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淫主治各有所宜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属木,辛为金,金能胜木,故治以辛凉。过辛恐伤真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木喜条达,故以辛散之)。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水胜火,故治以咸寒。甘胜咸,佐之所以防其过,必甘苦者,防咸之过,而又以泻热气佐实也。热淫故以酸收之,热结故以苦发之)。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为土气,苦热皆能燥湿,淡能利窍渗湿,用酸者,木能制土也)。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相火畏火也,故治以咸冷。辛能滋润,酸能收敛,苦能泄热,或从其性而升发之也)。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属金,苦属火,火能胜金,故治以苦温。甘能缓,辛能润,苦能下,故以为佐也)。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苦而辛,亦热品也。伤寒内热者,以咸泻之。内燥者,以辛润之。苦能泻热而坚肾,泻中有补也)。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故药性宜明而施用贵审也。
所谓六淫者,风寒暑湿燥热。这里暑和火把它看作是相通的。
有风症的时候,“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我们怎么知道风在里面呢?很简单:风产生的症状游走不定。比如痛,今天痛这边,明天又痛那边,病人肩膀痛,他说“医生,我这个痛很奇怪,今天痛左边肩,明天痛右边肩,后天又痛到环跳的区域。跑来跑去的痛。”这就是风。风就是会移动的。胸口痛,也是移动的,就是风症。病痛是移动的,通通属于风。
如果我们定义硬说是心肌梗塞,一定要说是什么类风湿、关节炎的话,你会被病名锁住,处方就开不出来。所以你看风,移走性的通通是属于风。这个时候用辛味的、辛凉的药,配合一些苦甘的药在里面。以甘来缓之,让它痛减缓。用辛味、辛香发散。如果里面是热的,“治以咸寒,再配合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像内热很重的病人,除了口干舌燥以外,晚上的时候被子都不用盖,天气再冷还是不用盖被子,人整个露在外面,很热。这里治以咸寒,一般都会用些寒药。有个病人,热很重,发高烧高热,我们用寒药,石膏、犀牛角是寒药,寒药下去热不退,药量加重,再加重,石膏开八两、十两、十二两,一般的中医开八钱石膏或者一两就已经很多了,我开石膏起步就是五两、四两,我从来不用一两的,除非我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的时候石膏我八钱或者一两、五钱的,那是大青龙汤,不一样。我用白虎的时候就不是这样子了,一开就是五两,四两,这是最少了。有时候开到十两,十二两还在开,病人还在热呀,寒药拿掉,换咸味的药,咸味的药用附子,一剂下去热就退了。为什么?“老师,用附子退热全世界只有你。”对啊,全世界只有我啊,《神农本草经》里面写了啊,只是你没有了解啊。《黄帝内经》也说过“热极生寒”。病人热,我们再用热,它就推到极限去,所谓热极生寒的想法,这是我们用药的观念。
