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静坐气功——因是子静坐法汇编》03
2025
04-01

《静坐气功——因是子静坐法汇编》03

《静坐气功》03——因是子静坐法汇编上接 《静坐气功——因是子静坐法汇编》02三、静坐与生理之关系

人体之构造,复杂精妙,实有不可思议者。今日科学虽发达,于此学尚只窥其途径,未能造其极也。就生理学言之,吾人身体机关(注释:机关:即器官。是人体内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即人体组织的八大系统(神经系统、血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镜、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各个系统都有许多器官。如血循环系统有心脏、血管、淋巴组织等。消化系统有肠、胃、肝、胆等。)之最大作用首在生存。即摄取体外之滋养质(注释:滋养质:即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矿物质、维生素、水、粗纤维等七类。),供给体内各机关,排泄体内之废料于体外而已,名为新陈代谢。人体之新陈代谢无一息停止,司其枢纽者,是高级神经(注释:高级神经: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人体是一个统一完整的机体。人体的各种机能和各种活动都受高级神经(亦称大脑皮质)的管理。大脑皮质约有100多亿个神经细胞,它主导机体内一切活动,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凡外界的刺激,通过神经系统引起反应而调节全身各器官的活动。神经系统活动,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基础。)命令循环器运行。循环器包括心脏、脉管、淋巴管而言,所以运行血液于全身,循环不已者也。心脏有四房,为发血器官;脉管有动脉、静脉,淋巴管遍布全身与静脉并行,一面吸收营养物,输送于动脉管,一面摄取老废物达于静脉管,血液循环(注释: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脏的作用下,循着心血管系统在全身周而复始地运行,在人体运行一周,需时10~25秒钟。可分为:

(1)大循环:亦称“体循环”。血液从心脏的左心室出发沿主动脉、动脉、小动脉到全身(肺除外)的毛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再循静脉、大动脉、腔静脉回到右心房而入右心室。

(2)小循环:亦称“肺循环。血液从右心室出发,沿着肺动脉到肺部的毛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循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而人左心室。),全靠密切联系呼吸,呼出碳酸气(注释:碳酸气:即“二氧化碳”。人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氧气,吸入二氧化碳。),吸入氧气,使静脉中之紫血变为红血输入动脉,此循环一周,约需时二十四秒,全体一周一昼夜三千六百周;吾人呼吸次数,一昼夜二万余次,所吸清气共三百八十余方尺;每个人体中之血液,平均以二升五合计,所澄之血(注释:澄血:使血液中的杂质沉淀下去,变为新鲜之血。)有一万五千余斤,如此伟大之工作,吾人初不自觉也。如果呼吸合法,血液运行无阻滞,则身体健康;一有阻滞,则各机关受其病,各机关或有损伤,亦能使血液阻滞而生病。

血液停滞百病遂生,其原因有种种:

一、呼吸不合法,不能尽吸氧吐碳之功用。

二、常人全身之血量,半贮于腹部,腹力不紧,恒多郁血,可使其他部分失调。

三、内脏器官属交感神经(注释:交感神经:是从胸部和膜部的脊髓发出的神经,在脊柱两侧形成串状的交感神经节,再由交感神经节发出神经纤维分布到内脏、腺体和血管壁上。有加强和加速心脏收缩、使瞳孔放大,使肠蠕动减弱等作用。)所管辖,不能直接达于大脑,在生理学上谓之不随意筋(注释:不随意筋:亦称“不随意肌”,“平滑肌”。是构成胃、肠、膀胱等内脏的肌肉,平滑没有横纹,它的运动不受意识的支配。),言其作用虽在人睡卧时全身静止亦不稍停,不能以人之心意左右之,故其停滞而生病,人每不及预防。

四、心脏跳动时,于动脉之发血接近而有力,至静脉管则自头部及四肢回血入心,心脏跳动之力,所及甚微,故亦易停滞。

是故人身之血液。正如社会之金融应利于流通,如果金融停滯,社会必起恐慌,人之血液停滞必生疾病。然吾人每不及预防,卫生家只能用清洁、运动、日光、空气等法辅助其运行而巳。惟静坐法,能使重心安定于下部,徐徐呼吸而精气调和,藉呼吸之功用,能使横膈膜(注释:横隔膜:人的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膜状肌肉,收缩时胸腔扩大,松驰时胸腔缩小。它的活动,能推动内脏的蠕动和血液的循环。)上下动作,腹力紧凑,可逐出郁血使返心脏,再由心脏逼出鲜血输送到全身。呼吸功深,增加内脏感觉。使不随意筋亦能尽其作用,而心脏之跳动,亦自然循序而有力,如是血液循环十分优良(详后经验章),新陈代谢圆满,即可不生疾病,偶有疾病亦能预先知之,使之很快复元。治病于未发之先,较诸已病而积极求治者,其效不可同日而语也(注释: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把两件事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形容不能相比:《汉书·息夫躬传》:“臣与禄(公孙禄)异议,未可同日语也。”)。

