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183条 阳明病初起恶寒
2025
04-09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183条 阳明病初起恶寒

郑老叟整理 大龄岐黄学童   2025年04月06日 07:59    

  [183]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邪客在阳明,当发热而不恶寒,今得之一日,犹不发热而恶寒者,即邪未全入腑;尚带表邪,若表邪全入,则更无恶寒,必自汗出,而恶热也。   卢之颐《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设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类无热恶寒之发于阴者何也?曰:然虽得之一日,尚属阳明之太阳,恶寒将自罢,始呈本阳明之为病,即自汗出恶热矣,与病发阴者终始无热为别异耳。 又曰:阳明居形署之次,必经太阳之首······恶寒将自罢,谢太阳之首,进阳明之署,遂成阳明本署气化形证,即自汗出而恶热矣。   

柯琴《伤寒论注》  :阳明受病,当二三日发。上条是指其已发热言,此追究一日前未发热时也。初受风寒之日,尚在阳明之表,与太阳初受时同,故阳明亦有麻黄、桂枝证。二日来表邪自罢,故不恶寒;寒止热炽,故汗自出而反恶热,两阳合明之象见矣。阳明病多从他经转属,此因本经自受寒邪,胃阳中发,寒邪即退,反从热化故耳。若因亡津液而转属,必在六七日来,不在一二日间。本经受病之初,其恶寒虽与太阳同,而无头项强痛为可辨。即发热汗出,亦同太阳桂枝证。但不恶寒反恶热之病情,是阳明一经之枢纽。本经受邪,有中面、中膺之别:中面则有目疼鼻干,邪气居高,即热反胜寒,寒邪未能一日遽止。此中于膺部位近于胃,故退寒最捷。   

尤怡《伤寒贯珠集》:经邪未变,故恶寒,入腑则变热而不寒。经邪不能聚,故传入腑,则聚而不传。曰万物所归者,谓邪气离经入腑,聚而不行,如万物之归于土也。是以恶寒为伤寒在表之证,恶热为阳明入腑之证,始虽恶寒,不久即止,岂若太阳始终有寒者哉!此三条,并论阳明受病之证也。   

周扬俊《伤寒论三注》:承上言虽云“反恶热”,亦有得之一日而恶寒者,曰此尚在太阳居多耳。若至转阳明,未有不罢而恶热者。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问曰:身热不恶寒,既得闻命矣。今阳明病有始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阳明主金气,金气微寒也,邪初入,故恶寒;及邪既入于肌肉之分,即从热化。虽得之一日,不待解散而恶寒将自罢,燥气内出,即汗出而恶热也。此阳明之的侯也。 此承上文不恶寒反恶热而言也。但上文言阳明自内达外之表证,此言风寒外入之表证。   

黄元御《伤寒悬解》  :得阳明病之一日,太阳表证未罢,则犹见恶寒,以胃热未盛故也,迟则胃热隆盛,孔窍蒸泄,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不发热而恶寒,起自伤寒也。恶寒将自罢,邪过表也。即自汗出,邪热郁于阳明之肌肉,腠理反开,津液反得外泄也。恶热,里热甚也,此以太阳伤寒传入阳明之外证言。   

喻嘉言《尚论篇》  :以此辨阳明伤寒之外证,正兼太阳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此假表证,以明阳明自受之邪。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太阳寒水之气在表也。然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是为阳明证也。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此承上文而言。不恶寒反恶热者,阳明病也,今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乃病邪在表而未化热也,然虽得之一日,寒将罢而化热,故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初得阳明,表气被阻,故亦有不发热而恶寒证,须臾即化热矣,邪不关表故也。   

吴谦《医宗金鉴》:太阳病当恶寒,阳明病当恶热。今阳明病,有初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是太阳去表之邪未尽,故仍恶寒也。然去表未尽之邪,欲传阳明,不能久持,故恶寒必将自罢,即日当自汗出而恶热矣。   

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此恶寒者,非比太阳病之恶寒。夫太阳爲寒水之经,其表寒必甚;此为阳明病恶寒,阳明为燥金之经,其表实自微,惟其微,故答云: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自罢者,从未发表而寒自己,即自汗出而恶热。自汗出、恶热,乃阳明病入府之外证。   

