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伤寒论第397条
2025
01-15

伤寒论第397条

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

第397条: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伤寒解后,津液不足而虚羸,余热未尽,热则伤气,故少气,气逆欲吐。与竹叶石膏汤调胃散热。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辛平)石膏(一斤甘寒)半夏(半升,洗辛温)人参(三两①甘温)甘草(二两,炙甘平)粳米(半升甘微寒)麦门冬(一升,去心甘平)

①赵本作“二两”。

辛甘发散而除热,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以发散余热;甘缓脾,而益气,麦门冬、人参、粳米之甘,以补不足;辛者散也,气逆者,欲其散,半夏之辛,以散逆气。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且三服。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羸,音雷。

羸,病而瘦也。少气,谓短气不足以息也。气逆欲吐,饮作恶阻也。盖寒伤形,故寒解则肌肉消削而羸瘦。热伤气,故热退则气衰耗而不足。病后虚羸,脾胃未强,饮食难化,则痰易生,痰涌气逆,故欲吐也。竹叶清热;麦冬除烦;人参益气;甘草生肉;半夏豁痰而止吐;粳米病后之补剂;石膏有彻上彻下之功,故能佐诸品而成补益也。

喻嘉言《尚论篇》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身中津液为热邪所耗,余热不清,必致虚羸少气,难于康复。若更气逆欲吐,是余邪复挟津液滋扰,故用竹叶石膏汤以益虚、清热、散逆气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半升麦门冬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言差后而里气虚热也。伤寒解后,津液内竭,故虚羸。中土不足,故少气。虚热上炎,故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竹叶凌冬青翠,得冬令寒水之气;半夏生当夏半,得一阴之气;人参、甘草、粳米资养胃气,以生津液;麦冬通胃腑之脉络;石膏纹肌色白,能通中胃之逆气达于肌腠。夫津液生而中气足,虚热解而吐自平矣。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半升麦门冬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上节论虚寒证,此节论虚热证。伤寒解后,血气虚少,不能充肌肉,渗皮肤,故形体虚羸而消瘦也;少气者,中气虚也;胃中有寒则喜唾,胃中有热则气逆而欲吐。此虚热也,宜竹叶石膏汤主之。竹叶凌寒不凋,得冬水之寒气;石膏色白似肌,禀秋金之凉气;半夏生当夏半,感一阴之气而生,阴气足而虚热除,肌肉自不消铄而羸瘦矣;人参、甘草、粳米补中土而生津液;麦冬主治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胃络和而气逆除,津液生而虚热去,吐自止矣。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后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大邪虽解,元气未复,余邪未尽,气不足则因而生痰,热不除则因而上逆,是以虚羸少食,而气逆欲吐也。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之变法。以其少气,故加参、麦之甘以益气;以其气逆有饮,故用半夏之辛,以下气蠲饮;且去知母之咸寒,加竹叶之甘凉,尤于胃虚有热者,为有当耳。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人参三两一粳米半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炙麦冬一升,去心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柯琴《伤寒来苏集》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人参甘草半夏麦冬粳米

此加减人参白虎汤也。三阳合病,脉浮大,在关上,但欲睡而不得眠,合目则汗出,宜此主之。若用于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则谬之甚矣。三阳合病者,头项痛而胃家实,口苦、咽干、目眩者是也。夫脉浮为阳,大为阳,是三阳合病之常脉。今在关上,病机在肝、胃两部矣。凡胃不和,则卧不安,如肝火旺则上走空窍,亦不得睡。夫肾主五液,入心为汗,血之与汗,异名同类,是汗即血也。心主血而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目合即汗出者,肝有相火,窍闭则火无从泄,血不得归肝,心不得主血,故发而为汗。此汗不由心,故名之为盗汗耳。此为肝眚,故用竹叶为引导,以其秉东方之青色,人通于肝。大寒之气,足以泻肝家之火,用麦冬佐人参以通血脉,佐白虎以回津,所以止盗汗耳。半夏禀一阴之气,能通行阴之道,其味辛,能散阳𫏋之满,用以引卫气从阳入阴,阴阳通,其卧立至,其汗自止矣。其去知母者何?三阳合病而遗尿,是肺气不收,致少阴之津不升,故藉知母以上滋手太阴,知母外皮毛而内白润,肺之润药也。此三阳合病而盗汗出,是肝火不宁,令少阴之精妄泄,既不可复濡少阴之津,又不可再泄皮毛之泽,故用麦冬以代之欤!