四、静坐与心理之关系

人身有肉体与精神两方面,其不可思议处多在精神方面,此宗教及哲学所以由起也。持极端唯物论者,则谓吾人心意之作用,不过有生以来经验之迹象印于脑中者,恒随内体以俱尽,殆(注释:殆:殆(dai待)。几乎。)不承认有精神界。持极端唯心论者,则反之,谓世界一切,皆由心造,无心则无物,是皆陷于一偏之见。究其身心两方面,皆不可偏废,而心意尤能影响于肉体,概而论之,其实例甚多。愧耻内蕴(注释:愧耻内蕴:内心有愧。),则颜为之赤;发愁终夜,则发为之白,此精神影响于形体之一也;愉快时则五官之所见所闻皆美;悲哀时则反之,此精神影响形体之二也;快感起时,则食欲旺盛,精神不快之时,则食欲减少,此精神之影响味觉也;愤怒嫉妒之不良感情,能使血液及各机体组织中发生毒素。此精神之影响血液也。至于催眠术之利用暗示使被催眠之人执火炬,而告之曰:“不热’。执者即不觉其苦,而肌肤不伤。其例不胜枚举,精神之能影响肉体,从可知矣。

世人不知此义,不重内心修养,物诱于外,在精神方面,既妄想颠倒,涣散而不统一、以至精神不能主宰肉体,于是肉体则徇(注释:徇:徇(xun训)。曲从、依从。)种种嗜好,戕贼身体,心与形日离,遂生百病,甚至夭折,比比皆是。静坐法集全身精神于一点,天君泰然(注释:天君泰然:天君,指人的大脑。中医经典《内经·素问》说:“心者(大脑)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明代名医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条》:“脑为元神之府”。天君泰然、形容心情安定,精神愉快。),百体从令,自然体气和平,祛病延年。何至于此?重心之作用也。

五、重心即身心一致之根本

重心于生理方面,能使血液运行优良;在心理方面,能使精神统一,是知身之重心,即心之重心,不能有所区别。是故重心安,则身之健康,心之和平,同时并得;重心不安,则身之健康,心之和平,同时胥失(注释:胥失:胥(xu虚)。一齐、完全失去。)。世人练肉体者,忽于精神之修养,修养精神者又轻于肉体之锻炼,皆不懂得身心一致之根本也。

六、静字之意义

地球绕日而行,动而不息,吾人栖息于地球之上,亦随地球之动而动,可说宇宙万物,惟一动字可以概之,安所谓静耶?故动静之真义,未可以常说解释之。吾之所谓动者,乃吾人自己有所动作。反乎地球行动方向之谓也。盖地球之行动,吾人毫不能感觉,静之至极,斯能达到毫不感觉之域,而与地球之动合一辙也。

七、静坐中安定重心之现象

重心之安定前既言之,然静坐时如何现象,不可一述。重心安定在脐下腹部,其初借调息(详方法章)之法,使全身血液运行之力,集中于下腹部渐感膨胀,富于韧性之弹力,是为重心安定之外形;至于内界,则体气和平,无思无虑,心境泰然,如皓月悬空,净洁无渣。是为重心安定之现象,惟静坐可以得之,其妙不可言喻。

八,形骸之我与精神之我

人身有肉体与精神两个方面,故有形骸(注释:形骸,指人的形体。)之我与精神之我。常人牵涉于耳、目、口、体之欲,只知形骸之我,而不重精神之我,所以重心扰乱,上浮于胸,全身器官,失于调节,轻则患病,重则至死,死时气必逆壅(注释:逆壅:方向相反,堵塞不通。),即重心上塞也。从事静坐养生者,肉体和精神均宜兼顾。然吾见世之体育家,锻炼筋肉极其强健,一旦得病,莫之能御;而禅师(注释:禅师:对和尚的草称,练禅修道的人。)或哲学家锻练心意,能借修养之功驱除病魔,虽躯体孱弱(注释:孱弱:孱(chan单),瘦弱。),而寿数很长。可知精神之我,其功能有远胜于形骸之我者。静坐法使重心安定,可以合形神为一致,而实则能以神役形,每日按时行之,勿使间断,亦可名为“精神体操”(注释:“精神体操”:意为随时对神经功能进行调整锻炼,使大脑保持绝对安静、清醒和健全的状态。)。


喜欢就关注哦!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