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疼痛证(含支节疼)在《伤寒论》共有多21条记载,其描述如“身疼”、“身痛“、“身疼痛”、“身体痛”、“身体(骨节)疼烦”、“一身尽痛不可转侧”、“身重而疼痛”、“四肢酸疼”、“身疼重”等。探其病机为寒气束表,不通则痛或气血阴阳虚损,不荣则痛。本文就《伤寒论》身疼痛症状及病机梳理如下。
一、太阳病身疼痛4条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shun,此为逆也。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病机解析:
条文3/35/46条身痛病机为寒邪侵袭太阳肌表,卫阳被遏,正邪交争,导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但必然恶寒。寒性凝滞收引,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出现体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其中,对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临床上笔者认为,应主要辩证里虚寒的程度,对里虚寒程度较大的应该酌情加附子/干姜,防止正气出表,邪气内传。
对38条大青龙汤条文历代名家有所争议
主要在于大青龙汤证的归属,称“太阳中风”,但脉浮紧、不汗出等表现又似太阳伤寒。成武已认为从脉象和症状看应属太阳伤寒,称“中风”可能是因风为百病之长,常与寒邪兼夹,或强调其有化热趋势。柯琴认为是太阳中风重证,以烦躁为关键,是风邪闭郁肺气化热所致。笔者认为:此条应为风寒夹杂,风重寒轻,故表闭而寒邪凝滞经脉故身疼痛。
二、太阳病身疼痛不可发汗2条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病机解析:
条文50条是寒邪束表之象,寒邪凝滞,使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所以身体疼痛,一般情况下宜用汗法使寒邪随汗而解。但尺中迟说明脉来迟缓,反映出人体荣气不足、血少。因为汗为津液所化,而津液与血同源,荣血不足时,若强行发汗,会进一步耗伤阴血,导致病情加重,引发如心悸、头晕等血虚之证,所以不可发汗。
条文85条疮家是指久患疮疡之人,由于长期的疮疡病症,会不断耗损人体的气血津液,导致气血亏虚,身体失养也会出现身疼痛。疮家本就气血津液不足,发汗会使津液更伤,而筋脉依赖津液的濡养,津液大亏则筋脉失养,就容易出现拘挛抽搐等痉证的表现,所以疮家即便有身疼痛,也不能发汗,以防引发痉证这一严重变证。
三、太阳病发汗气血津液不足1条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病机解析:
条文62条由于发汗过多,损伤了人体的气血津液。气血亏虚,不能濡养周身经络、肌肉等,导致经络空虚,不荣则痛,所以出现身疼痛的症状。
四、救表救里3条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病机解析:
条文91条伤寒本应发表,医反下之,导致脾胃阳气受损,虚寒内生,不能腐熟水谷,出现下利清谷不止。此时虽有身疼痛的表证,但里阳已虚,若不先救里,阳气更虚,病情会进一步恶化,故急当救里,用四逆汤回阳救逆,以复脾肾阳气。若服用四逆汤后,里气恢复,清便自调,此时身疼痛仍在,说明表邪未解,因里气已和,正气有驱邪外出之势,故急当救表,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以解除表邪。
条文92条病发热头痛,本为表证,脉应浮,今脉反沉,说明患者素体阳虚,复感外邪,或邪气入里,损伤阳气,此时若单用解表之法,会更伤阳气,使病情加重,故当救其里,以四逆汤温阳散寒,扶正以祛邪。
条文372下利腹胀满,是脾胃虚寒,运化失常,寒湿内停之象。身体疼痛既有可能是外感寒邪,也可能是阳虚不能温煦肢体。但此时里虚寒为急,故先温其里,用四逆汤温运脾阳,散寒除湿。里阳得复,下利腹胀满等里证缓解后,若身体疼痛仍在,说明表邪未尽,此时可攻其表,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使表邪从外而解。
五、太阳少阳支节烦疼合病1条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病机解析:
条文146条太阳少阳合病,太阳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太阳经,导致太阳经气运行不畅,气血阻滞,不通则痛,进而出现骨节疼痛。因为太阳经循行于人体的头项、背部及四肢等部位,所以外邪侵犯太阳经,可使相关部位的骨节出现疼痛症状。
六、风湿2条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博,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脐下心更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75、风湿相博,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病机解析:
条文174条伤寒八九日,人体正气稍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相互搏结于肌表经络。湿性重浊黏滞,风性善行而数变,寒性收引凝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出现身体疼烦。
条文175条风湿相搏,邪气留着于骨节,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关节处气血痹阻更甚,故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且近之则痛剧。
七、阳明病1条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病机解析:
条文192条阳明病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停。湿性重浊黏滞,易阻滞经络气血,流注关节,导致骨节疼痛。
八、太阴1条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病机解析:
条文274条太阴中风是指脾阳素虚之人,又外感风邪。脾主四肢,脾阳不足,四肢失于温养,再加上风邪侵袭,风性善行而数变,可使四肢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正邪交争于四肢,从而出现四肢烦疼的症状。
九、少阴2条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病机解析:
条文305条少阴病多为心肾阳气虚衰。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虚衰,不能温煦周身,身体失于温养,故出现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
条文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病情进展,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导致水气内停。水湿之邪泛滥,浸渍四肢肌肉,阻滞经络气血,不通则痛,出现四肢沉重疼痛。
十、厥阴1条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病机解析:
条文363条大汗出会导致阳气随汗液大量外泄,阳气受损,不能正常温煦机体,出现恶寒、厥逆等症状。阳气虚衰,寒邪内生,寒主收引凝滞,使得经脉拘急,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出现内拘急、四肢疼。大汗出后热不去,并非实热,而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假热之象。此时体内真阳已虚,阴寒之邪充斥内外,进一步加重了气血凝滞,使疼痛症状更为明显。下利是因为脾阳衰微,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不能腐熟水谷,寒湿下注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寒则气血生化不足,更难以濡养四肢,加剧了四肢疼痛。
十一、霍乱3条
383、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病机解析:
条文383条文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是外感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营卫失调所致。风寒之邪束表,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出现头痛、身疼。吐利是因为霍乱病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脾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水谷不化,故而出现上吐下泻。此时正处于正邪交争剧烈阶段,内外合邪,加重了身体的不适和疼痛症状。
条文386条文霍乱病出现头痛、发热、身疼痛,仍有表证未解,风寒之邪在表,阻滞经络气血。同时伴有吐利,说明脾胃功能受损,有里证存在。热多欲饮水,提示表邪有化热入里,影响膀胱气化,水液代谢失常的趋势,用五苓散外解太阳之表,内通太阳之腑,化气行水。寒多不用水,表明中焦虚寒为主,以理中丸温中散寒,恢复脾胃功能。在霍乱病过程中,脾胃运化失常,易导致水湿停滞,湿性重浊黏滞,可加重身体困重疼痛的感觉。
条文387条文吐利止,说明中焦脾胃功能有所恢复,里证已解,但身痛不休,是因为表邪未尽,风寒之邪仍留恋肌表,阻滞经络气血,故身体疼痛仍存在。此时不宜用峻剂,宜用桂枝汤小和之,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以清除肌表的余邪。
总结
《伤寒论》对身痛证的论述全面而系统,病机复杂,涉及外感风寒、风湿相搏、津液亏虚、阴阳虚损、寒凝经脉、水饮内停等多种因素。只有在学习中能够分清伤寒论身疼痛的六经规律和种类,在治疗上注重辨证施治,才能药到病除、效如桴鼓。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925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