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烦即心中烦热郁闷。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素问·五脏生成篇》原文: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意思是说:心烦头痛,胸膈不适的,病变在手太阳和手少阴经。
烦多属热,亦有因于寒者,应详审其阴阳虚实而治之。
《伤寒论》中有关心烦的论述:
1、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以头项强痛而烦,故刺风池、风府而解。
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发汗。若下之。
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鳌按: 厥阴者。肝脉。灸。灸其俞。所以使阳回也。未经汗下而烦躁。为阳盛。汗下后而烦躁。为阳虚。用姜附以回阳。用参苓以滋阴。则烦躁止而外热除。柯氏所谓阴阳双补法也。
4、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5、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6、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7、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柯琴曰:二三日心烦。是实热。六七日心烦。是虚烦。盖咳呕烦渴者。肾水不升。下利不眠者。心火不降耳。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49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