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倪海厦内经课笔记(34)
2025
04-13

倪海厦内经课笔记(34)

十七-8、糖尿病(瘅)之由来

原文: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帝曰:病成而变,何谓?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厉。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倪师注释:

黄帝问,如果按脉察觉脉形如胃之缓脉时,是何意呢?

岐伯回答道,如果脉形皆缓,一息四至,则脉如实而有物,则为胃肠胀满而便秘;如出现虚脉,则必下痢。

黄帝问,一旦病势已成,如何知道其传变如何?

岐伯回答道,风邪之病形成,就会出现寒热的现象。如果内热不去,发展下去就会成为饮食再多仍会消瘦的“消中”病。手足厥冷的病不去,日久就演变为癫痫一样的疾病。长时居于风吹之处,必引起慢性下痢。风邪进入经脉中久而不去,则会成为皮肤粗糙化脓的疠病。因此病的变化是无法尽言的。

课堂笔记:

1.胃脉实则胀,虚则泄。如果你摸到胃脉是强而有力的,这就是实,病人会感觉胀。如果摸到的胃脉是脉来无力的,你重按、按到骨边,脉就没有了,这是虚,病人会下泄。

*此论诊得腑脉而病在于臓也。经曰:脾气实则腹胀,不足则为溏泄。盖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胃为阳,脾为阴,阳病者上行极而下,是以脉见于胃而病见于脾也。此皆阴阳表里雌雄相输应也。

2.正常人的胃下方,永远有1/5的食物停在这里。即第一餐吃的食物,4/5都消化排泄了,剩下1/5停在胃下方;等第二餐新鲜的食物过来,又会有1/5的新鲜事物替代这1/5的宿食,这部分的宿食会随着第二餐的4/5食物一起被消化排泄掉……这个食物“袋子”不断地更新自己。因为有这个小袋子,身体容许你七天不吃食物,光喝水也可以活。

3.“病成而变,何谓?”黄帝问,如果病没有及时去掉,会如何传变?

4.“风成为寒热。”得到风的病,即被外来的风吹到,病人会感觉到有时怕热,有时怕冷。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此风病已成而变为寒热也。

5.“瘅成为消中。”瘅,即胸腔里湿热很甚,日久就会成为消中,即糖尿病。

*痹,湿热病也。湿热已成,则中土受伤,久则津液不生,变成中消之证。

6.晚餐以后不要吃东西。因为人吃完宵夜以后就跑去睡觉,肠胃的运作速度也跟着睡眠缓下来。而此时还有很多食物闷在肠胃里面,日久就成了瘅,再日久就是消中(糖尿病)。这就像任何食物——不管它本身是酸甜苦辣,被咀嚼过以后停在嘴巴里不要动,等个五分钟,它都会变成甜味出来。

7.“厥成为巅疾。”如果手脚长年是冰冷的,即有寒症在体内。这种情况如果不治好,热下不去就会反逆到头上,产生巅疾。

*厥者,气上逆而手足厥冷也。气惟上逆,则变为巅顶之病。《方盛衰论》曰:气上不下,头痛巅疾。

8.“久风为飧泄。”若你常常受风吹,或处于一直受风吹的环境,迟早会变成下泄。

*风乃木邪,久则内干脾土,而成飨泄矣。故曰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9.“脉风成为厉。”如果邪风一直停在脉里很久,就成为疠病。疠病即皮肤变得很粗糙,还可能化脓。

*厉者,麻瘢恶疠(lài)之疾。风乃阳热之邪,血乃阴湿之热,湿热生虫,是以风入于脉,久则变为虫癞之疠疡。

10.“病之变化,不可胜数。”病变无止无尽,岐伯也没有办法把它讲完全。所以诸位一定要记得中医的“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你这样做诊断就永远不会错。

十七-9、四时之痛(关节痛、过敏)

原文: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倪师注释:

黄帝问:各种痈脓、肿胀、筋挛、骨节痛等,是因何而起的呢?

岐伯回答道:这是因为寒气久居不去而成的。始因都是由于四季风向异常变化而起的。

黄帝问:如何治呢?

