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古代大夫的本事,是真得服。他们看病的思路,有时候拐个弯就能解决大问题,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今天说的这位,是明代的李士材,写过《医宗必读》的那位名医。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有一回,他接诊了个大人物 —— 当地的郡守王镜如。这位郡守啥毛病呢?解小便费劲,后来干脆一点都解不出来了,小肚憋得老大,别提多难受了。他自己也懂点医,赶紧用了车前子、木通这些利尿的药,结果啥用没有,反倒越来越重。没法子,只好请李士材来。
李士材一搭脉,发现郡守右手寸脉跳得又快又有力。他就问:“大人发病前,是不是还有别的不舒服?”
郡守说:“可不是嘛,早就有咳喘的毛病,痰多还黄稠,以为是老毛病没当回事,没想到这次连小便都受影响了。”
李士材一听就明白了,赶紧说:“那些利尿的药可千万别再吃了,再吃恐怕真就一滴尿都没了。我给你开个方子试试。”
方子很简单:紫菀五钱,麦冬三钱,北五味子十粒,人参两钱。就这四味药,郡守吃了一副,小便 “哗” 地一下就通了,跟开了闸似的。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事儿记在《医宗必读》里,这里面藏着啥门道呢?李士材用 “金燥不能生水” 六个字点透了。
咱们得从中医的道理说起。中医里,肺属 “金”,它有个重要活儿 —— 管水液的运行,就像水的 “上游源头”。水要想顺顺当当流到下焦变成尿,全靠肺来疏通调节。这位郡守常年咳喘痰多,还是黄稠的痰,说明肺里有火,时间一长,肺里的阴液就被烧干了。肺燥得厉害,那 “上游” 的水就少了,疏通水液的本事也没了,水液没法往下输,下焦自然就没尿可排,小便也就堵上了。这就是 “金燥不能生水” 的意思。
这时候光用利尿药,就像上游没水了还一个劲往下游挖渠,根本没用,反而可能把身体里仅有的津液耗得更厉害。李士材的法子是从 “上游” 下手:把肺润好,让它重新挑起疏通水液的担子。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你看他开的药:紫菀用了五钱,量不小,能帮着肺往下顺气,还能把痰化掉;麦冬专门补肺里被耗掉的阴液,让肺不那么干;五味子能把散掉的阴津收回来;人参呢,补气又生津,给肺添点劲儿。四味药搭配着,肺舒服了,水液运行正常了,小便自然就通了。
这小故事看着简单,其实藏着大道理。古代大夫没那么多检查设备,全靠望闻问切琢磨病情,这辨证的本事是真练到家了,咱们现在也得学学这思路。
再者说,临床上还真有不少解不出小便的人,能通过治肺来解决。比如前列腺增生的病人,有的大夫就用清肺热的法子,有的则是补肺气,效果都不错。早在上世纪末,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陈亦人教授就专门写文章讲过这事儿。可见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从肺入手治小便问题,都是经过验证的好思路。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641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