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伏脉浅解
2025
07-05

伏脉浅解

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一曰手下裁动;一曰按之不足,举之无有;一曰关上沉不出,名曰伏)

一、核心定义与指下特征

伏脉是脉位极深的脉象,其核心特征为:

位置深伏:脉搏隐伏于筋骨深层,轻取(举)、中取均无法触及。需用极重指力按压至骨(“着骨乃得”),方能感知微弱搏动,甚者需挪指反复探寻。

举按特征:

举之无有:手指轻搭皮肤时完全无法感知搏动。

按之不足:中等力度下按仍难以触及,或仅感模糊颤动(“手下裁动”)。

重按乃得:用力推筋按骨至极限,脉搏方隐约显现,搏动细弱而深藏。

形象比喻:

如深潭探石:巨石沉于潭底,水面轻触无感(举之无有),中等下探仍不及(按之不足),唯竭力深探至潭底方能触及(着骨乃得)。

二、操作手法要点

举(轻取):手指轻触寸口皮肤,无脉搏感知。

寻(中取):施加中等压力下按,仍无搏动或仅感微弱颤动(“手下裁动”)。

按(重取):用全力按压,推挤筋肉直至触及桡骨,于骨上感知深层搏动(“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

需注意:避免误将自身指动脉搏动视为患者脉象。

三、临床意义(主病)

伏脉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伏而不显,特点是脉管搏动的部位隐伏于筋下,附着于骨上。诊脉时浮取、中取均不见,需用重指力直接按至骨上,然后推动筋肉才能触到脉动,甚则伏而不见。正如《脉经》所说:“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

临床意义:主里证。常见于邪闭、厥证、痛极。

机理分析:伏脉多为邪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而致。邪气闭塞,气血凝结,致正气不能宣通,脉管潜伏而不显,但必伏而有力,多见于暴病。如实邪内伏,气血阻滞所致气闭、热闭、寒闭、痛闭、痰闭等。如久病缠绵,气血虚损,阳气欲绝,不能鼓脉于外,而致脉搏沉伏着骨,必伏而无力。伏脉为正虚真气欲亡之兆,多见于卒中、昏迷、虚脱等危重之证。故《脉简补义》说:“久伏致脱。”若两手脉涩伏,同时太溪与趺阳脉均不见者,属险证。

伏脉反映邪气闭阻或正气衰微至极,气血凝滞深伏,常见于:

实邪闭阻(实证):

剧痛:如寒凝腹痛(疝气)、瘀血刺痛(真心痛)、实热内结(急腹症),因气机壅塞,脉气深伏。

厥证闭阻:痰浊、食积、热毒内闭,气血郁遏(如中暑、疫毒痢)。

关脉独伏:主中焦气机壅滞(如宿食、痰饮)。

虚阳衰微(危证):

亡阳厥逆:心肾阳气暴脱,脉气无力鼓动而沉伏(如休克、心衰晚期)。

阴阳离决:濒危之际,脉象沉伏欲绝(“按之不足,举之无有”)。

关键鉴别点:

实证伏脉:虽深伏,但重按至骨时搏动沉而有力,伴剧痛、面赤、气粗等实象。

虚证伏脉:重按搏动极弱无力或似有似无,伴肢冷、面白、气息微弱等脱证。

四、形成机制(现代医学视角)

伏脉的深伏特征与以下生理病理改变相关:

血管过度收缩:交感神经高度兴奋(剧痛、休克早期):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全身小动脉强烈收缩,桡动脉搏动减弱且位置深陷。

血容量骤降(大出血、脱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血管充盈度极低,脉搏难以触及。

心输出量锐减:心功能衰竭(心梗、心肌炎):每搏输出量显著降低,外周脉搏微弱深伏。

严重心律失常:心室率过缓或室颤,血流灌注不足。

外周阻力异常增高:低温或寒邪刺激:血管痉挛收缩,血流阻力增大,脉搏沉伏。

结果:

桡动脉因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而搏动微弱,需重按至骨方触及。

虚证者因心泵衰竭,实邪闭阻者因血管痉挛,均导致“举按无有,着骨乃得”。

五、常见病理场景的现代解读

场景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