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辈都是中医,当时各个村落里,也有和我们家一样的中医,手里都有自己的绝活,和一些鲜为人知的药方子。
就拿一个肝囊肿的方子为例,给大家仔细说说吧。
我有这样一位患者,他在3年前就得了肝囊肿,为此还在县医院检查过,人家说要做手术才行。但患者比较胆小,就没有选择做手术,而是四处寻求中医治疗,来到了我这里。 仔细询问后得知,患者的肝囊肿有3.2*2.8厘米,当时进行过药物治疗,但时隔半年,囊肿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还增大了。 另外,患者还伴有腹胀,食后饱胀,经常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右上腹隐痛等不适症状。再、看脉象,发现双脉浮滑而无力。 辩证后,我给患者拟了一副方子:柴胡、白芍、茯苓、半夏、浙贝母、元胡、黄连。 结果如何呢? 患者服用半个月,腹胀、恶心、呕吐就得到了改善;接着又服用一个多月,患者囊肿开始明显变小,右上腹隐痛基本消失。
原方稍作加减,患者又服用两个月,最终诸症平息,囊肿消失;为巩固疗效,让患者继续服用一个月善后。随访,未见复发。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肝上的囊肿,就是一团凝结在一起的痰,把这团痰化开了,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囊肿了。与其把它叫肝囊肿,不如叫痰包。那这个痰包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因为肝气郁滞了。如果把体内的水湿比作车的话,那么肝气就是推着水湿跑的轮胎。轮胎转动,车才能向前运行;轮胎没气的时候,车也跑不动。肝气滞郁,水湿停滞不前,就会凝聚在一起,久而久之凝结成痰湿,又不断的吸收其他的水湿,越来越大,就会形成痰包,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肝囊肿。那怎么办呢?其实,解决肝囊肿的关键不是切除,而是要化痰为湿,排出体外。
元胡的新鲜花朵
再看这个方子的治疗思路: 1、舒肝养血——柴胡、白芍 柴胡重在疏肝解郁,白芍被誉为“养肝第一圣药”,有养血补肝、疏肝理气的功效,二者合用,一疏一柔,可复肝气之畅达,发挥疏肝理气的作用。 2、燥湿化痰——茯苓、半夏、浙贝母 半夏能燥湿化痰,茯苓能利水消肿,两者合用,能增强祛除体内湿热的作用。同时,能健脾,脾为“生痰之源”,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它健壮了,生痰就少了。贝母有清热化痰的功效,可“浇灭”肺中的火气,同时,还能将痰浊清理出去。 3、清热止痛——元胡、黄连 元胡活血散瘀,理气止痛,黄连味极苦,清热除湿、泻火解毒。 此方只有7味,但是可谓药简力宏,用温和的药,祛湿而不伤正,有补有泄,今天把它写出来,就是希望能让中医的光照亮更多人。
温馨提示:每个人情况不同,用量也不同,具体到个人时需根据其情况辨证,因而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此方。
主任有话说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05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