为什么会用咸味的药?如上图所示,我故意画反的给你们看,我们以中心点来看阴阳的时候,当病人热、热、热到上面的时候,你一直给他寒凉的药想办法给它降,可是降不下去啊。既然降不下去,干脆“热极生寒”把它推回来算了,再给你加一点热推回来——人是一个圆形的。所以,阴阳的定义是:太极是个圆形。你肚脐在这里,这个气转不过去,我们正常地用药,热症嘛:“老师,他燥渴,发热,胃口很大,喝冰水,全身是热的,冬天热得衣服都脱了跑到城墙上唱歌跳舞,发狂奔走,用寒凉的药是对的啊。”可是你用了半天治不了他怎么办?没有办法,推它过去,一推过去以后,它是圆的,它往下走,不是往上这样子:热到极限了。“老师,这样子已经很热了,你再用热药脑筋烧坏了。”你错了——人是圆形的,大气一转,热极生寒,整个就寒凉下去了。所以,我在开处方,病人那么胖,全身是热的,坐在冷气间还在流汗,嘴巴还在喝冰水。一看就是白虎汤啊,我也用啊,八钱、八两、十两、十二两,还是没有用,越吃越热,越吃胃口越大越口渴——生附子一剂下去,只用了三钱生附子而已,热就下去了,站在太阳底下都冷,胃口也不想吃东西了,也不渴了。咸味的药,“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在这里可以找到,实际上就是阴阳的定义。所以人是圆形的,诸位不要怕,到极限的时候会回头,热极会生寒,阳极会生阴,阴极也会生阳,所以说:阴阳这里还有寒热的定义。你没有到极限的时候它不生,非要让它到极限,药力就要加重,这个是技巧。
六淫主治的病,如果是“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这些都是我们《本草》我们选用药物的一个大原则。当然,张仲景选的药跟后面南派选的药就不一样。实际上,如果真的去追究起来,他们南派温病派就说:“你伤寒论里没有温病的方子(因为北方都是冷天的地方,容易伤寒,张仲景没有到过南方),南方比较温热,比较湿热,所以你的方子不适合用,《伤寒论》里并没有治温病的方子。”实际上他就是《伤寒论》没有读通。这个伤寒,不单单是伤于外来环境的寒,还指里面的寒病。里面有重症,像癌症患者里面都有寒,里寒都很盛。里寒很盛的时候,温病派就不敢用去里寒的药,这就造成病人的病机延误,病机一延误,后面就出现死症了。
我们在治病时,不是每个病都可以救得回来,而是时机。病还没有到很深的时候用药阳就回来了,基本上救回来都很快。但是如果说温病派医生的处方力量不够,病一直在进,药力切进去的力量不够,没有办法把病人的病情反转回来,病人救命的时间就会耽误到。所以过去历代很多很有名的中医误解了张仲景,他们不晓得《伤寒论》里就有温病的方子,比如葛根汤。葛根汤就说“冬天伤于寒,春病必温”嘛。冬天的时候小朋友在外面到处乱跑,流汗伤于寒啦,当时没事,隔年的春天开始发病,就是葛根汤症,这就是温病的方子。他们不晓得葛根汤就是温病的方子。这种“风淫于内”,南派开去风的药,与我们北派经方开的去风的药完全不一样。
风淫于内的时候以辛凉为主,要辅佐它用苦味的、甘味的药。“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因为风寒在淫于内的话,一般风都是游走性的,都在肌肉里面,辛甘是阳,所以我们用发散的方式。如果里面太热就“治以咸寒”。里热、寒的时候,就是我们前面介绍的用石膏,这是标准的用寒药来去热。但是,石膏如果去不了热的时候,你就要想到用咸味的药来去热。一般咸味的药都是阳药,是热力很强的药,所以就会出现热极生寒的现象。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去热。一般来说,你看到病人是发热的,选用寒凉的药下去,越用越多,它热还在里面,病人越来越热,代表说寒凉的药用了不行,这时候就要用咸味的药。我们后面有介绍300多味药的时候,介绍到有咸味的药会特别给大家讲,“这就是咸味的药,很咸。”你可以用舌头舔舔看,一舔就知道。
辅佐的药:佐以甘味的、苦味的药,以酸味的药来收,以苦发之。一般热很盛、热太过的时候流汗不止,这时就要把汗收敛回来。怎样把汗收敛回来?酸味的药都可以收敛。酸味的药来收敛,用的地方非常多。“老师,为什么他睡觉眼睛闭不起来”。你就要想“开”在那边若要“合”,就要酸味的药。小便失禁大便失禁,要“合”要收,也要酸味的药。所以我们后面介绍本草的时候,哪些是酸味的药,有收敛的效果的,我会给各位特别提出来。在这里你就要知道,酸味的药性是收敛的意思。
以苦味的药来发。病在里面,需要发散出来的时候,我们用苦味的药。
