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穴
又叫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位于腰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1侧线上,与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背俞穴一共12个
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
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
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
主治
背俞穴主治相应脏腑病,但偏治慢性虚弱性病症,寓阴病治阳之义。
五脏俞还治五脏开窍的五官病、五脏所主的五体病(筋、脉、肉、皮、骨,分别由肝、心、脾、肺、肾五脏所主)、五脏所属的经脉病。
肺俞
五官病:肺开窍于鼻,故肺俞可治疗鼻塞、流涕、鼻痒等鼻部疾病。
五体病:肺主皮毛。可治因肺气不宣,卫气郁滞,风邪郁于肌肤的皮肤瘙痒、皮疹等症
经脉病:肺属手太阴肺经,可缓解该经循行部位的疼痛,如肩背痛、上肢内侧前缘酸痛等。
心俞
五官病:心开窍于舌,可辅助治疗舌体麻木、言语不利(如中风后舌强)等。
五体病:心主血脉,能调理血脉相关的五体病,例如因血脉不畅导致的肢体末端麻木、手足厥冷,或血脉瘀阻引起的肢体疼痛(如部分痹证)等。
经脉病:心属手少阴心经,可缓解该经循行的胸痛、腋下痛、上肢内侧后缘疼痛等。
肝俞
五官病:肝开窍于目,可治疗目赤肿痛、视物模糊、迎风流泪(如结膜炎、近视)等眼部疾病。
五体病:肝主筋,可治疗筋脉相关疾病,如筋脉拘挛(抽筋)、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如关节炎导致的活动受限)、颈项强直(如落枕、颈椎病引起的颈部僵硬)等。
经脉病:肝属足厥阴肝经,可治疗该经循行的胁肋胀痛、疝气、少腹痛等。
脾俞
五官病:脾开窍于口,可治疗口角流涎、口唇干裂、口舌生疮等口腔问题。
五体病:脾主肌肉,可改善肌肉乏力、消瘦、肢体痿软(如重症肌无力初期)等。
经脉病:脾属足太阴脾经,可缓解该经循行的腹胀、腹痛、下肢内侧前缘疼痛等。
肾俞
五官病:肾开窍于耳,可治疗耳鸣、耳聋、听力下降等耳部病症。
五体病:肾主骨,可调理腰膝酸软、骨痛、骨质疏松等骨骼问题。
经脉病:肾属足少阴肾经,可缓解该经循行的腰痛、下肢内侧后缘疼痛、足跟痛等。
背俞穴定位
大杼穴在第一胸椎棘突的末端;
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之间的两旁;
心俞穴在第五胸椎棘突之间的两旁;
膈俞穴在第七胸椎棘突之间的两旁;
肝俞穴在第九胸椎棘突之间的两旁;
脾俞穴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之间的两旁;
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之间的两旁。
这些穴位都在脊柱两旁,距离脊柱大约三寸(大约四指并拢宽度)的地方。想要找准并验证它们,按压那个部位,如果按压时感觉酸胀舒适,原来的疼痛也能缓解,那里就是对应的腧穴了。
这些穴位可以用艾灸治疗,不宜用针直刺,容易扎到内脏。治疗时,气盛的就用泻法,气虚的就用补法。
用艾灸补法时,不要吹艾火,让它自然熄灭。用艾灸泻法时,要快速吹艾火,并且可以移动艾炷,让火尽快熄灭。
十二背俞穴歌
十二脏腑各有俞,其穴皆在背腰部,
太阳第一侧线取,听我细细从头数。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住,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募穴
又称腹募。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它在胸腹部的位置与相关脏腑在体内的位置大致对应。
其中分布于任脉上的6个募穴为单穴(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阙、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膀胱募中极),其余为双穴。
主治
募穴主治相关脏腑证,尤多用于治疗六腑病证,但偏治急性疼痛性病症,寓阳病治阴之义。
五脏的募穴都位于属阴的胸腹部,而背俞穴都位于属阳的背部。难经曰,阴病行阳,阳病行阴。阴脏的病会反映到属阳的部位,阳腑的病会反映到属阴的部位。所以,募穴(主治阳腑病)位于属阴的胸腹部,背俞穴(主治阴脏病)位于属阳的背部。
对应募穴
大肠的募穴是天枢穴,肺的募穴是中府穴;小肠的募穴是关元穴,心的募穴是巨阙穴;膀胱的募穴是中极穴,肾的募穴是京门穴;肝的募穴是期门穴,胆的募穴是日月穴;胃的募穴是中脘穴,脾的募穴是章门穴;三焦的募穴是石门穴;心包(包络)的募穴是膻中穴。
十二募穴歌诀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
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募中脘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
膻中穴是包络募,从阴引阳是妙诀。
配穴规律
同一脏腑背俞与腹募配伍,广泛用于治疗本脏腑的急慢虚实证。
扩展:
募穴+下合穴
六腑的相应募穴,配其下合穴,加强通调腑气作用。
原穴+络穴
治疗表里两经的病变。选原穴之经为主,配络穴之经为客,故又称主客配穴。这种配穴关系,在特定取穴法|奇经八脉与八脉交会穴文章内容的八会穴配穴关系有所提到。
郄穴+八会穴
相关郄穴与八会穴相配,例如胃经郄穴梁丘配中脘(腑会)止急性胃痛;肺经郄穴孔最配膻中(气会)平哮喘发作等。
八脉交会穴配对
针灸临床上常常将八脉交会穴分成四组对穴,以加强治疗作用。
阴经穴互配治内脏病
阳经穴互配治体表病。
即内关配公孙主治心、胸、胃的病症;
列缺配照海治疗肺系、胸膈、咽喉病;
后溪配申脉主治头项、腰背、下肢后面的病痛;
外关配足临泣治疗偏头、胸胁、下肢外面的病痛。
交会穴互配
交会穴治交会经脉的病症顺理成章,交会穴互配加强疗效相得益彰。
例如头维、阳白都属足阳明与足少阳交会穴,二穴配伍主治偏正头痛;
关元与三阴交均为足三阴经交会穴,二穴配用主治一切肝、脾、肾(即泌尿系、生殖系、消化系)疾患。
配对案例
日月穴+胆俞
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胆俞穴为胆的背俞穴,能清肝利胆祛湿热。日月穴为胆经之募穴,能清利肝胆,疏肝止痛,能治疗胆气上溢而出现的口苦。二者俞募相配,相辅相成,疗效显著。
天枢+大肠俞
腹泻、腹胀的病机在于脾胃,病位在大肠。天枢穴为大肠之募穴;大肠俞为大肠之俞穴,俞募相配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确有较好的疗效。
肺俞+中府
咳嗽吐痰属肺系疾病。肺俞穴虽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却是手太阴肺经之背俞穴,有调补肺气、止咳化痰平喘之功;中府是手太阴肺经之募穴,也能止咳化痰平喘。它们都是肺经经气输注于胸背部的腧穴,治疗肺部疾病疗效显著。
胃俞+中脘
慢性浅表性胃炎,乃脾胃虚寒、运化无力、中焦气机不利之故。
胃俞穴为胃的背俞穴,中脘是足阳明胃经的腹募穴,俞募相配是治疗胃病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脾俞+章门
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可健脾止泻、和胃导滞;章门穴是脾的募穴,可健脾理气、固土降浊。二者俞募相配,对脾虚所致的泄泻、腹胀、纳呆都有良效。
肝俞+期门
肝俞、期门同用属俞募相配,快速捻转出针后让血液自流有清肝泻火的作用,是治疗目赤肿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部分资料参考自四十年基层针灸得失录-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49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