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汤:
【方剂名】芍药汤,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芍药一两、黄芩、当归、黄连,各半两、大黄三钱、官桂二钱半、槟榔、木香、甘草(炒),各二钱。
【用法】上药畋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方解】本方证,是由湿热壅滞肠中,气血失调所致。湿热下注大肠,搏结气血,酿为脓血,而为下痢赤白;肠道气机阻滞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等俱为湿热内蕴之象。治宜清热燥湿,调和气血。方中,重用:芍药,柔肝调血,缓急以止泻痢腹痛,是治痢之要药,为君药。黄芩、黄连,性味苦寒,入大肠经,功擅清解肠中热毒,燥湿以止痢;大黄,泻热破瘀,攻积通便,为“通因通用”之举,以除肠中积滞瘀血,与“黄芩、黄连”相伍,清中有泻,为臣药。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助大黄排除肠中积滞,即“调气则后重自除”,当归,养血和血,助芍药养血益阴,与大黄合用,又有行瘀之用,即“行血则脓便自愈”;方以少许肉桂温而行之,是为反佐,既可助“当归、芍药”行血和营,又防苦寒伤中,不致有冰伏之患。共为佐药。炙甘草,和中调药,与芍药相配,又能缓急止痛,也为佐使。诸药合用,湿去热清,气血调和,故下痢可愈。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疗湿热痢疾的常用方。临床以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等属湿热为患者。
【使用注意】痢疾初起有表证者,虚寒性下痢者,均禁用本方。
本方立意不在止痢,而重在治其致痢之本。其配伍特点是:气血并用;寒热共投,侧重于热者寒之。此方与一般纯用苦寒以治湿热下痢之。
【方歌】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便脓自安康。
白头翁汤:
【方剂名】白头翁汤,出自《伤寒论》。
【组成】黄柏、黄连、秦皮,各三两、白头翁二两。
【用法】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利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本方证,是因湿热疫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所致。疫毒壅滞大肠,损伤血络,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热毒阻滞气机,则腹痛里急后重;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皆为热邪内盛之象。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方中:白头翁,专入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尤善清胃肠湿热和血分热毒,乃治热毒血痢之要药,为君药。黄连苦寒,泻火解毒,燥湿厚肠,为治痢要药;黄柏,善清下焦湿热而止痢,两药共助君药清热解毒燥湿,为臣药。秦皮,苦寒而涩,既清热解毒,又兼以涩肠止痢,为佐药。四味清热解毒止痢药合用,功专力宏,为治热毒血痢之良方。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疗热毒深陷血分下痢的常用方。临床以腹痛下痢,赤多白少,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使用注意】素体脾胃虚弱者,当慎用。
【功用鉴别】本方与“芍药汤”同为治痢之方。但本方主治的热毒血痢,是热毒深陷大肠血分,下痢以赤多白少,或纯下鲜紫脓血为主。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使热毒解,痢止而后重自除;“芍药汤”主治的湿热痢疾,是湿热壅滞大肠,气血失调所致,下痢以赤白相兼为主,治以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进,且取“通因通用”之法,使“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方歌】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葛根芩连汤:
【方剂名】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
【组成】葛根半斤、黄芩三两、黄连,各三两、甘草(炙)二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解表清里。
【主治】协热下利证。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方解】本方证在《伤寒论》中,称为“太阳、阳明”协热下利,其因是太阳表邪未解,误用下法,表邪内陷阳明所致。表邪内陷,致阳明大肠热盛,肠失传导,故见身热下利,臭秽稠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热盛,迫肺蒸表伤津,则胸脘烦热,口渴,喘而汗出。治宜外解表邪,内清肠胃之热。方中:葛根,解肌退热,升脾胃清阳而止泻,其先煮:葛根,使“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重用为君。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善清胃肠湿热而止利,共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合用,外疏内清,表里同治,可使表解里和,身热下利得愈。本方虽能解表清里,但从药物配伍来看,应以清里热为主,故对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是治疗“热泻、热痢”的常用方,简称:葛根芩连汤。临床以身热下利,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
【使用注意】若下利而不发热,苔白脉迟,证属虚寒或寒湿者,则不宜使用此方。
【方歌】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方义】
本证多由伤寒表证未解,邪陷阳明所致,治疗以解表清里为主。表证未解,里热已炽,故见身热口渴,胸闷烦热,口干作渴;里热上蒸于肺则作喘,外蒸于肌表则汗出;热邪内迫,大肠传导失司,故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脉数皆为里热偏盛之象。方中:葛根,辛甘而凉,入脾胃经,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阳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故为君药。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厚肠止利,故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重要文献摘要:
1、《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下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芩连汤,主之。
2、清代,尤怡《伤寒贯珠集》:太阳中风发热,本当桂枝解表,而反下之,里虚邪入,利遂不止,其证则喘而汗出。夫促为阳盛,脉促者,知表未解也。无汗而喘,为寒在表;喘而汗出,为热在里也。是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也宜表里双解之法。……葛根解肌于表,“黄连、黄芩”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和之耳。盖风邪初中,病为在表,一入于里,则变为热矣。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凉;治里者,秘以“黄连、黄芩”之苦寒也。
3、清代,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桂枝证,脉本缓,误下后而反促,阳气重可知。邪束于表,阳扰于内,故喘而汗出;利遂不止者,此暴注下迫,属于热,与脉微弱而协热利者不同。表热虽未解,而大热已入里,故非“桂枝、芍药”所能和,也非“厚朴、杏仁”所能解矣。故君气轻质重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肃之“黄连、黄芩”,以止汗而除喘,用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内诸药,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又与“社中逐邪法”迥殊矣!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784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