如果遇到的病人是湿症,身体里面过湿怎样想办法把湿排出来?苦味的药能够燥,药性还是温的。寒热温凉,中药讲药性的时候,我们不谈它的酸苦甘辛咸,这个药是寒性的,这个药是热性的,这个药是温性的,这个药是凉性的,当我用这些字形容药的时候,就代表讲的是气。祛湿的方式是加苦的药、加热的药进去。一般来说,出现湿的时候大部分会看到寒,尤其是在关节上都是寒症,都是寒湿。湿热也有,但是都是在身体的内脏,在身体里面。在关节上面都是寒湿。所以寒湿的时候祛湿用苦味的药,还应该加个能够去寒的药,也就是加个热药,热药才能够去寒嘛。所以《总义》说用苦热的药来去湿,辅佐以酸味和淡味的。为什么要酸?酸是收敛,有酸味的药下去把这个湿收敛起来,因为光用苦味的药下去燥它,这个时候湿会排出来,热的药下去湿会融化排出来以后,要用一些酸味的药把湿通通从四肢末梢收集回身体里面来,然后用淡味的药渗泻、排泻,让小便排出去。这是我们治湿选用药物的原则。
如果身体里面火很盛,“治以咸冷”。你说火跟热有什么差异?很简单的一个观念就是:你看到一堆火在烧,你只看到它,离火有一段距离就感觉温度比较高,那就是热。火跟热的差异就是这样而已。在临床上,一般看病人的舌苔,一看是黄的而且是干的,就说这个就是火;如果舌苔是黄的是湿的,就是热;舌头伸出来是干干的,整个裂开来也是火。如果是火的话,“治以咸冷”,用咸味的药和寒凉的药。辅佐用苦味的药和辛味的药以及酸味的药。一样是以酸来收,以苦来发。要记得:一般来说,酸味的药都是收敛的药。
为什么有的人火淫于内?举例:有的人大便全部是血排出来。中医大便带血分三种,一种是先排血出来。“医生,我大便有血。”讲完了。讲完这是没有办法看病的。我问“你大便时是先看到血再排便?还是排完便以后去擦的时候看到血?还是血跟粪便混在一起的?这是不一样的。”他说“血先排出来。”先血肯定是内痔,讲完了。“我是刚开始大便没有血,排完以后一擦才看到卫生纸上有血。”这是外痔。血和大便混合在一起的是西医讲的大肠炎。中医讲就是火在里面,有炎症出现,火热出现、泻痢不止。“你一天上厕所上几次?”三十次,你以为他在骗我啊?一天24小时,你上三十次?真的上三十次,四十次都有啊,半个小时跑厕所都有的。不断地跑厕所,跑一次拉一堆血便出来,回来没多久又要去上厕所了,排出来都是血,血跟粪便是混在一起的。这种病北派医治非常快,药一下去就中了。南派的我就不知道他怎么治的,可能他不会用我们的药,可能会好,但是比较慢。比较慢就看人了,你喜不喜欢24小时跑四十次厕所?这是火,用酸味的药来收它。
如果里面太燥了,“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来下之。”燥的时候要润燥,苦味的药能增燥,,能够攻下、泻它,把它排泄出来。用一些甘味的药滋润它。为什么要用辛味的药呢?辛味的药发散,能够把里面的燥气发散出来。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这都是一般的大原则。我们辅佐以苦辛,苦味的药和辛辣的药。所谓的热药比如咸味的药可以泻寒,把寒泻出来。这就是酸苦甘辛咸再加另外一个淡味的药,就是“甘淡渗利”。所以像黄米是甘味、甘甜的味道。米面类都是属于一种甘淡的,包括食物通通在内。
第八条诸位有个概念就可以了,在临床上你多看几次就会了。你现在到了这个年龄记不起来没有关系,你不要记,我教你你就会了。你们下一代小朋友要读精,不用去读其它的,就读前面一到十二条,《本草》的十二条精神,没事就背《黄帝内经》,然后把《针灸》的十二条经络歌诀都背下来,从小就背这些,不用去背什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背了没什么用的,教他背这些。背《神农本草经》中药的取象,再背《伤寒》《金匮》,还在小学就知道这些。然后提醒他看武侠小说,一看……哇,小朋友就很厉害(懂里面的毒药和穴道)。所以如果你们背不起来不用担心。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72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