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腓浅神经皮支卡压综合征
2025
02-19

腓浅神经皮支卡压综合征

请关注 疼痛康复研究 2019-04-08 20:32

腓浅神经皮支卡压综合征

一、应用解剖

腓浅神经自腓总神经发出后穿行于腓骨长、短肌之间,后下行于腓骨长肌和趾长伸肌之间。有16.7%在小腿中、下1/3处穿小腿深筋膜浅出,72.2%在小腿上3/4和下1/4交界处穿深筋膜浅出,11.1%在小腿上4/5和下1/5交界处穿由深筋膜增厚而成的伸肌上支持带浅出。浅出处的皮神经直径为(2.5±0.2)mm,分为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中间皮神经。足背内侧皮神经行于踝关节前方,分为两支,一支至踇趾内侧半,另一支分布于2、3趾相邻缘。足背中间皮神经行于足背外侧,发出趾背支分布于3、4、5趾背。腓浅神经皮支司除小趾外侧半和第1、2趾相对缘以外的踝前和足、趾背大部分区域的皮肤感觉。

造成腓浅神经皮支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包括腓骨下端锐利的骨前嵴、小腿致密的深筋膜或伸肌上支持带以及腓浅神经皮支的走行和分布。首先,在腓骨标本上观察到50%的腓骨下端存在较锐利的骨前嵴,并且63.3%的骨前嵴位于腓骨的下1/5。腓骨下端骨前嵴较高的出现率,是造成腓浅神经皮支卡压的骨性结构基础。其次,在腓浅神经皮支的解剖观测中发现,33.3%标本中该皮支跨越骨前嵴,16.7%遭受小腿深筋膜或伸肌上支持带不同程度的卡压。

这就提示:腓骨下端骨前嵴的存在及其小腿深筋膜和伸肌上支持带对腓浅神经皮支的卡压,可能是导致患者踝前和足背区疼痛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骨前嵴主要出现于腓骨下1/5,并且由小腿深筋膜增厚而成的伸肌上支持带也在此部位向外止于腓骨,故认为腓浅神经皮支穿出部位越低,遭受卡压的可能性越大,卡压的程度也越重。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本病临床上较少见。患者主诉以小腿中、下段疼痛为主,疼痛可向踝前及足背放射,休息和晨起减轻。由于疼痛发作与站立及行走时间长短有关,停止站立及行走、抬高患肢,疼痛可减轻或缓解,故又称为“站立性”疼痛。患者可有怕走远路等主诉。初起时站立或行走数十分钟后疼痛才发作,随着病史的延长,无痛站立、行走的时间缩短,疼痛加剧。体检可发现小腿外侧、踝前及足背皮肤感觉过敏或减退,小腿中、下段外侧有固定压痛点或Tinel征阳性,其压痛点及疼痛放散区。

足跖屈、内翻可加重疼痛,X线摄片检查无异常,肌电图检查可有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Garfon等(1977年)用放置测压管的方法直接测量肌间隔的压力来确定诊断,这对于由骨筋膜室高压所引起的腓浅神经皮质卡压综合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Hoffert等(1984年)将外踝上痛点用利多卡因封闭,然后让患者用力活动,观察疼痛有无缓解,以此来明确疼痛是否由该神经卡压所引起。

本病的临床症状以小腿、踝前区及足背部的疼痛为主要特征,尤其是疼痛与久站或走远路有关。查体可发现小腿外侧下端有固定压痛点或Tinel征阳性,腓浅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足跖屈、内翻时疼痛加重。另外,X线检查和肌电图检查将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本病应注意与脉管炎、静脉炎、血管瘤等疾病相鉴别。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