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注〕伤寒解后,虚羸,寒伤形也;少气,热伤气也;气逆欲吐,余邪挟饮犯胃也。故宜竹叶石膏汤,益虚清热,以降逆气也。

〔集注〕方有执曰:病后虚羸少气,脾胃未强,饮食难化,则痰饮易生,饮停气逆,故欲吐也。

程知曰:伤寒解后,津液不足,则虚羸;余热不尽,则伤气。与竹叶石膏汤,以调胃而去虚热。盖前条是治病后虚寒,此条是治病后虚热也。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洗)半升 人参二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半升 麦冬(去心)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是方也,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也。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此仲景白虎变方也。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用人参、粳米,补形气也。佐竹叶、石膏,清胃热也。加麦冬生津;半夏降逆,更逐痰饮;甘草补中,且以调和诸药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注】伤寒解后,气血虚少。血少不能充肌肉,渗皮毛,故形体消瘦而虚羸;中气虚,故少气。上言胃土有寒则喜唾,此证胃中有热则气逆欲吐者,以竹叶石膏汤主之。

[述]上节言虚寒证,此节言虚热证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书伤寒解后,便宜其伤寒矣。度非治不如法,无汗吐下之逆施,始从容而解也。然使实行解表法,则病解必晏然无事,当然曰已解,不必曰解后也。后者尚有遗憾之词也,殆即上文瘥已后者软?瘥已则太阳病证尚在,故更发热。解后则太阳病证不在,故无更发热。胡为太阳证罢,有此虚羸少气之怪状乎?噫嘻其虚也,《经》谓虚则少气,虚家病后者非耶。彼非阴阳俱虚,气血俱虚也,乃因羸觉其虚,羸者瘦也,寒伤形者类是,属过去之寒者也。有气变为少,少者不多也,热伤气者类是,有现在之热者也。欲知其寒热之变,当审其阴阳之变,阳化气,阴成形故也。则解病时之阴阳为何若?解病后之阴阳又何若?须亟亟以求之矣。伤寒发于阴也,例当解于阳。顾同是解也,以阳助阴,是和解之解,其后无恙也;以阳伐阴,是解散之解,其后有恙也。阳伐阴则穷追其邪,势必驱邪入阴,是太阳病方解,少阴又得病,此亦阴阳易之为病,故少气与首条相仿佛也。《素问》谓之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其证骨枯髓虚,足不任身,非虚羸乎?又曰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非少气乎?其寒邪所以入阴而化热者,重寒则热故也。热化所以少气者,火郁之发,民病少气故也。愈少气愈虚羸,气伤形也。愈虚羸愈少气,形伤气也。夫坎中生阳之气,何等顺遂,奈何其气逆欲吐,则骇人处不独在气少,尤在气逆。吾谓逆而气少,其逆必不大,少而气逆,其气非真少,气与邪争则逆矣,气胜其邪则欲吐矣。不离乎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也,热在地下,火之称也。此之谓阴阳易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实者气入,虚者气出,更虚为实,故气为其少而不为其多。逆则邪上,从则邪下,更从为逆,故邪为其热而不为其寒。与首条有异同者,彼条太阳病不解,寒邪未脱化为热;本条太阳病已解,寒邪酝酿成热也。彼证男女互为治,阴阳之道也;本证少阴不治取阳明,亦阴病治以阳也。“竹叶石膏汤主之”句,详注方后。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竹叶石膏破空而下,热邪扫荡无遗矣。特对于本证之内容,肾间之动气已逆;对于本证之表面,卫外之阳气亦虚。设二味与太阳、少阴有抵触,将奈何?彼非太阳无存在也,乃少阴掩却太阳,太阳追逐余邪以入肾,阳入之阴则静,如在山阴道中,有迷阳之叹也。假令虚羸多气又何若?少气而不虚羸又何若?形虚气虚者其常,气实形实者其常,反此者病。《经》谓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又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焉有形气相反之病,而可乞灵于竹叶石膏乎?假令热上冲胸又何若?其热不掩,其寒已著,必太阳之标热,与少阴之本热,为寒邪所格拒,而后呈露其热,重热则寒也,竹叶石膏尤不中与也。惟热邪有郁而未发之端倪,正气隐然有拒邪之状态,方可以石膏洞开其窟,竹叶一扫而空之也。佐半夏者何?降逆下气者半夏也。安正气之逆,便制邪气之逆,令热邪随石膏而出腠理也。佐麦门冬者何?麦冬一本横生,根颗连络,通阴络阳络者也。《本草》称其主羸瘦短气,本方取其治虚羸少气,从阴道引领阳气以达外者麦冬也。且有人参以补生气之原,阴阳二气一而二,亦二而一,少阴用以出阴脉,本证用以出阳气,无二揆也。且有甘草培中土之气,形受味于甘,气取精于甘,甘草之为用不胜穷,本证得之则气生形,形归气矣。甘草已具稼穑之本味,加以粳米,尤食入于阴者长气于阳,后纳则谷气先行。养脏气者米,布阳气者亦米,斯竹叶石膏之所之,无顾忌也。夫本方殿伤寒诸方之末者也。《素问》谓热病者皆伤寒之类,又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故立本证以结伤寒;又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故本方独取阳明,以滋养脏气为结束。大抵阳道清肃之令行,阴道自有广寒之乐,寒者还其寒,阴阳从出之大原始治也。缘六经皆本始于在天之寒,在地之水,明乎天一生水之原理,始可与论长沙之方旨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石膏一升半夏半斤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半斤麦门冬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解后,无论从汗解与从下解,其为伤胃阴则一。中气虚而胃纳减,故虚羸少气。阴伤则胃热易生,胃热上升,而不得津液以济之,故气逆欲吐。师用竹叶、石膏以清热,人参、甘草以和胃,生半夏以止吐,粳米、麦门冬以生津,但得津液渐复,则胃热去而中气和矣。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成本“吐”后有“者”字。)

