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风引汤能治什么病
2024
06-09

风引汤能治什么病

风引汤最早出自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其言:“风引汤,除热瘫痫。”本文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风引汤。一、关于风引汤的方名分析风,《说文解字》载:“八风也。”《灵枢》说:“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骨、偏枯矣。”有学者认为,汉代时期中风病外风致病说是当时的主流思想。但我认为,此处的“风”当为“内风”,内风才会导致瘫与痫。风引汤方名,不用祛风、息风、散风,而是用“引”。引,表示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为拉开弓之意。所谓风引,当是“引风下行”、“引风下潜”之义。而风通于肝,故引风下行要收敛肝阳,使之下潜。这里的“风引”,即是引风,即将风由一处引领至另一处。进一步说,本方以“风引”为名,实则为“引风”之治,临床对于很多表现为“风象”的疾病可以使用本方治疗。二、何谓热瘫痫?从方名来分析,所谓“风引”者,是因风动而产生的抽搐;所谓“热瘫痫”者,即因热盛动风、风邪入中经络所致的瘫痪、半身不遂。我的理解是,仲景所谓的热,即病因。进一步说,风引汤为镇降清热之剂。中风的原因不少,但多由于风火内生,痰热亢盛逆塞灵窍,故出现昏倒而人事不省,或痰阻经络而肢体不遂等。瘫,指瘫痪;痫,指惊痫。从文献来看,古人多用风引汤治疗大人风引(风痫掣引)瘫痪,小儿惊痫、瘛疭,日数十发者。现代不少医家亦用风引汤治疗中风。比如,有学者自60年代起曾用此方治疗血压高、体盛便秘、头昏欲作中风者,可以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也用于治疗脑血管病(中风)后遗半身不遂,并能预防“复中”(第2次或第3次中风),均起到了理想的效果。三、风引汤的方药分析风引汤由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寒水石、赤石脂、大黄、干姜、滑石、石膏、紫石英、白石脂组成。以寒凉潜镇、引风下行为主,兼有温中固摄、平冲降逆的功效。方中以龙骨潜镇安神,牡蛎潜志敛神,这应该是主药。内风发动必挟肝木之势侮其脾土,脾气不行,则湿停液聚,又受风火相煽而湿热生痰,可致风痰上犯之证,故又以大黄荡涤湿热风火之邪,活血祛瘀,推陈致新,以杜痰火阻塞之源,为辅药。又取干姜温脾燥湿,并防寒药伤中;赤、白石脂燥湿健脾;滑石利湿健脾,石膏清肺以制肝,桂枝通阳气,甘草缓急迫,以上皆为佐药。重用寒水石之寒,以壮肾水制火之阴气,紫石英之甘温以镇补已虚之心神,为使药。诸药相配,使肝风得敛,亢阳得潜,五脏得安。四、风引汤的应用范围分析我学习仲景的理念,并尝试着在临床中扩大应用此方。我的体会是,此方重在治疗热瘫痫证。首先,风引汤是辨治高热性疾病的重要代表方;另外,风引汤又是辨治瘫痪类疾病,如中风后遗症等的重要治病方;最后,风引汤更是辨治痫证,如癫痫的重要基础方。当然,风引汤不仅可治热瘫痫,更可治疗更多的疾病。进一步说,无论是何种疾病,只要病证表现以昏仆、或两目上视、或四肢抽搐、或手足麻木、或口吐涎沫、头晕、头痛、烦热、四肢无力、急躁、或肌肉筋脉震颤、口苦、口干、舌红、少苔或薄黄、脉弦数为主,均可辨为风引汤证。而且,仲景亦说“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在应用风引汤时,只要具备以上诸多症状中的两三个,即可作为辨治风引汤证的重要依据。热瘫痫,其主要病机即是肝热动风。当然,这可作为风引汤的核心主治。但肝热动风的症状是非常多的,不仅有头部症状,亦包括四肢症状。比如,肝热阳郁而扰乱神明,则见昏仆;肝热上攻眼窍,则见两目上视;肝热肆虐筋脉,则见四肢抽搐或手足麻木;肝热夹浊气上逆,则见口吐涎沫;肝热攻冲于头部,则头晕、头痛;肝热内扰神明,则见烦热;肝热伤气,则见四肢无力;肝热逆乱,则见急躁;肝热走窜肌肉筋脉,则见肌肉筋脉震颤;肝热伤津,则见口苦口干;另外,舌红少苔或薄黄,脉弦数,均为肝热之征。现代不少医家不断扩大风引汤的治疗范围。从文献来看,常用于治疗以下这些疾病:脑梗塞合并癫痫、中风偏瘫、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循环缺血、重症肌无力、癔病、小儿舞蹈症、多发性抽动症、外周神经炎、风湿热痹、手足口病、乙型脑炎、帕金森氏病、结核性脑膜炎、脑溢血、顽固皮肤病等。五、古人对于风引汤的论述唐代大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紫石英煮散、紫石英方,二者组方与风引汤完全相同,只是方名不同。