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hMILjDh8PVI4ltaIH6aRhg
中医小白该如何快速入门经方?
原创 曾筵 思享笔记 2024-06-13 20:13 天津 16人听过前面写了很多关于中医的文章,其中用了较多的篇幅给大家辨明了一件事,即所有以“五德”体系作为基础的中医理论及其衍生方剂,无一例外都是不严谨的,因为这个“五德”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五行,用其阐释人体机理时会存在严重的偏差。由于后世大多将“五德”视为五行,所以受到“五德”祸乱最严重的就是以五行为基础的《内经》体系,尽管《黄帝内经》原文中绝大部分引用的是真正的五行,但后世对于《黄帝内经》的解读却大多将“五德”和五行混淆使用,这就造成了从《内经》出发的中医学说普遍存在疏漏。即便有些医家在解读《内经》时引用的是正确的五行,但由于《黄帝内经》中只有指导原则而无确切的治疗方法,这使得医家根据《内经》原则所自创的那些学说及方剂都具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而且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他们可以无限接近真理却永远到达不了真理。所以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黄帝内经》只适合用于养生防病,真正想实现精准治证,则必须要立足于《伤寒》,因为《伤寒》不含有五行方面的内容所以并未受到“五德”的污染,它是目前唯一能够看到的来源于易经的传统中医著作,而易经代表的是亘古不变的客观真理。不过说归说,做归做,我既然是解读中医,那就一定要给大家展现中医最正确的一面,但正确不代表就一定适用,因为大家学习中医的目的并不完全一样,而且各人的学识素养也有差异,这就导致适合每个人看的东西是不尽相同的。一、如果学医者之前没有任何中医基础,且学中医的目的纯粹就是想了解一下中医,并没想过拿它具体干什么,那就开卷有益,什么都可以看,甚至连学院派的那些东西也可以看,随便了解一点中医知识你就不会被西医按在井底而任其摆布。二、如果学习中医是从中医文化角度出发,想了解中华文化在医学方面的体现,并希望通过“天人合一”的理念来让自己及家人健康长寿,那就看《黄帝内经》,它可以帮你养成合于天地规律的生活方式。三、如果学中医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或家人治疗一些顽疾,那就非得读《伤寒》不可了。《伤寒》里的经方并非由人臆造,也不是人们以为的经验总结,而是由易经推导而来,这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给大家演示过了,透过这些源于真理的条辩和方剂,我们可以掌握最正确的人体运行机理、病理、药理以及相应的治疗法则,唯如此方能轻松且彻底地治愈那些常人眼中的“疑难杂症”。学习经方由浅入深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为方证对应,即按照《伤寒》里的条辩,有什么症状表现就对应什么方子,这是最浅层次的应用。第二重境界是透视病机,就是要弄明白人体的病症表现是由什么机能障碍所引起的,这是对疾病进行准确辨证的必备条件,否则在面对一众类似的病症表现时会无从下手,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子,只能瞎蒙。第三重境界是自由应用,《伤寒》条辩中的那些病症都是在特定场景下的表现,如果超出了它的应用场景,绝大多数人就不知道该怎么用了,比如甘草泻心汤同时出现在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且治症风马牛不相及,如果《金匮》里没有写,那恐怕打死你也不知道它能治狐惑病,若想全方位地掌握经方的适应症,就必须要懂易经,只有用易经推演才能找出《伤寒》里没写到的那些病症表现,像小柴胡汤里的一众“或然症”,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经验总结,其实都包含在易经的卦象里,只不过不是主证而已。这年头儿懂易经的人本来就不多,走了正道而没有把易经局限在风水命理上的人就更屈指可数了,所以对于学习经方的人来说,想达到第三重境界非常不现实,只能在前两重境界上打转儿。然而即便是前两重境界也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作为一个中医小白,一上来面对《伤寒论》中那些枯燥的条辩更是跟看天书差不多,这就需要借助于别人的注解或讲解,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曾在《自救,是我们在恶劣医疗环境中唯一能做的》一文中专门说过,文中既帮大家排了一下雷,告诉大家哪些人讲的东西不宜看,也说了一下哪些人的东西可以看,以及该怎么看。然而无论看谁的东西,我们都应持怀疑的态度,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凡是由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所得出的结论都不是真理的原貌,在不懂易经而无法用易经推导的情况下,只有直接在《伤寒》中总结出的规律,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另外,我在那篇文章中也曾说过,你在看别人的注解时,记得再好哪怕是倒背如流也只是代表你看懂了别人在说什么,那些东西依旧是别人的,不是你的,若想熟练使用经方,就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认知,文中我给出的方法是“用倪海厦以中医解剖学解病机的方式把胡希恕的思想给翻译出来”,这种方法适用于对《伤寒》已经有了充分理解的人,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适合,下面我就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简单说一下中医小白该如何通过总结《伤寒》而快速入门经方。今人的智慧虽远不及古人,但今人的技术手段却也是古人所不能比的,有好的学习手段不用白不用,电脑就是我们学习《伤寒》的最好工具。首先,我们可以把《伤寒》按照条辩内容完整地抄录到excel里,这个过程既可以帮助我们对《伤寒》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方便我们对《伤寒》进行分门别类的对比和分析。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方证对应”这个阶段,临证时可以通过筛选对病证及方剂进行快速定位。假设有患者主诉短气、心烦,我们就可以筛选“短气”这个选项,然后在选出的内容里再针对“心烦”进行二次筛选,这样就会得到一个较小的辨证范围,后面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其它表现再继续进行细分筛选,也可以在圈定的范围里通过挨个询问不同证型的典型症状去定位,比如询问患者有没有心下硬痛,如果没有就排除了大陷胸汤证,若此时患者有失眠的情况,那栀子甘草豉汤自己就蹦出来了。其次,除了上面这种筛选模式外,我们还可以把所有用了相同药物的方剂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中可以慢慢领悟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这个药。再者,我们也可以将相同的病症表现按照六经分门别类地总结出来,这样也可以方便通过典型的病症表现去定位证型及方剂。上面只是一些例子,你也可以自己再设定一些标准去总结,这样可以通过不同标准的横向、纵向交叉总结快速而深刻地了解《伤寒》体系,同时也能够快速掌握经方的使用方法,不过在此我要提醒一下大家,作为初学者,在未能深刻理解经方之前,只能严格按照“方证对应”的原则去使用,一丝一毫都不能含糊,绝对不能想当然地超范围使用,更不能根据网上查来的那些医案胡乱合方,经方的法度极其森严,随便加减药物或合方会改变原本的法度,使用不当是会惹出大事儿的。
人划线
#artContent h1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786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