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中医大夫,每天坐在诊室里,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望闻问切就是我探寻病症根源的“秘密武器”。在这看似平常的诊疗过程中,一些细微却关键的线索,总能帮我找准方向,就比如患者的舌象和脉象。
在我遇到的患者里,不少人伸出舌头,呈现出舌质淡红、苔薄白的样子,乍一看,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毕竟正常的舌象也大致如此。但当我再仔细为他们把脉,感受到那细沉的脉象时,我的思路就会想到——气虚营卫不和之症。
这看似普通的舌象和脉象背后,藏着重要的健康密码。细脉,就像一条细细的水流,这意味着身体里的气血不足,没办法把脉道充分充盈起来;而沉脉呢,得用力按才能感觉到,这表明体内的阳气不够,没办法有力地推动气血运行,气血都往身体里面收了。再结合那看似正常的舌象,其实也暗藏玄机,气血不足,不能很好地滋养舌头,舌质的色泽往往就会比正常人偏淡一些。
当判断患者可能是气虚营卫不和后,选用合适的方剂就成了关键。桂枝加黄芪汤是我常用的方剂之一。它就像一个分工明确的小团队,桂枝和生姜积极地站出来,帮助人体驱散体表的邪气,让卫气重新发挥“保卫边疆”的作用;芍药和大枣则默默地在后方滋养着营阴,让身体内部的“粮草”充足;黄芪更是这其中的“大功臣”,大大增强了人体的正气,让整个身体有足够的力量来恢复营卫的和谐。对于那些气虚明显,还老是自汗、特别怕风的患者,这个方子常常能发挥很好的效果。
还有玉屏风散,这也是一个“猛将”。黄芪在里面充当主力军,大力补充肺气,加固人体的“防御城墙”;白术则辅助黄芪,从脾胃这个气血生化之源入手,让正气的根基更加稳固;防风就像一个灵活的侦察兵,既能帮着驱散外来的风邪,又不会让固表的力量过于死板,恰到好处地维持着体内的平衡。对于那些特别容易感冒、动不动就出汗的患者,用玉屏风散往往能让他们的身体抵抗力大大增强。
黄芪建中汤也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这个方子就像冬日里的一杯热饮,温暖又滋养。它主要针对中焦虚寒、气血不足的患者,通过饴糖、桂枝、生姜等药材,把中焦脾胃的阳气补起来,让脾胃这个“后天之本”能正常工作,源源不断地为身体提供气血。气血充足了,营卫自然也就和谐了。对于那些经常感觉肚子隐隐作痛、喜欢用手捂着肚子,还伴有自汗症状的患者,黄芪建中汤常常能让他们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中医的世界就是这么奇妙,看似简单的舌象和脉象,却能为我们打开认识疾病的大门。每一次准确的判断,每一次合适方剂的运用,看到患者因为我的治疗而逐渐康复,我都深深感受到中医的魅力和责任。希望我的这些临床经验,能给大家在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道路上带来一些启发,也让更多人了解中医、信任中医 。(张锦彬)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804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