岐伯回答道:这都是因季不同而发生的疾病,只要依据五行的法则,采用克制其时邪的方法,即可治愈。

课堂笔记:

1.“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岐伯说,痈肿筋挛骨痛这些病,都由于寒气久居不去,以及四季风向的异常变化而引起的。

2.痈肿、痉挛、骨痛,南方的温病派用一些解毒和寒凉的药去治,这样没有一个病会好。因为这些病症本来就是寒气引起的,你还在用寒凉的药。经方派则会开热药把寒气去掉。例如我们只需要用到两个药,炮附子和白术——白术祛湿,炮附子驱寒,整个伤口就收掉了,再深的寒湿都给它逼出来。

四时之病,以胜治之者

3.“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按照季节来发的病,要以其胜来治之。什么叫以其胜治之?例如一个人的关节痛总是在冬天发作,春夏秋冬不痛,专痛冬天,冬天是水,而土能胜水(土克水),所以我们要去强土,这个病才会好。再比如很多人在春天就一定打喷嚏、感冒或全身痒,西医说是花粉过敏。这个病是发在春天的,春天是木,而金能胜木,所以我们治春天的花粉打喷嚏,要治肺。光治鼻子当然不会好呀。

*以胜治之者,以五行气味之胜,治之而愈也。如寒淫于内,治之以热。如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辛胜酸之类。

十七-10、色脉辨久病/新病

原文:

帝曰:有故病,五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倪师注释:

黄帝问道,有久病在内臓中,其引起病人色脉失常与新得之病所引起色脉失常,我们如何去区分呢?

岐伯回答道,这问题问得很好。

细察病人之脉,如见脉小面色仍正常者,此必新病。如果察肺正常,但病人面色已失其常,必为久病。如果检察到脉与气色俱失常,此亦为久病兆。

察到病人脉与气色都属正常者,必是新病。如果诊脉发现肝弦与肾沉二脉并至,病人面色青又红,则必有内伤出血但外不见血;若是外伤有出血,病人如此,必是病人伤后浴冷水以湿滞中焦不去也。

课堂笔记:

1.“有故病,五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故病就是久病。久病会令五臓都会发动,因伤色脉。这一段讲的是怎么样区分久病和新病。

*有故病而因伤五臓之色脉,复感暴至之病,有似乎病成而变,故帝有此问。

2.“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我们回归到色脉。所有新病的病色都不会变的,久病的色才会改变,这是一个大原则。新病的脉也比较小。如果颜色被夺了,脉没改变,为久病。

*征,验也。病久则色脉伤,脉小而色不夺,故知其为新病。病者由五臓而见于脉,由五脉而见于色,至于色脉之败伤,又由色而脉、脉而臓也。

3.“征其脉与五俱夺者,此久病也。”如果脉和五色俱夺,即色脉通通失掉,这是久病。

*血气俱伤,故为久病。

4.“征其脉与五俱不夺者,新病也。”这个五,即青赤黄白黑五色。

*暴至之病,自外而内,色脉之伤,从内而外,故有病而色脉俱不夺者,知其为新感之病也。此言有故久之病,至五臓之气发作,而后见于色脉也。

5.“肝与肾脉并至”,正常的肝脉是弦(关),肾脉则会沉一点(尺),所以你摸关和尺时,应该尺下去一点,关比较高一点,有个斜度。所谓并至,就是这两个脉一样的高度,一样的大小,而且都很强。

常脉的寸比尺高,因此脉有个斜坡度。若摸到关部和尺部一样高,便是“肝与肾脉并至”。

6.“其色苍赤”,当肝脉肾脉并至时,病人脸色是青色和红色。

7.“当病毁伤不见血”,身体里有内伤,外面看不到,这里讲的是内出血。

8.“已见血湿若中水也”,我们平常受伤,不管是外伤还是内伤,都千万不要洗冷水,因为如果里面有瘀血,再加上寒(凉水)的话,那会更严重。如果要洗澡,就用热水。最好不要洗澡,因为你洗澡时风会吹到。用热毛巾把身上擦一擦就可以了。

