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有形,性寒润,入人体则不断变化运行。
《素问》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上述原文,主要讲在脏腑气化下的水液代谢过程。
水液进入胃,在胃气的受纳腐熟下,摄取水之精气,上输于脾。
脾主运化,可助胃行其津液,并将水之精气上输于肺。
此段过程是水液的上升阶段,可称“地气上为云”。
水至于肺,即至华盖高巅。
肺主通调水道,即通达、调节三焦水道,水液在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下,或散或降,润泽周身。
此段过程是水液的下降阶段,可称“天气下为雨”。
凡下行之水,最后必归于肾,借助肾的气化功能,可使水之清者,上升于肺,水之浊者,下输膀胱,或蓄或泻,为生理之常。
上述就是对原文的解释,由此可以看出:水的代谢,是在胃、脾、肺、肾、三焦五经之气下,经过升降出入,方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效。
如果脏腑失调,气化不行,水液代谢失常,可能会造成水凝津聚而上泛于心,或脾胃不化而痞塞于中,又或蓄积于下而小便不利,导致各种病理水证的出现。
1.水痫
证候:小便不利,头目眩晕,继之则昏厥倒地,口吐白沫,人事不省,发为癫痫,移时苏醒。其脉沉弦,舌苔水滑。
此证为水蓄于下,故小便不利;水气上犯清阳,故头目眩晕,发为癫痫。方用五苓散,方义见文章刘渡舟医案:五苓散的应用。
若此证出现四肢不温、畏寒怕冷、头眩心悸等阳虚水泛之证,则改用祛寒镇水、扶阳抑阴之真武汤。
2.水眩
证候:头晕目眩,合目伏枕则安,起则为甚,面色黧黑,兼有心慌气短,温温欲吐等证。脉来弦细,舌苔水滑。
此证为水气上冲之证,阴来搏阳,清阳被犯,故头目眩晕;水气凌心,则心悸气短,又及于胃,则温温欲吐。水为阴邪,易伤阳气,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见面色黧黑。
方用苓桂术甘汤加泽泻。茯苓、泽泻利水渗湿,桂枝、甘草温助心阳,白术利水健脾。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水,温阳化饮之效。
3.水咳
证候:咳嗽多唾,痰色稀白,落地成水,或亮如蛋清,触舌而凉,因痰多而咳,故伴有短气不欲饮等证。其脉弦,舌苔白。
本证为水寒之邪射肺。
肺气失于宣降,津液不化,聚而为寒痰冷饮,使肺气受阻,逆而为咳。寒饮内伏,阳气不煦,故其人不欲饮。
方用小青龙汤,方义见文刘渡舟医案:小青龙汤。诸药合用,共奏温肺化饮止咳之效。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070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