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士聊脾胃
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初夏了,气温也回升了不少,但是还是有很多患者跟我反馈:身体还存在有下肢寒凉、腰膝酸软的情况,与此同时还经常上火、口舌生疮。感觉就像是:上半身像“着火”一样,而下半身却像“泡在冰水里”,冰火两重天,非常难受。
对于这种寒热并存的情况,中医上称之为“上热下寒”,导致此证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并且多见于脾胃问题比较突出的患者。
为什么脾胃患者这个问题会比较突出呢?关键就在于脾胃所处于的位置——中焦,是连通上下的枢纽。正常来讲:人体处于心火下温肾水,肾水上济心火, “水火既济,阴阳平衡” 的局面。
但是脾胃不适的患者,往往中焦会发生淤堵,上焦的热无法顺利下降,下焦的寒也无法得到上焦的温煦,从而出现上热下寒。这个情况是我经常给大家提到的。但是还有另外2种情况也会引起“上热下寒”。从这里看的话也非常明显了。
因为我们的身体是处于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但是如果肾阳亏虚,下焦不能得到温煦,下肢就会冰冷,同时心火得不到制约,就会火性上炎,所以最终才会形成上热下寒的情况。
其次如果心肾不交,心火旺盛而不能下行,肾水不足而不能相济,也会导致上身热证,下身寒证的情况出现。
那对于这几种情况造成的不适,该怎么调理呢?针对这种复杂的病机,有一张千年经方非常的合适,它就是记载于《伤寒论》中,出自医圣张仲景的“柴胡桂枝干姜汤 ”。
组方:柴胡、桂枝、干姜、栝楼根、黄岑、牡蛎,炙甘草
虽然此方看似只有7味药,但相互搭配的却是十分合理:桂枝、干姜:温通阳气,驱散下焦寒邪;柴胡、黄芩:疏肝清热,清解上焦郁热;栝楼根、牡蛎清热生津,防止桂枝、干姜生热伤阴;炙甘草:调和诸药,调和脾胃,稳固中焦。
诸药合方,寒温并用、升降同调,使上热得清、下寒得温,中焦气机畅通,从而实现阴阳调和,改善上热下寒之证。
但是有有一点还需要特别的注意,此方仅为基础方,如果涉及到上热或者下寒,或者中焦问题比较严重的时候还需要对方剂进行化裁才能更好调理。
如果热证更甚于寒证,则可以加知母、黄柏以增强清热之力;如果寒证甚于热证,则可加附子、肉桂以加强温阳散寒的力度,如果是中焦气机不顺经常伴随有打嗝、嗳气的情况,则可以用厚朴、陈皮行气。如果中焦淤堵食欲不振,则可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来健脾消食。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
结语:
上热下寒之证,是脾胃病中的常见表现之一,其发生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焦的气机、通畅与否相关,如果日常有轻微的不适,则可用交泰丸、乌梅丸进行调理,但是如果病机复杂, 则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辨证用药,不可盲目用药。
不知道病机所在详细跟我讲一讲,辨证完之后会给你点合适的调理建议。
写在最后
我的寄语
我是张国杰,河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师从国医大师——张磊,祖上三代从医,深受中医文化浸染,写文章的目的在于传播中医文化和脾胃病调理思路。给大家带来一点有用的科普。
END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59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