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
组成:芍药4两 炙甘草4两
功效:柔肝缓急、调和肝气、止痛解肌。多用于痛证和痉挛性疾病。
条文: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功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附子汤与之,其脚得伸。
这条我们在甘草干姜汤篇有讲过,主要是患者虽有表证但同时还有里虚,津液内热的情况下而用汗法导致阳随津脱,津亏更甚。所以先用甘草干姜汤急复胃阳,胃阳复而津液生,手足得温。虽然手足温,但由于津液亏虚太严重,导致脚还有点痉挛抽搐,不能伸直,用芍药甘草汤来止痛解肌,缓解痉挛。
对于挛急这个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有讲到:因于湿,首如裹,是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主要是说湿邪困着,郁久化热,湿热伤津大筋失养而收缩挛急,湿热浸淫,小筋松弛无力。
所以出现挛急无论是腿还是背,大都是津液亏虚不能濡养而致。包括《金匮要略·痉湿暍病》中的柔筋也是津亏而致(柔经用的是桂枝汤加瓜蒌)。
方中芍药酸甘敛阴,甘草缓急止痛。二药组合又能酸甘化阴。二者协同可缓解平滑肌,骨骼肌痉挛,尤其适合痉挛性疼痛。由于白芍养肝柔血,甘草健脾益气,所以此方还用于肝脾不和导致的脘腹疼痛,胁痛如胃痉挛。芍药对于缓解腹部疼痛效果明显,对于腹痛,痛经可以本方加减。所以芍药甘草汤运用很广如消化系统的胃痉挛,肠痉挛,肠应激综合症证导致的腹痛,女性肝气郁结导致的痛经,津液亏虚导致的肌肉痉挛,颈椎病,腰椎盘突出等都可用本方进行加减。
芍药甘草附子汤
组成:芍药3两 炙甘草3两 炮附子1枚
条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这条文很简单,如果是太阳表证发汗病当解,而病不解且反恶寒说明前面没有恶寒,现在恶寒或者前面有恶寒现在恶寒更重,总而言之病情加重了。那么推断患者可能是本身就伤寒夹虚或者是阴寒里虚,这种情况都不能发汗的。
一般太阳表证发热恶寒,身体摸上去是烫的,如果阳虚里寒的人恶寒,身体摸上去就是凉的。
那么从方剂来分析,方子是在芍药甘草汤的基础上加了炮附子,炮附子能够扶阳固表,说明恶寒是由于阳虚里寒而成,芍药甘草前面说过缓急止痛,要么患者在发汗后导致津液亏虚而出现脚挛急,或者发汗后里虚寒痛而出现腹痛的情况。
芍药甘草汤又名去仗汤,顾名思义是对于腿挛急或者腿无力都可以使用。倪师认为静脉是芍药在管,当芍药计量轻时,芍药滋阴;当剂量很重的时候,芍药收敛的力量很强,倪师将此方用于静脉曲张、静脉瘤,重用芍药收敛静脉血。如果患者有脚冷则加重炮附子,治疗静脉曲张的同时预防患者发心脏病。倪师认为下肢是小肠在管,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的火来源于心脏,手脚凉是因为心脏力量不够,火不足,手脚又在人体末端,血液运行不到,故脚凉。中医各家有各家的看法,其实无论哪种总而言之是阳气衰弱。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说明人体和养气就尤如天和太阳,天失其所则日不明,人没了阳气就没有生理功能。人阳气衰弱时不仅仅影响一脏,我们五脏功能都将受到影响。
《伤寒论》笔记,每写一篇都是对自己的一次复盘,也是给自己增深一点记忆。有些地方可能理解的并不透彻,喜欢中医的小伙伴可以参考,如果有更好见解可以一起探讨,有不足之处可以指出。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388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