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以为脾虚就是单纯的脾脏虚弱,低级的中医可能也只是简单归结为脾虚,稍高明些的中医,会认为是痰湿在背后捣鬼。但实际上,痰湿不过是表面现象,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虽说是关键因素,却绝非问题的全部。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不少人服用了化痰祛湿的药物后,脾虚症状有所减轻,可一旦停药,脾虚便又卷土重来。
痰湿,本质上是人体代谢产生的垃圾,只要生命还在延续,代谢就不会停止,痰湿也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放眼当下,物质生活极度丰富,人们饮食丰盛,却又缺乏运动,痰湿重的人随处可见。可要是说人人都脾虚,那显然不符合事实。 脾虚与痰湿之间存在关联,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痰湿属于阴邪,按照中医“取类比象”的理论,就如同现实世界里水往低处流一样,正常情况下,痰湿是向下走的。所以,即便体内有痰湿,正常表现也该是双腿沉重、脚部浮肿等。 然而,脾虚之人的痰湿,却反常地影响到了血液运行功能,这着实令人费解。在中医理论中,这是“风”在从中作梗,风裹挟着痰湿,扰乱了血脉。中医常讲“巅顶之上,唯风可到”,虽然脾虚并非发生在人体的巅顶部位,但其中的原理是相似的。原本应该正常运行的血液,因为风带着痰湿干扰了血脉,最终导致了脾虚。 那么,风为何会动呢?在中医五行理论里,风由肝所主,肝属木,其特性与风气相通。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肝气难以舒展,就容易出现肝郁。肝郁持续时间久了,就会化火,火到极致便会生风。这股内生的风,带着痰湿,一同影响了血液的运行功能。 这类脾虚患者往往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情绪上容易急躁易怒,或是情志抑郁。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单纯服用化痰祛湿的药物,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一旦停药就会反复,根源就在于没有解决痰湿影响血脉的这个关键通路问题。 由此可见,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至关重要。如果想不到病症与风的关联,自然也就不会针对风邪进行治疗。不少人热衷于四处寻找各种方子,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都存在细微差异,不可能有一个通用的方子能解决所有人的问题。正如张景岳在其著作开篇就强调的“明理第一”,病症千变万化,而医者需以一颗洞察本质的心去应对,万千病症,不过是医者探索医学真理道路上的种种表象罢了。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927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