汪琥云:伤寒,本是热病,热邪所耗,则精液销铄,元气亏损,故其人必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气虚不能消饮,胸中停蓄,故上逆而欲作吐也。与竹叶石膏汤,以调胃气散热逆。

钱璜云:仲景虽未言脉,若察其脉虚数而渴者,当以竹叶石膏汤主之。虚寒者,别当消息也。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玉函》、成本作“三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医宗金鉴》云:是方也,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门冬、半夏、竹叶,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此仲景白虎变方也。

钱璜云:竹叶性寒而止烦热,石膏入阳明而清胃热,半夏蠲饮而止呕吐,人参补病后之虚,同麦冬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凉损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气也。

《本草序例》云:凡云一把者,二两为正。

《千金方》:本方,用生姜四两。《外台秘要》:文仲疗天行表里虚烦,不可攻者,竹叶汤,本方,用石膏一升、人参二两、粳米一升。方后云:此仲景方。

《千金》竹叶汤,治产后虚渴,少气力,于本方去石膏、粳米,加茯苓、大枣、小麦。

《千金月令》:主风毒脚气,多睡,心中悸,石发攻心,口干方,于本方去半夏、粳米、甘草,加茯苓、生姜。

王氏《易简方》:既济汤,治发热下利者,于本方去石膏,加熟附子。

《和剂局方》:竹叶石膏汤,治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胸中烦满,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并宜服之。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不疼痛,头亦不痛,脉不紧数,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药。即本方。