高学山《伤寒尚论辨似》:论经氧,阳明在太阳之内一层,论腑位,阳明在胸分之下一层,故皮毛之外感,口鼻之内感,皆不能越太阳而飞渡阳明,故得之一日恶寒者,太阳未罢也。······因太阳受邪,而阳明之经气素弱,不能守御,故不停于太阳而即入阳明,此恶寒自罢而即恶热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问词追述阳明得病之前一日,一若疑阳明无故恶寒也者,不知阳明非见寒而不恶,特寒罢则无寒可恶耳。曰不发热而恶寒,已将太阳、阳明双方之知觉,一口道破。盖太阳恶寒当然有发热,即已发未发,仍跃跃欲发也。不发热则太阳之阳绝不浮可知,俟阳明证见而后发热可知,不过剩有太阳恶寒之知觉焉已。阳明方且与太阳相得不相失,势必从太阳之恶以为恶。太阳之恶寒者半,阳明之恶寒者亦半也。问词不解阳明之用情,答词则谓阳明非不恶寒。特恶寒当未罢,阳明与太阳同感触,非关太阳强之同;恶寒将自罢,阳明不与太阳同感触,非关太阳使之独。乃阳明不为寒热所蒙蔽,惟其自明,是以自罢也。于将罢未罢之时,正好为阳明绸缪及之,虽得之一日,可为二日定方针。以不发热而恶寒,与自汗出而恶热,有反比例之理存焉也。如鼎烹然,初亦寒水为汤耳,久之则鼎沸而热,非自汗出而恶热,之现象呼。设汗出热退,由太阳愈兆。岂所论与阳明乎?   

刘世祯《伤寒杂病论义疏》:此承上更设问以明旧明为病必始太阳之义,非如温病之发自伏气,始证即发热不恶寒也。问曰:“病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所谓病得之一日者,言初病已见胃实之象,而外不发热,反见恶寒,故疑而问之;若本无胃实之机,则一日病在太阳,发阳发阴(释见《太阳上篇》),恶寒皆其正象,何疑之有。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者,意谓假令属正阳阳明之候,胃家本燥,虽得之一日,乍感恶寒,当续见胃热外蒸,恶寒自罢,不必待医发其汗,即转自汗出、反恶热也。以阳明胃实,必起自太阳,初以外寒为引发之缘,乃得为病,不论传经与否,决无直中阳明府证,故师更设问以辨之。   

