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与豺狼虎豹、花草树木最大的不同,饮食能够自己生产,不受自然制约。随着生产能力的增强,可供人吃的东西越来越多。依从营养理论,不考虑脾胃运化,便是哪些食物营养素丰富便吃哪些食物,白粥不吃了,消化不了就吃**素,就吃助消化药。
人与豺狼虎豹、花草树木不同,有吃的理性;生命认识与物质认识不同,有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客观基础,有“我命在我”的生命真实。有生命理性地吃,以我命为依据去吃,才能获得最好的养生价值。
缺乏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理性,没有“我命在我”的意识,盲目地顺从实验理论,按照营养素的认识去吃,吃进去的东西,不是有五味之偏的弊端,就是有损伤脾胃的害处。
小白鼠不是人,它的生命体验显微镜无法知道;实验标本不是人,它不能反应食物的生命关联性。活生生的人是有生命体验感应的,也能够表达生命体验的具体情况,所以只有人把食物吃进去后,能认识食物的生命关联性;吃的时候,能依从生命关联性。
食物自然,人自然,“吃”能养生。食物吃进嘴里,有不同的滋味,活人都有感觉。实验室不需要,营养素不需要吃,因此营养理论,没有酸苦甘辛咸的认识,更认识不到五味的生命关联性。
食物滋味,是自然的,是生命关联的,存在各有所入、各有所喜的五味-五藏-五体的生命关联性规律。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第五十六》:“胃者,五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五味-五藏-五体的生命关联性,是吃进去后的生命关联性,实验室里不存在,显微镜下看不见。五味-五藏-五体的生命关联性的知识,“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理性意识,是活生生的人的认识,是生命客观的认识。营养素、卡路里,那是实验室里的东西,是没有吃进去的认识,与活生生的人无关。
所有生命体,都存在食物的生命关联性。没有生命关联性的,是没有生命的死亡之躯,是没有吃进去的食物。生命关联性是吃进去后,通过生命之神的因应调节,生命之气的因应变化实现的。
由于生命差异,食物的生命关联性,在不同物种有不同,不同个体有不同。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消化吸收,微生物的光能自养(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合成有机物)、化能自养(利用氧化还原获得能量)等,多姿多彩。
人的食物的生命关联性,主要是五味-五藏-五体的关联,受五藏六腑之“神气”的藏与泄的因应调节。藏与泄,如同开关,有用的留下,藏而利用之;无用的泄越,开而排出之。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精气者,养生养命也,满则精气充足,生命活力有保证,但不能实,实则壅滞积聚。六腑传化物,流畅敷布,泄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满则不入不出,阻塞气化通道。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篇》:“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生命是复杂的。不仅有传化物、主输泻的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也有藏而不泻的奇恒之府。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奇恒之府藏而不泻,和五藏所藏的一样,是精气。如脑、髓、骨藏肾之精气,脉藏心之精气,胆藏肝之精气,女子胞藏冲任之精气。
精气不能泄,濡养五体。肺之精气濡养皮毛,肾之精气濡养骨与脑,脾之精气养肌肉,肝之精气养筋,心之精气充实血脉。五味所入,滋五藏精气,六腑能泄,泻气化之浊。
五藏为阴,六腑属阳。饮食有节,不伤害藏腑阴阳之藏泄,则能“形与神俱”;饮食失节,影响了藏腑阴阳的藏泄,不伤气、形,也害其神。蛋白质、脂肪等所谓营养丰富的食物,属于膏粱厚味,若失节,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吃得过多,对健康的危害更大,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养生,吃什么不重要,吃得对才是关键。吃得对,不影响脾胃运化,藏腑藏泄,能藏于当藏,泻于当泻,吃不对,不影响脾胃运化,也损害藏腑藏泄,当藏的不能藏,当泻的不能泄。
吃得对的标准,是不伤脾胃,不影响藏泄气化。有人脾胃不好,迷信营养理论,就吃五谷杂粮,不吃白粥,结果胃病常年反复,经久不愈,日渐加重,发展成为了胃积(胃癌)、虚痨(营养不良)。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36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