*此言毁伤形身之暴病,而即见于色脉也。《金匮要略》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此言毁伤筋骨,故肝与肾脉并至而色苍赤。不见血者,谓筋骨伤而血不伤也。如已见血而血伤,则又若中水伤心,而心脉亦并至矣。盖言筋即为肝,骨即为肾,血即为心,毁伤筋骨而即见肝肾之脉,有非见肝肾之脉而期病之必生于肝肾也。

十七-11、脉象假想图

原文: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倪师注释:

尺脉部位可分三处,尺之中部侧属胁肋位,尺之外侧为肾臓之位,尺之内里为腹中部位。关脉部位左右手不同,左手关部偏外是肝臓,关内侧是横膈膜位。右手关位外侧是胃,内侧为脾。寸脉左右手亦不同。右手寸脉外侧为肺,内侧为胸中。左手寸脉外侧为心臓,内侧为纵隔膜位。脉愈向前,则病前面,脉愈向后则病愈后。寸脉向鱼际位伸展为胸上喉咙位也,尺脉向尺泽位延伸超过一寸以上,则必在少腹腔的底部或足胫部位生变。

课堂笔记:

1.我们有两张脉诊图,一张来自《难经》,一张来自《内经》。内经讲的是“内以候胸中”,胸中与肺是一个意思;难经则把它表里化,所以才会有大肠、胃这些。实际上这两个图都通用。

《黄帝内经》脉诊图《难经》脉诊图

2.摸脉时,你心里永远都要假想一个图,寸、关、尺正对着身体五臓六腑的上、中、下三部分。关就是横膈,这里是胃;膈以上为寸,对应着心和肺,这是阳;膈以下为尺,对应着肝、脾、肾,这是阴。

5.如果脉一路往上,寸脉超过了手腕一直往鱼际走,这就是病一直往上走,到了喉咙,病越来越高了。如果脉从关脉到尺部超过了1寸,到了4寸长的下方,表示病就发展到了膝盖或脚了,以此类推。

十七-12、热中与恶风

原文:

麤(粗)大者,阴不足,阳有馀,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倪师注释:

脉呈粗大形,则必阴之津液不足,造成阳热有余,此为中焦有热的征候。脉形来时速去时慢,且寸脉实而有力,尺脉虚而无力,表示阳气盛于上,下焦阴却不足,这就是手足冰冷癫痫的疾病。脉来缓慢去时速,寸脉上弱尺脉强实,此人胸阳不足,必会恶风也。所以人会厌恶风吹,乃因阳不足也。

课堂笔记:

1.“麤(cū,粗)大者,阴不足,阳有馀,为热中也。”麤,三个鹿一起跳得很高很远,代表粗大。脉形很大,代表阴不足阳有余,这就是热中。

2.所谓脉形很大,即你摸上去感觉这个脉已经在皮肤表面上了,每一个脉都来得很大。但这个脉还是在1寸9分以内。它若超过1寸9分的范围,则为真藏脉。

*脉者,阴阳血气之荣行。粗大者,阳乘于阴也。阳在外,阴在内,阳乘于阴,故热中也。

3.“来疾去徐”,病脉来的时候比较快,去的时候很慢。所谓来得快去得慢,就是这个脉按下去时感觉很强,速度很快,你一松开时脉就没有了,脉变得很小。即你按下去跟放开来的脉形完全不一样,这就是来疾去徐。它以你的感觉为主。

4.“上实下虚,为厥巅疾”,即寸脉非常大,冲到上面了,而(尺脉)下面很正常。这就是病在上,上实下虚。

5.“来徐去疾”,即重按脉时,脉变得很小,放开来时脉跳得很快。

6.“上虚下实,为恶风也”,寸比较弱,尺比较强,这是胸阳不足,一般来说都是恶风。因为上焦是虚脉,而肺管胸阳,也管全身皮肤毛孔,胸阳受到损害了,所以病人会比较怕风。所谓恶风,就是风吹得很难过,他一定要闪开来,不喜欢风直接对着吹。

