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针灸的治病原理与内服药是有本质区别的!针灸治病有何特点?
2025
01-16

针灸的治病原理与内服药是有本质区别的!针灸治病有何特点?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思维针灸专刊 

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杜元灏  韩佳炜  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学院  张晶晶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及体表组织,促进人体自身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从而实现疾病的良性转归,是一种顺势、绿色的疗法,与药物治病有本质的不同。我们多年潜心研究中医古典医籍,探寻经络及针灸治病本质,并将古籍精髓与现代医学理论体系相融合,形成了创新性的针灸治病理论体系。

何为针灸

到底何为经络?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十二经脉为经络系统的主体,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的连接逐经相传,构成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但这样的概念对于现代医学来讲过于抽象模糊。

从针刺整个操作过程着眼,我们更倾向于将经络看作一个整体。当针刺入机体后,我们无法特异性地对单一的神经、血管进行精准刺激,而是将针下的皮肤、肌肉、神经、血管作为一个复合的整体结构进行刺激。我们将这些结构定义为穴位,而顺着这些肌肉、神经、血管走行连成的通道即为经络。以这种方式理解经络概念,能够化繁为简,从抽象到具体,把握总体规律,也更易于与现代医学接轨。

针灸治疗四特点

我们将针灸作用实质归纳为对机体功能自我调节状态的启动、促进和调整,而非外源性物质成分的给予、补充和干预。这与国外将针灸治病本质定位为“一种可矫正机体功能失常状态的外界刺激,而非起死回生之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针灸的治病原理与内服药是有本质区别的。内服药是以摄入外源性物质为干预基础的,而针灸则不然。其中,针是属机械性刺激,灸是属温热性刺激,无论针、灸均是通过物理性刺激使机体失衡的机能与物质重归其正常状态与量。无毒、安全是针灸治疗的特点之一。

机体在病理情况下,内环境稳态失衡,其本能地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这3种调节机制进行自我调节。其中,神经反应途径最为敏捷、调节速度最快,是其他反应和调节的前奏。而恰恰针刺起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即为神经调节。因此,针刺后针体对于神经的直接刺激,能发挥立刻、足量的反射性调节作用。与内服药相比,其起效时间明显更短,这也是针灸治疗的特点之二。

就疾病总体而言,凡是依靠自身调节功能可实现良性转归的疾病,都属于针灸的适用范围。适应证广是针灸治疗的特点之三。

但针灸的调节作用是依附于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这就决定其效能不可能跨越自身调节极限。效能有限性是针灸治疗的特点之四。

针灸治病有规律

针灸是通过刺激体表来达到治病目的。对于位置相对表浅的躯体类疾病,其病机多为经络气血阻滞或经筋损伤,而导致病变部位疼痛、麻木、运动障碍等表现。此类疾病的治疗以经络辨证更为适宜,疏通经络气血为其基本治疗法则。此时针灸刺激可以直达病所,具有以外治外的特点,突出了体表—体表的联系。

而对于位置相对较深的内脏类疾病,其定位比较模糊,病机常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表现出一系列复杂的内外综合症候群。此类疾病仅用经络理论指导治疗存在明显缺陷,疗效也不佳,应采用多维度辨证选穴治疗,并以协调脏腑功能为基本治疗法则。通过针灸对体表相应部位的刺激,经过特定途径将刺激传导至内部靶器官或组织,达到以外治内的效果,从而突出体表—体内的联系。

基于此,我们根据针灸起效途径的不同将针灸适应证按病变部位分为两类:躯体病(阳病)、内脏病(阴病),并根据两类疾病的特点,提出应遵循的治疗原则。

阳病(躯体病)的治疗原则

针刺对躯体病的治疗基本遵循经典的经络系统。我们多年对古代和现代国内外针灸病谱的研究表明,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变等躯体病是针灸的最主要适应证。因为躯体病的病变位置表浅、定位明确,可直接按病变部位寻找其所属经络,再根据辨证归经进行选穴治疗。所选穴位对疾病的治疗靶向性明确,疗效自然突出。现代解剖学理论显示,人体肢体部位的肌肉、神经、血管走行基本呈现纵向分布的主趋势,这与传统经络的纵向分布高度相似,为经典经络系统指导躯体病治疗提供了现代解剖学理论依据。

从生理学和生物力学角度考虑,一条纵行走向的肌肉若出现局限性损伤,在其收缩和舒张运动时,力的分布不均匀,必然会牵拉整条肌肉以及与其相附着的软组织,导致损伤或痉挛等代偿或失代偿变化。基于此,在躯体病的治疗过程中,沿病变局部的上下、左右选穴组方意义重大。这便是针灸治疗躯体病的纵向线性选穴配穴规律,也是针灸治疗阳病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阴病(内脏病)的治疗原则

对于内脏病的治疗,单纯以经典经络系统理论为指导存在明显的不足。古人在不了解人体解剖、脊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及自主神经对内脏支配规律的情况下,提出了内脏病治疗的俞募穴。这足以说明,在经典经络系统理论指导下,内脏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如人所愿。

实际上,俞募穴的提出是古人漫长临床实践中悟出的人体横向联系规律的体现。经外奇穴、八脉交会穴等概念的提出,也是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内脏病治疗的超经典经络系统认知,是对十二经脉理论的补充。

承古纳今,我们结合现代解剖学概念总结提出了一套内脏病治疗应遵循的原则:①按照交感神经干的节段性支配规律选穴;②按照躯体传入神经与内脏传入神经在相同或相近的脊髓感觉神经元的交会关系选穴;③超节段的体表与内脏联系方式选穴(大多依据临证经验);④高位颈髓的脊—丘束神经元对于调制内脏伤害性传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内脏痛和内脏功能失调病症的针灸治疗,头面、颈肩部取穴应为有效的选择;⑤按耳廓上迷走神经的分野选穴治疗如顽固性呃逆、呕吐、抑郁等效佳。按以上5种思辨体系在人体建立内脏病治疗的新穴位、穴区是提高针灸治疗内脏病疗效的科学可靠的必由之路。

链 接

针灸病谱

从国内外有关针灸临床文献结果分析看,针灸治疗的疾病谱非常广泛,涉及了16个系统的532种(其中包含国外针灸病谱120多种)疾病。包括肌肉骨骼与结缔组织病73种、神经系统疾病63种、消化系统疾病60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51种、眼和附器疾病34种、精神和行为障碍32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病37种、某些特定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31种、呼吸系统疾病33种、循环系统疾病26种、妊娠分娩及产褥期疾病19种、内分泌与营养代谢障碍13种、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29种、肿瘤15种、耳病9种与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7种。

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专家问卷调查结果看,针灸疗法在临床上治疗的常见病种有249种,其余的283种疾病多数为发病率较低的病种。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