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文接上一篇,今天再来扒一扒火神派的偏执在哪里。
1
临床治病,首辩虚实。
虚证是指身体需要的有用的东西少了,比如气少了,血少了,阴精少了,阳气少了。气、血、阴、阳,是人体需要的有用的东西,少了就要补,所以虚证就要补。气少了,就补气,血少了补血,阴精少了补阴精,阳气少了,就温阳扶阳。
火神派的扶阳,其实只是其中一法。当然,火神派也不至于笨到只会温阳,其他的气血阴视而不见。但是他们写出来的书,讲出来的理,会严重误导学生,以为温阳就是最重要的大法。
其实并非如此,如果只是气虚,是不需要温阳的,气虚到更加严重的时候,才会出现阳虚,也就是说阳虚是比气虚更严重的状态。但是如果只是气虚,你去温阳,就容易伤阴耗液。如果是阴、血的亏损,也不能随便温阳,因为温阳的药材大多数都会伤阴,会加重阴虚血虚。
实证,是指正气不虚的情况下,身体上无用的东西太多了,这个时候身体机能没有沉衰,只是无用的东西太多,所以只要清理掉就可以。比如水湿痰饮,结石肿瘤,瘀血,气郁,寒,热,等等因素在人体内会阻碍血液循环,所以治实证,就要开路,清垃圾,打扫战场,让血液循环畅通。实证,是不需要温阳扶阳的。
当然了,还有一种是本虚标实,就是正气虚的同时邪气盛,通俗的讲,就是患者机能沉衰,同时垃圾多。这个时候就要看哪一方面表现比较明显,如果虚证明显而实证不明显,那就以扶正为主,兼去邪气(请注意,我说的是扶正,不是扶阳,如果是阴血的虚,也不用扶阳,而应该滋阴养血,滋阴养血也是扶正,但不是扶阳。)。反之亦然。
被誉为“火神鼻祖”的郑钦安先生的专著《医理真传》,里面讲了如何辨阳虚阴虚,只是讲了中医门内的一半:虚证。而对于实证,则不讲。如果读者没搞明白,以为这本书就是医学的全部,临床上就会处处碰壁。最起码的是,当代人最常见的肝郁气滞,脾胃气虚,他没有讲。而这类病人,在临床上处处可见。
2
卢氏扶阳医学还有一个大的误导,就是把“方”当成“法”来讲,就是分不清什么是“方”,什么是“法”,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搞错。
他们把中医理论里的“类方”,说成是“法”,比如“桂枝汤”,“四逆汤”,说成是“桂枝法”“附子法”等等。
我们说中医讲“理—法——方——药”,理,是讲医理病理;法,是指解决病机的方法;方,是指药方处方;药,是指具体的药材。这是非常明晰清楚的概念。但是,卢火神师心自用,自己搞一套,把桂枝汤类方,说成是桂枝法,把附子汤类方说成是附子法。
他们这样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一,抛弃了前人研究伤寒的成果。类方研究,是从大约清前期徐灵胎那个时代就开始的,徐灵胎把类方归纳起来,方便学者研究,但是他并没有混淆“方与法”的概念。如果把“方”说成“法”,就等于前人的医学研究的遗产不要了,再从头研究。这是浪费医学资源。
二,法是什么呢,我们中医常说的基本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当然还有更多。这些才叫法。一个医生的临床辩证的逻辑是:辩证出了病机,就知道用什么法,然后再去选择方,选择药,或者其他手段。这样学中医,就会很灵活,不会被方子限制思维,就不会总是套方子。
比如临床上认为这个病人需要用温法,你知道了这个法,就不会局限于套用什么方,只要符合这个“法”的方子和手段,都是有效的。温中,可以用干姜,也可以艾灸啊,还可以用其他可以温中的手段,比如针法有“烧山火”。
但是如果学生学中医的时候,就知道一个干姜法,知道桂枝法,那就学死了,药店里没有干姜没有桂枝卖的时候,你就不会治了吗?难道不可以用其他药代替吗?
这也是为什么学火神派的中医很难成长的原因。火神派老中医彭重善老先生在卢永定身边的手把手调教了16年,才有能力看病,就说明他们的理念思维很混乱——看似很有理论一套一套的,实际上是让人走弯路。如果是学对了方法,看对了书,学中医哪里需要学16年?自学6年成为高手完全可以。
不信的话,你去统计一下,火神派的医生临床治愈率是不是比其他中医更高,就知道了。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954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