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最近这一两年,我一直给读者朋友们讲视频网课。
于是,有人在后台问我,说文老师,我也想学中医。那应该从何学起呢?有没有捷径,让我一下子就能开方子?
我说,没有捷径。学习中医,就得老老实实地,从基础理论入手。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一句话一句话地品。
因为,中医所有的治则、治法、选方、用药,无不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之上。牢记并理解这些理论,我们才会有思路,有方向。
比如说吧,我在讲到《中医基础理论》的“病因学”内容时,谈过“百病皆由痰作祟”这句话。就是说,痰作为病因,可以引发的问题太多了,变化多端,千奇百怪。中医人,面对此番情景,不要乱了方寸,而是必须思路清晰,抓住“痰”这个根本因素来进行治疗。
我跟你说,就这一条,如果理解透彻,真够我们吃一辈子了。
来吧,说一个小医案。读完,咱们就会有更透彻的理解。
话说有这一个女子,当时38岁。初诊时间,是1981年的7月份。
这个人啊,早在三年前,就有高血压了,而且形体比较肥胖。
而就在半年前,此人忽然觉得,自己在说话的时候,哪怕静止不动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流口水。尤其是张嘴说话,那哈喇子一股劲儿地往外冒,口水色白,清稀。
亲友们当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提醒她注意,是不是和太胖,或者高血压有关系。但是这个患者却觉得,这没啥大不了,过一阵儿准好。大不了,手里多拿一块手绢,时不时擦拭不就行了?
但是,没过几天,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这就是,此人的脑袋开始不听话地摇摆,完全不受控制。摆动幅度还挺大。
这回好了,患者一边摇头,一边流口水,亲友们见了万分焦急,逼着患者赶紧就医。
经多方打探,患者和家属决定投中医治疗。
刻诊,患者身材肥胖,脉沉细无力,舌苔白腻而润,舌色淡紫。当时检查血压,发现高压150,低压100。
面对这个患者,医家经过思索,提笔书方一首如下:
党参12克,干姜12克,炙甘草6克, 炒白术15克,茯苓12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丹参24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地龙10克,钩藤12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葱白3根。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8剂以后,诸证开始减轻。这时候原方去掉葱白,加胆南星,再投24剂。
最终,患者诸证悉平,而且随访一年未曾复发。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1983年的《陕西中医》上。
来,我们好好讨论一下。
开篇时,我们谈过一个中医理论,就是痰作为一种病因,可以引发的问题千变万化,莫能名状。
医案里这个患者,问题太多了。又是脑袋摇,又是流口水,还有高血压。但归根结底,所有这些,都源于痰。
你看,此人身材肥胖,就诊的时候舌苔白腻而润,纳呆身困。这是典型的痰湿之象。痰湿,有的有形,有的无形。无形之痰,眼睛看不见,全靠症候来体现。而有形之痰,我们是可以看见的。这就是患者动不动就流出的口水。这个口水,中医称为“涎”,是痰湿上泛的体现。
就诊的时候,患者脉象沉细无力。这说明气血虚弱,脉道不充。为什么气血虚弱?因为痰湿困脾,影响了脾作为后天之本,对气血的生化生成之能,患者故而脉象细弱。
一方面痰湿阻滞,一方面气血虚弱,那为了保证身体重要脏器有足够的气血濡养,身体就不得不加大血压,让血可以达于身体需要的地方。这么一来,患者血压就异常升高。
另外,患者舌色淡紫。这说明,痰湿阻滞的影响下,血运不畅,患者有血瘀的倾向。
接下来,最关键的是,患者的“头摇”如何解释?很简单,痰湿引动肝风。痰湿为什么能引动肝风啊?因为痰湿困脾,脾属土,于是脾土不固,涵养不住肝木,肝风由此而起。
你看看,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痰湿二字作为源头。万病由痰生,你说这话有无道理?
面对整个情况,中医做的,就是以健脾化痰湿为主。这是根本。然后,有淤则化瘀,有风则息风。再来看当时的配伍——
党参12克,干姜12克,炙甘草6克, 炒白术15克,茯苓12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丹参24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地龙10克,钩藤12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葱白3根。
这里面,显然有二陈汤和理中丸的影子。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则是二陈汤。干姜、党参、白术、甘草,这是理中丸。二陈汤是治湿痰的总剂,其中陈皮行气除湿,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利湿。理中丸,温中健脾,干姜温中,党参健脾益气,白术健脾燥湿。两者加在一起,二陈汤以去湿痰为主,理中丸以温中健脾为要,前者治标,后者治本,形成了治疗的基本结构。
再此影响下,患者舌淡紫,于是化瘀,用丹参、红花和川芎。患者头摇不止,这就是肝风内动,所以息风,用地龙、钩藤、龙骨和牡蛎。
你看,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读者朋友,你发现没有,医案里这个患者,身上有多种疾病。这些问题,就像一个接一个结出的果。而这些果的背后,肯定有一条共同的根。正是这条根的存在,让果不断吸收营养,顽固地存在。所以,除根才是根本。就这个患者而言,她的根,就是身体肥胖,痰湿内蕴啊。
当然,我们中医人,就要扒开这些果,去找它们的根。而你想要找得准,看得清,那务必得有经验,得有思路。经验和思路从哪里来?一部分靠实践来,一部分从书本中来。书本里,有很多经验的总结,那是金科玉律,价值连城啊!它们,有很多就藏在中医基础理论当中。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病因学、病机学,更是中医诊治规律的高度提炼和总结。所以说,学习中医,就从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开始。
说起这个来,我就想到,我为网友们讲解的《中医基础理论》网课41讲录像,正在发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联系文老师助手“wenjunran2018”(微信)。我认为,它对初学者还是有帮助的。
好了。这个事儿,我们就聊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065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