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谈到风引汤的主治范围:“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治者,此汤主之。”显然,仲景关于风引汤的条文论述过简,我们不妨多多旁引后世诸家的论述,从而方便临床应用此方。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有“脚气宜风引汤”的记载;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有引崔氏“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瘛,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的记载;《备急千金要方》曰:“若病人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此人脉多是因虚而得之。”宋代《圣济总录》论述风引汤,“主治惊、邪风、痫、厥、癫、口有涎沫、牵引口眼手足、少小惊、瘛疭,医所不治”。可见,《圣济总录》记载的主治病症更加全面,惊、邪风、痫、厥、癫、瘛疭等,均属风引汤的主治范畴。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言“风引汤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可……明此以治入脏之风,游刃有余矣”,对风引汤的主治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其关键是“风火一炽,则五神无主,非退火则风必不熄”,此说非常在理。清代赵良仁《金匮玉函经》从运气学说阐述了风引汤所治之风是“火热而生”,认为大黄寒下可使“火退风熄,凝痰扫去”,这个说法非常有意义。我的体会是,凡遇少阳相火或少阴君火当令之时,若出现热瘫痫诸症,似可考虑应用风引汤。清代陈元犀亦从赵良仁,认为风引汤“次用大黄为君,以荡涤风火热湿之邪,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民国《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夫瘫既以热名,明其病因热而得也。其证原似脑充血也……”。综合上述诸家的观点,风引汤的病机当是阳热亢盛,风邪内动。进一步说,凡是风痰、火壅扰心之癫、狂、痫证,皆可以选用本方。六、我临床应用风引汤的点滴思考我在临床上常用风引汤。我的体会是,这是一个既能清热息风,又能镇惊安神的药方。其功效是多方面的。我常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或邪热亢盛、阳郁热遏导致的热盛动风之证。我认为,一定要有阳热亢甚、风邪内动的病机,才可应用风引汤。风引汤既可用于外感病,比如外感邪气,邪气内闭,导致热极生风,即是风引汤的标准证候。关于风引汤的君药。我认为龙骨、牡蛎二味可合而为君,理由是,既有介类潜阳,又有咸寒养阴的思路。风引汤是一张治疗肝热生风的代表方,临床不必局限于何种症状,只要病机是肝热生风即可选用。风引汤的主治病机主要为两点,一是热,二是风。就热而言,为实热结聚,里热燔灼;就风而言,因为里热结实,导致热极生风。由此分析适合于风引汤的症状与病机:里热燔灼,所以口干口苦、烦躁不安、面红目赤;实热结聚于阳明,郁而化燥,可见脘腹硬满、大便秘结,同时伴有小便色黄、灼热疼痛等水热互结之症;实热内聚,热极生风,邪热内干心君,上扰脑窍发为惊厥、癫证、痫证等。进一步说,惊厥、癫、痫、瘛疭这些症状都源于热邪上冲,干扰心神,导致神机失用。有学者认为,此方清热泻火、燥湿、平肝熄风,为治热毒挟湿之邪致虚风引动之良方,也是手足口病出现风动之象时之佳方。对于这个观点,我非常支持。我的观点是,不管是何种风动,只要有热,有风,就可应用。显然,对于毒热动风的手足口病当有良效。有学者将本方用于治疗郁热内蕴,风火相煽,上干清窍所致头痛,获捷效。我的理解是,临床常见的高血压、帕金森氏病、农药中毒后遗症等,若见有高风飘摇,或手足抽搐,都可以用此方。风引汤是一张寒湿并用、攻补兼施的药方。我的理解是,凡是药味驳杂的药方,其所治疗的疾病往往是难治之证。难治之证往往病机复杂,故要用热,亦要用寒;既要攻,又要补,此方用方就必须兼顾多个方面,而风引汤即是这样一张药方,故其能治疗多种与肝热风动相关的一些顽固性的疾病。也有学者认为,风引汤以调和为主,主要针对阴阳失调不能相互交际、沟通,寒热错杂致动风、升降失常、寒热不调等顽固性、难治性、少见的病症,本方中5味为寒凉药,5味为温热药,甘草与龙骨性平和,全方寒热相抵,故有平衡调节阴阳寒热的作用,药味用量轻,也是取其调和平衡之意,所以本方有平衡沟通阴阳、除热散寒、重镇熄风、升清降浊之功效。临床对于震颤、耳鸣、头痛、鼻衄、呕吐等多种病症均有效。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