《总病论》:竹叶汤,治虚烦病,兼治中暍渴吐逆,而脉滑数者。即本方。

《直指方》本方,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

《伤寒选录》竹叶汤,阳明汗多而渴,衄而渴欲水,水入即瘥复渴,即本方。汤成去滓,入生姜自然汁三匙,再煎一沸服,神效。

《证治要诀》:热嗽诸药不效,竹叶石膏汤去竹叶,入粳米,少加知母,多加五味、杏仁。此必审是伏热,在上焦心肺间者可用。

《张氏医通》:上半日嗽多,属胃中有火,竹叶石膏汤,降泄之。

又唇青有二:若唇与爪甲俱青,而烦渴引饮者,为热伏厥阴,竹叶石膏汤。若唇青,厥冷而畏寒,振振欲擗地者,为寒犯少阴,真武汤。

又夏月感冒吐泻霍乱,甚则手足厥逆,少气,唇面爪甲皆青,六脉俱伏,而吐出酸秽,泻下臭恶,便溺黄赤者,此火伏于厥阴也,为热极似阴之候,急作地浆,煎竹叶石膏汤。误作寒治必死。

《夷坚志》:袁州天庆观主首王自正病伤寒,旬余,四肢乍冷乍热,头重气塞,唇寒面青,累日不能食,势已甚殆。医徐生诊之曰:脉极虚,是为阴证,必服桂枝汤乃可。留药而归。未及煮,若有语之曰:“何故不服竹叶石膏汤?”王回顾不见,如是者三,遂买见成药两帖,付童使煎。即尽其半,先时头不能举,若戴物千斤,倏尔轻清,唇亦渐暖,咽膈通畅,无所碍。悉服之,少顷,汗出如洗,径就睡,及平旦脱然如常时。自正为人谨饬,常茹素,与人斋醮尽诚,故为神所祐如此。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伤寒大病是解了,但人不爱恢复,人不爱恢复主要(原因)还是在胃。人也虚,也瘦,感觉气不足,气短,而且老要欲吐,“气逆欲吐”。

古人说“壮火食气”,气短总是有热的关系,热能够伤人气,这是《内经》上的话,(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胃喜温不喜寒,所以胃平时得温才能够“少火生气”,不要温大发劲儿了,你要是热大发了反倒食气,就短气。所以从“(虚羸)少气”上说,是有热象。那么“气逆欲吐”呢,是胃不好。当然胃虚,按我们现在(后世医家)的话就是胃阴虚了,就是胃虚有热。

竹叶石膏汤这是个好的方药,这个方子由麦门冬汤来的,又另外加石膏。竹叶、半夏都是下气的药,下气止逆,所以竹叶也治咳逆,半夏治呕逆,是下气止逆的。另外,人参、甘草、粳米、麦门冬都是健胃的。不过麦门冬健胃,是健胃生津,它是甘寒的,胃要是真正虚有热可用麦门冬,胃虚而有寒是万不可用麦门冬的。人参这个药它是平稳药,它微寒,寒热都可以用。唯独麦门冬不是这样(只能用于热不能用于寒)。尤其石膏更不行了,那是专祛热的。

这个(竹叶石膏汤方证)主要是胃既虚而又热,才有“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气逆有多种,一方面咳嗽也有了,一方面呕逆也有了,欲吐。

竹叶石膏汤这个方药,对于一般的肺结核挺好,在末期时挺有效,但是在初期时用石膏的机会还是少的。这个方药很好,我们一般治人胃虚有热、咳逆呕逆,这个方子都挺好使。大病瘥后,虚热老是不断,老有,那么发生“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时可用这个方子。这个方子你们看看,半夏、人参、甘草、粳米、麦门冬,就麦门冬汤,麦门冬汤是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就是治咳嗽,咱们说清阴养肺就是这个办法。另外它(麦门冬汤)加上竹叶、石膏,祛热下气的力量更大了。(竹叶石膏汤)这个方子最常用了。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校勘】成无己本:“欲吐”下有“者”字。

竹叶石膏汤方。《玉函经》、成无己本:人参作“三两”。

【句释】“羸”,方有执云:“病而瘦也”。“少气”,方有执云:“谓短气不足以息也”,就是呼吸迫促。

“二把”,《本草·序例》云:“凡云一把者,二两为正。”

【串解】成无己云:“伤寒解后,津液不足而虚羸,余热未尽,热则伤气,故少气、气逆欲吐,与竹叶石膏汤调胃散热。”