*此以脉之来去上下,以候阴阳上下外内之虚实。来疾去徐者,来盛去悠也。上实下虚者,寸实尺虚也。此气惟上逆,阳盛阴虚,所谓一上不下,寒厥到膝,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是也。来徐去疾者,来微去盛也。上虚下实者,寸虚尺实也。此阳虚阴盛,为恶风也。盖风为阳邪,伤人阳气,在于皮肤之间。风之恶厉者,从阳而直入于里阴,是以去疾下实也。此言内因之病,从内而外,自下而上;外因之邪,从外而内,自上而下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此复申明外淫之邪从阳而阴,自表而里也。阳气受邪则正气虚伤,故来徐上虚;邪气内陷,故去疾下实。

十七-13、便血、涩脉、滑脉

原文:

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眴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馀也,滑者阴气有馀也。阳气有馀,为身热无汗。阴气有馀,为多汗身寒。阴阳有馀,则无汗而寒。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倪师注释:

所有的脉如果同时都出现沉而形细且数时,就是肾臓引起的手足冰冷症;若又出现脉散状,则必寒热并结。出现脉浮而散,必生目眩而易倒的病。

脉形俱浮但不见烦躁之脉,此病必属热症,且在消化系统或血脉中。如果有烦躁之脉,则病在手部。所有脉形细而沉骨,必病在里在臓,出现骨痛。如果脉属静者,则病在足。

脉形出现脉数有时又一停者,这是表示病在阳在腑,会有下便脓血或下痢的现象。所有病症在脉中都可诊察出来。涩脉即是脉中气血有不流畅的感觉时,这是阳气有余,阴津不足也。脉呈滑动如珠转时,则为阴津有余的现象。阳气有余,则会感觉身体热但汗却不出;阴津有余,则必汗多身冷。阴阳皆太过时,病人会无汗且恶寒。

手按脉时,用手指推脉向外,但脉不动且附骨,此必胸腹中有积聚也。重按脉时,如向里推,脉会反弹朝外,此乃身有热病也。如寸口脉较尺部脉强,乃腰部以下发冷也;如寸脉不足尺脉反盛,病人必生头痛项强之病也。重按脉至骨边,脉出现无力感,此脉气不足象,病人必腰推痛而且身体有麻木的现象。

课堂笔记:

1.“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这个是常常会摸到的脉。当脉细数,沉到骨边时(骨为肾),我们知道这是少阴问题。

2.还有一种特殊的脉,就是摸到骨边时感觉脉很数,继续重按,当指头跟骨头贴在一起压下去时,居然还有脉在那边,这就是里面有积,长肿瘤了,我们称之为附骨脉,即这个脉是附在骨头旁边的。例如肝脉一摸下去,摸到骨边还有脉,就是肝里面长肿瘤了,马上就可以知道。

3.虚脉就是重按到骨边没有了,实脉就是按到骨边它还在,这就是脉的虚实。辨阴阳可以按照上下寸和尺来比较。

4.“浮而散者,为眴仆。”正常人的脉是斜下来的,上面是9分,下面是1寸,这是我们的标准脉。“浮而散者”,就是脉浮起来,代表阴盛阳衰,阳往上冲时散掉了,造成人昏眩,容易晕倒。

5.有个病人很好玩,他说他在那边好好的,没事就昏倒了,我一醒过来时又是好的,西医找不到他的问题在哪里。这就是阳往上浮。阳会往上浮,是因为阴不能固阳,所以阴阳会分开来。我们的处方下去,阴阳一平衡,症状就去掉了。所以记得这种昏眩的症状,就是阳不守。