曹颖甫《伤寒发微》:【183、184合论】此二节,申《内经》“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之义。篇中一日、二日,皆以一候言之,谓七日也。太阳伤寒,本无热而恶寒,既而血热与外邪相拒,血热渐胜,因而发热,发热不已,因而汗出,夺其胃液,胃中燥实,因而恶热。二日恶寒自止者,言七日以上当传阳明也。按:此二节,意味不深,合《太阳篇》“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观之,理解方为充足。不然,太阳之病,原自有从汗解后不更传阳明者,何所见病至两候恶寒自止,而必传阳明乎?至如“阳明居中土”三语,既与所问不符,又与下答词不接,即非后人伪撰,亦必他节脱文,于辨证无甚关系,当删薙之。知我罪我,听之而已。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不发热”,《玉函》作“不恶热”,于义为长。《千金翼》无“不”字。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183、184合论】恶寒为太阳表证,非阳明表证,因阳明病引起太阳之表证。夫太阳所以无表证者,原因营卫之外御。今胃家实热外蒸,腑气流经,弥漫肌肉膏油,膜网中营卫之气悉受熬煎,不能抵抗外寒,刺激皮肤,所以恶寒。又由皮肤进入肌肉,外寒压迫愈甚,阳明瘀热外蒸之力亦愈甚,散漫之外寒不能敌专攻之内热,二日阳明主气,当然寒从热化,恶寒将自罢。热蒸汗出,自然成阳明之恶热。而恶寒自罢之故,又非“寒从热化”四字了之。胃居中央,出纳水谷,为造温之基础,通身内外之阳,秉气于此。《内经》名为燥土,以配合五行,非真以脏腑为五行也。脏腑相反相济之理,与五行生克,虽不能丝丝入扣,而类似之处颇多。人人不能尽知脏腑,人人必能略知五行,取以作喻,示易晓也。浮浅者直些中医以脏腑为五行,是不善读《内经》。此节“土”字,以物论为万类之母。金非土不生,水非土不范,木非土不培,火非土不能深藏而温润。是四气之成,必关中土,万物所归,必属阳明。肝肾上舒,必从胃过。心肺下行,亦必从胃过。胃燥过甚,胆火上逆,肝风随之,风纵火燔,伤精枯血,是厥阴亦病阳明。燥合心包,心液告乏,引水自救,肾阴心虚,阴不养阳,冲气上泛,是少阴亦病阳明。脾阴灼耗,输肺无津,清不润燥,大便坚结,是太阴亦病阳明。至太阳肌肤、少阳膜网悉呈阳明病象,更不必论此所谓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无论表寒里热,悉从燥化而为实。此胃家实所以为阳明病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此言正阳阳明之初起非由太少二阳传入者,故其初起之一日先有形寒,形寒为病之发端也。不论伤寒热病,急性传染病,其初起必先作形寒;盖将病时,其生理机转必先发生变化,血行起偏面趋向,如天之将风将雨,其气压云层先有变化是也。仲师指示,于此等处最宜注意,如体认不切,以恶寒为太阳表证,与之发汗,立变为烦热谵语或痉厥狂乱等危症,于此特点明之曰:一起而为阳明病者,大多为温病、热病、疫病,其初起虽恶寒,或不发热,其脉必有力,或沉数,或弦数,或滑大,舌则质红而苔燥或苔厚黄,或坚敛,可汗之舌,如苔薄白而润,舌质正常,切脉更可分辨。然则阳明恶寒不可汗乎?曰,非也。果如所言之苔,必汗下兼施,独用辛温发汗则不可耳。“阳明篇”中,亦有麻、桂汗剂,系阳明病轻、太阳病重之并病,非正阳阳明之自病也。   

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此条承上文,病有太阳阳明而来,再补充其义。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黄帝内经》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以伤寒发于本阴,故为无热恶寒。虽得之一日,二日即传于阳明。邪从燥化,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病”字,指阳明病言。阳明病,本发热而不恶寒,但往往有第一日初得之时,尚不见发热,而先见恶寒者,此恶寒终将自罢,不久即见其汗出而恶热也。中暑初起有恶寒证,白虎证有背恶寒,即与此节同理。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病初得之第一日,必经太阳之皮毛而入,故一日必有寒,至二日乃阳明之值日,则不恶寒也。故答曰虽得之一日,若邪从燥化,其恶寒即将自罢,即自汗出,其表邪罢而恶热也。 此言表邪自罢之法也。观此法恶寒、恶热二症作极端之比论,可知寒热为表里二经之主症也。夫太阳以寒为主,故曰寒去表已罢;阳明以热为主,故热退里自和也;少阳在二经之间,故出则为寒,入则为热,故为往来寒热也。   

