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胃热大便硬,胃寒大便稀,脾虚大便臭,三个中成药,便秘腹泻能用
2025
07-12

胃热大便硬,胃寒大便稀,脾虚大便臭,三个中成药,便秘腹泻能用

2025-07-01 18:49·中医董大夫科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的话点赞、收藏、加关注,每日为您分享健康小知识!评论区期待留下您的观点,共同讨论健康之道!

“怎么又拉肚子了?”、“这几天都没排便,好难受……”很多人对这些问题早已习以为常,甚至觉得不过是吃辣、喝凉水或作息不规律的“正常反应”。可要我说,这背后可没那么简单,脾胃功能出了问题,才是很多人反复腹泻、便秘的“幕后黑手”。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大便的形状、气味、频率,其实都藏着身体内部的密码。胃热时,大便会变得又干又硬,如羊粪状;胃寒时,大便则稀薄如水,常伴腹泻;而当脾虚时,大便不仅稀,还常常带有明显的臭味。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可惜很多人听不懂。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既不损伤肠胃,又能调理好这类便秘腹泻问题?还真有,中成药中的经典三宝,在这里就派上了大用场。

胃热便秘?火气大可不是一句玩笑话

有人一到夏天就便秘,整个人心浮气躁,甚至口干口苦、口臭袭人。这很可能是胃中积热导致津液耗损,肠道失润,大便自然难以成形、难以下行。

这类人往往嗜辣、熬夜、爱喝酒——所谓“火烧五脏庙”,一点也不夸张。现代研究也发现,胃热型便秘常伴随肠道菌群紊乱和胃酸过多,一味吃泻药只会越治越糟。这里不妨试试大黄类中成药,比如含有大黄、芒硝、枳实等成分的复方制剂,它们具有泻热通便、导滞清肠的功效。

这类药不宜久用也不宜滥用,更适合短期内清热通便,给肠胃“灭灭火”。重点在于调而不是猛攻,否则容易损伤阳气,反伤脾胃。

拉肚子就吃止泻药?先问问你是不是胃寒

有的人一吹空调就拉肚子,吃点冰的也不行,夏天反而成了他们的“腹泻季”。这类情况,多是胃寒导致肠道运化失常。中医讲“寒者温之”,寒性体质的人用寒药止泻,无异于火上浇油。

这时候,适合使用的便是含有附子、干姜、肉桂等温中散寒成分的中成药。例如附子理中丸类复方制剂,就能有效温胃散寒、健运脾胃,从根本上解决腹泻问题。

很多时候,身体不是“太脏”,而是“太虚冷”。盲目止泻只会让寒气更深,反复腹泻成了常态,甚至发展成慢性结肠炎。寒者忌凉,这不是老话,是经验的累积。

大便臭如腐败?脾虚是幕后操盘手

便便有点臭可以理解,但有的人大便臭得“惊天动地”,还总是粘腻不成形,这种情况可就不能忽视了。脾虚导致运化失常,水湿内生,久而久之,湿热瘀积于肠道,自然“臭气冲天”。

脾虚是个老大难问题,尤其在久病体弱、饮食杂乱、久坐少动的人群中更为常见。此时,推荐使用含有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健脾益气药材的中成药,如参苓白术散类复方制剂,它能从根本上扶正祛湿,恢复脾的运化功能。

臭味是湿热的“气味外泄”,不是靠香水或清洁可以掩盖的,调脾祛湿才是正道。长期脾虚还与消化功能障碍、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密切相关,可不是小病小痛。

三个中成药,分别调理三种问题,一个都不能少

前面提到的三种状况,分别代表了中医里的胃热、胃寒、脾虚三种基础证型。虽然症状都表现为便秘或腹泻,但辨证用药才是关键,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下面这三种中成药,可谓“中医肠胃调理三剑客”:

大黄类中成药:代表了“清热通便”的思路,适合胃热型便秘,如大黄附子汤加减类复方,能泻下有力、清热不伤正。

附子类中成药:体现“温中止泻”的原则,适用于胃寒型腹泻,如理中丸类药物,温运脾阳、止泻见效快。

参苓类中成药:主打“健脾益气、运化湿浊”,适合脾虚型泄泻或便溏恶臭,如参苓白术散类复方,调理脾胃、兼顾补虚。

这三类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对不对症”的问题。中成药讲究“君臣佐使”,配伍合理才能药到病除,盲目同服不仅无效,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误区太多,别再让肠胃“背锅”了

很多人一有便秘就猛喝蜂蜜水,或是狂吃香蕉,结果肚子胀气反而更严重。还有人腹泻却不休息,硬扛着吃止泻药,结果拖成了慢性肠炎。这些都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

中医从来不把大便问题看作孤立的“肠道反应”,而是作为判断整体脏腑功能的重要线索。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运化之本,两者功能失调,才会表现为便秘、腹泻等问题。

不少便秘患者其实是“虚秘”而非“实秘”,即便便干难排,也不宜一味用泻药。这类人群应以调理气血、润肠通便为主,常借助如麻仁丸类润下中成药,配合参苓类药物,才有效果。

脾胃不好,整个人都“没精神”

古人说“脾胃一伤,百病由生”,这话一点不假。不仅仅是大便不成形的问题,脾胃虚弱还会影响情绪、免疫、代谢乃至内分泌平衡。

现代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2023年发表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期腹泻患者中,约有68%存在脾气虚证,而这类人群在接受中成药联合调理后,症状改善率超过80%。

这说明,中成药不仅能“缓解症状”,更重要的是它能从体质根源入手改变脾胃功能。这才是中医“治未病”的精髓所在。

别再问“便秘吃啥药”,要问“我是哪种体质?”

“便秘腹泻吃什么药?”这个问题,其实问得太宽泛。正确的提问应该是:“我是什么体质?是实热、虚寒还是脾虚?”只有分类清楚,药物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举个例子,同样是便秘,有人是火气大引起的实热便秘,有人是肠道动力差导致的虚秘。一个清热,一个补虚,药用反了就是“南辕北辙”。

中成药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辨证施治”,而不是“头痛吃止痛,便秘吃泻药”那一套西医逻辑。用药之前,了解自己的体质,是每一个希望健康的人应有的“基本功”。

健康声明:以上提到的症状及药物类别,均为中医辨证论治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思路,不可自行判断、随意用药。如有相关问题,建议前往正规中医院或综合医院中医科就诊,进行体质辨识与个体化用药指导。

参考文献:

[1]王玉玲,李建华.中成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03):12-16.[2]张婧,郭红.寒热虚实辨证在腹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医药导报,2023,29(08):88-92.[3]孙晓明.参苓白术散对脾虚型腹泻的调理作用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4,33(06):63-65.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