*此论脉因度数出入之有顺逆也。有脉者,言又有厥脉之因,厥脉之象,与上文之上盛下虚之厥脉,厥因不同也。夫脉始于足少阴肾,生于足阳明胃,输于足太阴脾,转而不回者也。如脉俱沉细而数者,此少阴厥也。少阴之气不上合于阳明,转输于臓腑,故惟见少阴本脉之沉细也。阳明之热,反下入于阴中,故数也。弱沉细数散者,此阴中所陷之阳,散而阴阳相乘,故为寒热也。如浮而散者,此复上逆与阳分,故为眴仆。经曰:清浊之气相干,乱于头则为厥逆眴仆。此言阴阳之气不能上下和平,循度环转。如阳陷于阴中,则为沉细而数。如阴阳相乘,则为数散寒热。如阴反上逆于阳,则为浮散而眴仆矣。

6.“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什么为“躁”?即你本来一吸是二至,吸气脉跳两下,吐气脉跳两下,现在你吸气脉跳三下,吐气脉跳三下,再加上中间停一下,一呼一吸共是七下,这就是躁脉。脉浮但不躁,这是病在阳,都是热。

7.“其有躁者在手”,有躁脉的话会病在手上。

8.“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手是阳,脚是阴。所有的细而沉的脉,都是在骨边。所谓静,就是脉比较缓。

*此以浮沉躁静而分手足之阴阳也。诸浮者无论左右三部之浮,而皆在于阳分,其浮而躁者,在手之三阳也。《终始篇》曰:人迎一盛,在足少阳,一盛而躁,在手少阳。即此意也。无论左右三部之细而沉者,皆在于阴分,其沉细而有静者,在足之三阴也。《阴阳系日月论》曰:手之十指,以应天之十干;足之十二脉,以应地之十二支。故其有静者,知在足也。太阳少阴为水火阴阳之主,故为热为骨痛也。

9.“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常脉就是你摸上去一直以很稳定的速度在跳动,如果是脉搏跳动突然有时变更一下,稍微变快一下,或者变慢一下,就是病在阳的脉。这是以速度来论气。(这个脉不是跳着跳着停下来的代脉,两者不一样。)

*此申明浮沉之在气而不在经也。所谓诸浮在阳,诸沉在阴者,在阴阳之气也,故为热为骨痛。如在阳之脉,则脉见数动,而为便脓血之经证矣。阳热在经,故脉数动,热伤血分,故便脓血。经血下泄,故一代也。

10.“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人身上所有的臓腑都有血管,血在经络里走时不应溢出来,因为阴阳能够合。当阴阳不合时,血会离经叛道,就会有血遗漏出来——不管里面是动脉血管堵塞或大肠发炎。理论上来说,出血是一升一个臓结,两升就是两个臓结,三升就三个臓结,临床上一升就是一天的量,一天是三升的血,即三个臓结住了。

当有阳在固守时,阴就待在里面,当阳不能守即阳虚时,阴就往外盛。所以任何东西都要靠阳来守住,阳不守的话就便脓血,所以说“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

11.“涩者阳气有馀也”,脉的形状、软弱度、力量都代表着气。涩脉就是摸到的感觉不流畅,例如脉按到按到骨边时,会左右转动,有时在这边,有时在那边,好像是一个很软的塑胶管,里面有水但水不够,你一摸(按)下去时水在里面就咕噜咕噜跑来跑去的那种感觉。这是气血不够的涩脉,所谓的阴不足。

《察病指南》脉象示意图

12.“滑者阴气有馀也”,阴不足就会造成阳气有余,滑脉就是阴气有余的脉。滑脉就是你摸上去那个脉来的速度很快,你可以感觉到血管非常有力,气血非常顺畅。

13.摸脉时你要永远记得,寸脉(阳脉)比较高,尺脉(阴脉)比较低,所以摸上去时有个斜度在那里,所以你就能感觉到脉的流畅,这个摸脉的观念一定要有。

14.“阳气有馀,为身热无汗。阴气有馀,为多汗身寒。”阴气有余时,代表阳不足,阳不足的话毛孔就扩散,人就多汗、恶寒、怕冷。反过来说,当阳有余时,皮肤表会固得非常强,太过了,毛孔闭锁,导致发热但是没有汗,因汗水无法透发。

