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过敏性紫癜中医又称为肌衄、葡萄疫、紫斑等。中医针对该病,多治以疏风清热、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瘀消斑、活血化瘀等。笔者将该病分为4种证型辨证。
分型论治
1.风热伤络型
主症:发热,微恶风寒,食欲不振,紫癜以下肢和臂部多见,颜色鲜红,形状大小不一,伴瘙痒,可伴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舌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玄参、生地黄、赤芍、荆芥、桔梗、牛蒡子等。如皮肤瘙痒可加地肤子、浮萍;恶心、呕吐者可加竹茹、枇杷叶等。
2.热毒入血、血热妄行型
主症:四肢瘀斑成片,色紫暗,关节肿痛,伴心烦口渴,尿血,便血,或见腹痛,舌红绛,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风。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药用生石膏、水牛角、知母、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栀子、连翘、黄芩、黄连等。出血症状明显者可加藕节炭、地榆炭、茜草炭、小蓟炭等;瘀血明显者可加丹参、当归、川芎等。
3.阴虚火旺、虚火灼络型
主症:皮肤紫斑,伴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心烦不宁,口燥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补阴煎加减。常用龟板、生地黄、知母、牡丹皮、玄参、茜草根、侧柏炭、阿胶、女贞子等。阴虚发热明显者加鳖甲、地骨皮、银柴胡;齿衄、鼻衄者加黄芩、栀子、白茅根等;心烦口渴加玉竹、麦冬、天花粉等。
4.脾胃虚弱型
主症:恢复期,皮肤紫斑消失或有斑印,伴有头昏、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夜卧不安等,舌淡红少津,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固表。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药用人参(或太子参、党参替代)、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桔梗、黄芪、仙鹤草等。
典型医案
陈某,男,5岁,因“双下肢皮肤紫斑7天”于2024年7月21日就诊,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经给予西替利嗪片、维生素C片等治疗,患者皮肤紫斑颜色变淡。2024年7月29日,患者双下肢又见新发散在紫斑,再到儿科就诊,检查尿液常规示:BLD2+,PH5.00,红细胞6,患儿父母遂到中医门诊寻求中医治疗。刻下见:患儿双下肢散在紫斑,色鲜红,伴有瘙痒,身热、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中医诊断为血证-紫癜,证属阴虚火旺、虚火灼络型。予以补阴煎加减治疗。
处方:生地黄12g,牡丹皮10g,赤芍12g,紫草10g,桔梗6g,百部12g,荆芥12g,炒牛蒡子10g,麦冬12g,侧柏炭15g,女贞子12g,仙鹤草12g,甘草3g。3剂,配方颗粒,开水冲服。1次1袋,一日2次。
患者分别于2024年8月8日、8月16日复诊,双下肢皮肤未发现紫癜,两次尿液常规检查均无异常。
注意事项
1.儿童过敏性紫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是减少发病的关键。
2.接诊应注意询问使用药物史,如抗生素、磺胺药、异烟肼、水杨酸类、苯巴比妥钠、奎宁等。
3.生活中应尽量避免进食一些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如鱼、虾、蟹、蛤、蛋、牛奶等异性蛋白质。其他方面,应尽量避免如花粉、灰尘等颗粒物吸入。
4.平时应清淡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何青松 王红芬 云南省富源县人民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762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