刘绍武《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正误补缺:“不发热而恶寒”若为太阳病,不能等其转归,也不能使用下法,方用辛凉解表剂麻杏石甘汤,而不能用麻黄汤,否则将引起高热谵语,衄血,或大汗亡阳之证。太阳病解之后,而转归阳明者,使用调胃承气汤,参 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承气汤主之。”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根据文意及《玉函经》,当将“不发热”改为“不恶热”。阳明病初得一日,不恶热而恶寒,与阳明病外证不符。原因在于热势初起尚未到达一定程度,故恶寒感觉仍有,但随着热性刺激加剧,很快恶寒感就被掩盖,代之以汗出、恶热。此种情形在温病时也是存在的,但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以桂枝汤治疗是错误的,此证非表证,不可服桂枝汤。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太阳病必恶寒,阳明病必恶热,此不易之原则。初得之一日时有恶寒,即在一日时有表病。本条系由表传里,无余义也。 随证施治,经中大纲。有恶寒即按太阳病治,恶寒罢,自汗出,恶热,即按阳明病治。太阳篇中言之详矣,本条重出,注文误入也。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为什么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阳明病刚开始得到的时候,太阳阳明在转交的时候,还有怕冷的现象,等汗一流出来,表证都没了,全部变成里证了。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本条论述阳明病初起见恶寒的缘由,以及转属阳明之里的辨证要点。 据上条所述,阳明外证本应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而今“病有得之一日”,即阳明初起,却见不发热而恶寒。这说明疾病的变化是复杂的,其临床表现既有普遍规律,也有特殊性。据本论所载,阳明病而见恶寒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阳明内热蒸腾,大汗出使腠理开泄,卫表不固而见背微恶寒者;另一种情况即本条所述,在阳明病初起阶段,亦即经表之邪欲往阳明传变,而又未完全入里之时,由于经表仍有邪气,故亦见恶寒。但由于阳明里热业已开始形成,故这种恶寒的时间不长,很快就将自行解除,而出现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等阳明病的典型证候。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阳明病里热熏蒸,所以恶热而不恶寒,但也不是绝对的,在阳明病初期,也间有不恶热而但恶寒的。本条紧接于上条之后提出这一特殊情况,正是提示临床辨证应知常达变。“不发热”《玉函经》作“不恶热”,可从,如果不发热,怎么知道为阳明病?当然,阳明病恶寒,也有其独具的特点,“恶寒将自罢”,就是对阳明恶寒特征的概括,不但时间短暂,而且程度轻微,所以不经过治疗,很快就会自然停止,而汗出恶热了。 各家对恶寒的机制主张不一,成氏认为是尚带表邪,柯氏认为是尚在阳明之表,方氏、黄氏认为是太阳传入阳明,太阳表证未罢,但究属太阳表证未罢,还是阳明之表,应联系其他症状来判断。如属太阳恶寒,应兼见头项强痛等证,今恶寒而没有头项强痛,则非太阳证可知,且太阳证恶寒也不会即将自罢,根据即自汗而恶热的趋势,本条恶寒应是阳明经气被郁未伸所致,与太阳恶寒纯属于表邪不同,所以始虽恶寒,很快恶寒自罢,而自汗恶热了。柯注:联系阳明病亦有麻黄、桂枝证,与本条之恶寒不相符合。 又按:本条为阳明初起之局势,“不发热”三字是陪笔,“恶寒”是主笔,中间“而”字是转笔。不发热不是无热,正是身大热的伏笔。   

李克绍《伤寒论讲义》:续发的阳明病,多由他经传变,或误治而转属,必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原发的阳明病,则多系里热素盛,一经感受外邪,迅即入里化热,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症状。 原发的阳明病,外邪也是从皮毛而入,故初起也能有轻微的恶寒。不过时间极为短暂,且无头项强痛,和太阳病不同。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183、184合论】 不发热而恶寒,是指阳明经表感寒之初,寒伤阳气,温煦失司,而见恶寒,里阳又未能及时伸展,热势未显,故无发热。这正是阳明经表感寒的临床特征之一,此外还应当见到额头疼痛,缘缘面赤,目痛鼻干等。但阳明的阳气主要作用部位在胃肠之里,并不在阳明经表,因此寒伤阳明经表,邪气极易循经入里,从阳化热化燥,而成里热、里实证。所以阳明经表受邪,恶寒历时短暂,程度亦轻,在大多数情况下,虽得之一日,恶寒也将会自罢,而转为自汗岀而恶热 的阳明里热证。这是和太阳表证完全不同的地方,因为太阳的阳气主要作用于体表,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表,太阳阳气持续抗邪于表,太阳表证的自然病程一般就有7天之久。 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是说阳明胃居中焦,就其生理而言,具有土德之性,既能长养万物,也是万物的归宿。从病理而言,阳明以燥为本,诸经病邪,无论表里寒热,只要并入阳明,则必从阳从燥而化,因燥成实,好像五行之土,既能生长万物,又是万物的归宿,故云“万物所归”。一但邪气进入阳明,从阳从燥而化,进而成实,实则秘固,能够得到通畅则生,止于秘固则死,又怎能传其他经?所以说“无所复传”。  