钱潢云:“仲景虽未言脉,若察其脉虚数而渴者,当以竹叶石膏汤主之,虚寒者,别当消息也。”

钱氏肯定这条要有热证,这是经验之谈,不能偏执。

【语译】伤寒病才好后,身体自然还羸瘦虚弱,但突现呼吸迫促,有欲吐的感觉,如诊察这时确有里热,可以用“竹叶石膏汤”,一面解热,一面补虚。

【释方】钱潢云:“竹叶性寒而止烦热,石膏入阳明而清胃热,半夏蠲饮而止呕吐,人参补病后之虚,同麦冬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凉损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气也。”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析】本条论述病后虚热欲吐的证治。

“伤寒解后”,指大病已解,大邪已去。见“虚羸”,即虚弱消瘦,为精血津液不足之象,是言其形体伤;更见“少气”,即呼吸短不足以息,是言其气已伤。今形气两伤,气阴不足,虚热上逆,致胃失和降,故又见“气逆欲吐”。因虚热内扰,或余热未尽,所以还常见到低热、心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证,治用竹叶石膏汤清热、养阴、益气、和胃。

竹叶石膏汤用石膏清肺胃气分之热;竹叶隆冬不凋,禀阴气最盛,善清虚热、治心烦、止呕吐;麦冬补阴气、滋胃阴、养津液、续血脉,使中焦阴液上通于心,心胃阴血津液互相滋助;人参、甘草益气生津;粳米益胃气,养胃阴;妙在用半夏一味辛药,活泼中气,和胃降逆。本方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温热病后期,因气阴两伤、虚热内扰、肺胃气逆,而致咳逆、欲呕等证者。其他内外科疾病,只要符合上述病机而见有以上证候者,用之也每获良效。

竹叶石膏汤实为白虎加人参汤加减化裁而成。但竹叶石膏汤用麦冬而不用知母,白虎加人参汤用知母而不用麦冬。因白虎加人参汤证乃阳明气分大热,虽有气阴两伤,但仍以热盛为主,故在治法上以祛邪为要。知母与麦冬虽均为生津养液之品,但知母清热之力胜于麦冬,故当用知母,而不用麦冬。竹叶石膏汤证,乃大病之后,虚羸少气而余热未尽,在治法上以扶正为要。麦冬补液有余而清热不足,故用麦冬而不用知母,以免更伤正气而使病难愈。

倪海厦《伤寒论》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石膏一升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半斤麦门冬一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煑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煑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竹叶石膏汤呢,是虚热,胃的津液不够了,热往上冲,因为你津液不够的原因可能是你在治病的时候发表发得太过人,流汗流的……让病人流汗流得太多。哦。竹叶、石膏这种把胃热降下去,清胃热的药,半夏呢,能够去恶心,因为有恶心嘛,恶心代表可能有些水停在胃里面,胃里面比较排不出来。麦门冬呢,能够滋润它肺里面的津液,粳米呢,肠胃里面的津液。哦。因为人参粳米这种都是很好的能够把津液补回去的一种药。所以你一看这个处方就知道是胃热。而这个处方呢,竹叶石膏汤,我们常常用在糖尿病病人身上。糖尿病人呢,常常会有虚羸晦气,这个,气逆欲呕,呕心的现象。各位记得,实症,胃里面有水,实症的恶心啊,我们都会用到生姜啊,半夏啊这种东西,如果是虚证的恶心呢,胃里面没有东西,但是因为肝肿起来顶到胃造成的恶心,我们叫虚证的恶心,这就是吴茱萸汤。所以吴茱萸汤可以……吴茱萸可以止呕,半夏也可以止呕。什么时候用半夏,什么时候用吴茱萸,就需要你临证,临场辩证。哦,就可以看出来。一般来说,大家不要紧张,在临床上的时候眼睛一看就知道了。Commonsense就好了,我讲过哦。我看到你还没看到,我解释给你听你还没看到,你也不用来了哦。哦,欢迎大家来临床,但是就是……放轻松心情,我不会考你。你放心好了,我不会考你哦。大家考试已经很多了,累死了,到我这边还考!哦,不会,不可能的。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