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01】倪海厦《神农本草经》视频文字整理——前言之中成药种类
2025
05-16

【01】倪海厦《神农本草经》视频文字整理——前言之中成药种类

注:后面具体到介绍《神农本草》中的药材时,其顺序是随张仲景《伤寒论》经方涉及到的药材顺序介绍,即:每一经方涉及几味药材,就按照顺序介绍几味药材,方便学《伤寒》时兼顾了解《神农本草》,避免出现单独了解《本草》时的枯燥乏味

一、《神农本草》及意义

张仲景著作里用到的本草来源于《胎胪药录》,该书已经失传。倪海厦老师只好选用比《胎胪药录》还要早的《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相传为黄帝时代所作。

张仲景并不是经方的创立者,只是一个发扬者。经方在汉朝的时代就存在了。据考证,经方最早可能来自西因为很多药物是来自西域。过去一直没有医家愿意去讲《神农本草经》,倪老师讲的原因是因为:中药的药性如果不设定一个标准,《金匮》《伤寒》里的处方就不会用。了解了《神农本草经》,在看《金匮》《伤寒》里的经方时就知道经方在做什么,就不会迷失在里面。倪师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把中药的用量设定一个标准出来。

《神农本草经》里有些药物很偏,倪师把它删掉,同时补入了一些《伤寒》、《金匮》中提到的历代医家经验用药。之所以没有采用《本草纲目》做教材,是因为里面有很多药没法用,比如寡妇床头的积了三年的灰尘、天洗过三次米的水、灵盖等等。《神农本草经》讲课的重点是了解经方的方义和剂量是怎么来的。

药物对于医生来说就象战士手中的枪炮。就像《孙子兵法》讲的战略战术和运用时机一样,处方就是排兵布阵的战术。历代以来传下的处方很多,不懂药物的人,学了半天只会用汤剂,处方稍微变一下就不会用,《神农本草经》里面讲了药物的药性,让医生懂得药物药性的使用,药性弄清楚才不会开错药,也不会墨守成规被处方绑住、局限住。倪师希望学员熟练掌握中药的药性,后面再讲《伤寒》《金匮》的条辨时,脑海里面桂枝汤就浑然天成地自动出来了。通过望、闻、问,病人一边陈述,另一边处方就已经开好了。经方开下去的时候,一剂下去马上就会知道结果。

二、统一药名的必要性

医者在实践中常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遇到药物名称不统一的问题。比如“淮山”过去称为山药,最好品质的产自河南省的淮山,旧的地名叫做怀庆府,就把它叫怀山药,到后来“懷”写着麻烦,就写成“淮”,与“怀”的字音较近……再后来变成山药。药物名称一直在改变。再比如“红花”有两种,一种是藏红花,一种是川红花。藏红花产自西藏高原,它的颜色是粉红色,味道不重,质很轻,轻往上走,入气分,入脑部,让脑部的血液循环得非常的好,在脑部出血性中风、或者脑部有淤血块时用藏红花。四川也产红花,川红花有股像臭袜子的味道一样,颜色比暗红,味道比较重,味厚的入血分,往下走。两种花的药性不一样,开处方时不注明,到药房就容易抓错药。再比如牛膝,有人嫌“膝”写着太麻烦,用“夕”来替代,结果处方开出来拿到药房。还有的药,药同名不同,诸如此类的。药房里有两种人,谨慎的人不晓得,宁肯不给药也不愿抓错药,病人吃不到药就很危险了。还有种人不管不顾,抓错药就抓错药,就造成很多的问题。所以历代的医家想做好中医,必须有自己的药房,自己开的药自己抓才不会出错。中医要兴盛,必须要统一名称。

三、中药成品的种类和管理

中药成品有汤、丸、散、膏、丹等等。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有些中成药尽量做到能够方便携带,中药的丸、散、膏、丹都是方便病人使用。丸剂取他的“药缓力专”,它是用蜂蜜炮制过或者用水飘过做成的;汤剂的“汤”如果加个草字头就变成涤荡的“荡”,汤者荡也,所以扫荡的力量很强,比如痰很多或者一个礼拜没大便了,汤剂下去马上就清出来了,痰饮拥塞很严重时用汤剂。寒束在表很重的时候,必须用汤剂把他发散掉;有时候用散剂,比如入肠胃的药、入喉咙的药,我们都希望把它做成药散,直接入喉,直达病灶所在。如果用汤剂,下去的速度就太快了,喉咙还来不及反应,药已经到了大肠。如果用丸剂治喉病,嘴巴里面还有蜂蜜,喉咙还没反应,药丸已经到胃里;皮肤的疱疹或伤口,药粉比较好用;有的东西提炼成膏,像市面的川贝枇杷膏、何首乌熬成的膏,外用、内服都可以

中国过去就有化学,用丹炉提炼过以后成丹药,外面用黄蜡封住与空气隔绝可以保持很久,方便携带食用。丹跟丸剂稍微不太一样。丸剂有些是直接曝露在外面的。都有它一定的用途。

过去是中医师管药房,药是自产自配,防止抓错药或者是杜绝假药。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