 使 歪 曲、 扭转 或出 槽的肌束 、 筋 脉 复正, 并 有 行 气活血、 祛瘀消 肿 、 止 痛、舒筋 等作 用。分筋即用指 尖在 痛点或筋 结 处点按, 并 向四 周 揉、 搓 、 推、 擦 , 或向 肌束 、 肌 腱间 隙 处 深 按, 以分离 粘连和消 除 筋 结 , 并 可 调 和 气血、舒筋活 络 。 弹 筋 是 用 拇 指 与 其余 四指 相对 , 将局部 肌 肉 、 肌 腱 拿 起, 又 让 其 迅速 在 指 间 滑 落 弹 回, 快 提 快 放 , 有 助 于 缓解 肌 肉 痉挛 、 剥 离 粘连 、 活血 祛瘀 、 消 肿止 痛。拨 络 是 以 拇 指或其余四指 的 指 尖 或指 腹 紧 按于局部 皮 肤 上, 作与 肌束 、 肌 腱 、 韧 带 等 走 向 相 垂直 的单 向或 往 复推拨, 或两 拇 指 交叉 推拨, 从指 上可 感到肌束 、 肌 腰、 韧 带 等 披 牵 拉 又 滑弹的感觉 。 此法可 缓解 痉挛 , 并 能使其 因 伤 损 而 致 的 翻 转 、 移 位 得 以复原, 还可 剥 离 粘连 , 促 进 局部气血 运行 。 拨 络 后 常 再以 理 筋手法 理 顺 肌 筋。

【 禁 忌症 】 本 疗 法 仅 适 用于有骨错筋 歪的 伤 科 疾 病, 其 他 病症不宜 采 用。

【 注意 事 项】 正骨推 拿 手法 的操 作 要 轻重 得当 , 外 柔 内 刚 , 稳妥 连 贯 , 要施法于外, 受力 在 里 , 做到“ 法之 所 施, 使患者不知其苦 ” 。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