15.“阴阳有馀,则无汗而寒。”如果阴阳两个都有余,无汗代表阳,寒代表阴,两个都有余的现象,即无汗而寒。

16.阳有余,一定阴不足。所谓阴阳律,就是阴升阳就降,阳升阴就降。所以你看到这个人阴很高,你就用阳药,阳一升上来阴就降下去了;如果阴升,阳就会降。所以在调整阴阳时,我们大部分处方开的都是阳药,阳升的话,阴自然会降下去。如果开阴的药,阴升阳会降,但是我们用得不多,看病人的状况。

17.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到《伤寒论》《金匮要略》,我们掌握了一个大原则,就是当把阳固住时,阴就会自动回头,这是痊愈的一个标准,而不是硬把阴补起来。所以当阴臓被治愈时,都是晚上半夜会肚子饿,这就是阴自己回来。

*此论外淫之邪而致阴阳气之味病者,脉证各有别也。诸过者,谓诸邪所伤而为有过之脉也。有余者,邪气之有余也。阳气有余则阳气受伤,故脉涩。如邪入于阴,则经血沸腾,故脉滑也。邪在阳分,故身热无汗;邪在阴分,故多汗身寒;阴阳并受其邪,则无汗而寒也。

18.“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如果你把脉往外推,脉还是停在内不动,代表里面有积了。

19.“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如果是这个脉你把它往内推,它还是停留在外面不往内走,不会被你手指头牵动,就是身有热。

20.“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这个指以中指为准,你中指按关脉时,脉跑上去了,中间没有了,这是脉上而不下,脉在寸,尺脉没有了;如果按到中指时,上面脉没了,脉在下面,这是“推而下之”。

21.“腰足清也”,腰足指的是下半身。如果只有上面摸到脉而下面摸不到脉,就会下焦寒。

22.“头项痛也”,如果中指按到关脉以后,“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尺脉摸到脉而寸脉没有了,代表头上会痛。

*推,叶吹,详也。推详其脉气之偏于外内上下也。推而外之者,以左右之三指,向外以按之,脉偏盛向内而不外者,此邪在心腹之间而成积也。推而内之者,以左右三指,向内以候之,脉偏盛于外而不内者,邪在外而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者,以三指平按而审之,上而不下者,其气上盛下虚,当主腰足清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其气下盛上虚,当主头项痛也。外内论邪病之有余,上下论正气之不足。张兆璜曰:吹推二义皆可。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者,此邪病偏盛于外内,故即推之二不移。推而上之,上而不下,推而下之,下而不上,此推详其正气之虚于上下。故推而上之,不曰下而不上,而曰上而不下;推而下之,不曰上而不下,而曰下而不上。(……抄到这里我已经彻底晕了😓

23.“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诊脉,我们是以诊气为主。所有的阳都是气,全身的阳都是督脉在管——督脉是诸阳之会。当脉气少时,当然会有督脉的问题,例如腰背痛、身痹。所以四肢痹症、麻木不仁的现象,都是阳不足了。

24.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这些诊断?因为我们有很多阳药,有的阳药能令督脉的阳气壮起来,有的阳药不壮督脉,只壮四肢关节上的阳,或者壮皮肤的阳,这些都不一样。所以如果诊断清晰,就会知道如何取舍。

*所谓外内上下者,非浮沉举按之法也。若谓浮为在外,沉为在内,病腰脊痛而身有痹者,直按之至骨,如心腹之积,又当何如而按之。杨元如曰:病在阴者名曰痹,故当按之至骨。

十七-14、望闻问切之道

1.内经曰,“望而知之为之神,这个闻而知之呢为之圣,问而知之为之工,切而知之为之巧。”脉诊的“巧”列于最后,但我们不能说因为是巧匠而不去学脉诊。

2.临症上看诊时,我们会问病人很多问题,也会用眼睛看他,心里面大概有数了,切脉就是为了确定我们的诊断是对与错。

3.当发现望闻问的结果跟脉诊不和的时候,我们要把脉舍掉,取症。因为脉会受到情志很大影响。所以岐伯说最准的诊脉要在早上天亮的时候,但是这个我们做不到。所以当脉证不和时,我们要把脉舍掉。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姚春鹏版《黄帝内经》。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