 姜建国《伤寒论讲稿》:【183、184合论】 以上两条论述阳明表证的辨证和演变规律。183条与184条连在一起讨论。前条讲恶寒的现象,后条讲恶寒自罢的原因。 本来182条讲了阳明病的外证,而且强调的是身热不恶寒。可是本条紧接着又反过来讲不发热而恶寒,其中的道理需要仔细琢磨。关键的是,“病有得之一日”这句话,“一日”,是阳明肌表初受外邪,此时外邪郁闭肌表,卫阳没有得到伸展,所以不发热;相反,外邪郁闭肌表,卫阳不能温煦,而出现恶寒。说明阳明发病的初期阶段,也会像太阳病一样恶寒的。只是这种恶寒的时候很短暂,随着邪气入里会自行消失,很快出现发热汗出反恶热等阳明外证。 184条接着阐述了阳明病初起恶寒短暂而自罢的原因,这就是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这是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说明阳明的生理病理规律。在自然界,土能生育万物,而万物经生长、发育、衰老后,又复归于土。在人体,脾胃为中土,水谷饮食全归于此以化生精微。同样,一旦感受风寒,外邪也容易迅速进入阳明而化热化燥,所以阳明会有始虽恶寒,很快自罢的特点。而且阳明化热化燥后,糟粕大便一旦结滞,不经过泻下是不会得到解除,所以仲师说“无所复传” 【疑难解析】 恶寒——变法辨证思维的问题:临床辨证论治的时候,遵循辨证的规律是十分地重要,这叫做“知常”;反过来,善于运用复杂性辨证思维,例如变法辨证思维看待疾病,也十分地重要,这叫做“达变”。而阳明病恶寒的问题,就必须运用达变辨证思维去分析理解。起码使我们明白,像阳明病这样的里证,也会出现恶寒的。尽管在第一天出现,也很快会自罢的。阳明病的恶寒,还提示了一个问题,就是六经都有表证的问题。按照伤寒注家一贯地认识,六经病只有太阳病是表证,其他五经病全属于里证,李克绍先生在《伤寒解惑论》中对此进行了批驳。其实,按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五脏六腑与肤表息息相通,六经同样通过经络与肤表息息相通。由此进而推理,六经都应该有表证,不能只局限于太阳病。要想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就必须运用变法辨证思维去分析理解。否则很难打破太阳病等于表证、六经只有太阳病属于表证的框框。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本条论述太阳阳明的过程。恶寒的原因是寒邪侵袭肌表,其机理是寒邪束表,卫气被遏,不能发挥其温分肉的功能所致。所以“恶寒”的性质为太阳表证。可以与前面的太阳阳明、正阳阳明联系起来理解。与原文第185条后半段的太阳阳明相似,应该都属于表里同病之例,表寒与里热同在,但表寒轻、里热重。我们应该清楚,恶寒与阳明病没关系,恶寒不是阳明病本身的表现。本条文所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可以理解为具有阳明病体质的人,即胃热亢盛体质者感受了寒邪,但寒邪很快化热入里,显露出里热炽盛的本质,则“恶寒将自罢”,而自汗、恶热等阳明外证即显现出来,这其实是太阳阳明的发病过程,并无奇特之处。 这种情况下的恶寒,也就是表证,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根据《伤寒论》中表里同病时表里先后缓急的原则进行处理,即表里同病,表证轻微、里证急重者则应先里后表。故此时的表证可以不治疗,也不论恶寒是否自罢,都应直接治疗阳明病,即根据病人的具体表现,如热证、实证进行辨证治疗。与此类似的情况还有伏气温病中的春温新感引发的类型、出血热等,特别是在温病中、温疫中是经常要用到的。   

吕英《伤寒一元解》:本条指出阳明经实热证的特点,按《伤寒论》排序,太阳为人身第一道防线,阳明为人身第二道防线,邪未完全形成阳明经实热证时,相对而言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初得之邪未完全形成阳明经实热证时,可以出现太阳表的不发热恶寒,随着邪向阳明界面的发展,表现为典型的阳明经实热证的汗出恶热。   

——全文完——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