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蒲辅周先生PK[DeepSeek]医案
2025
02-09

蒲辅周先生PK[DeepSeek]医案

周 XX ,男,33岁,已婚,干部,于1962年6月5日初诊。

多年来常生口腔溃疡,时发时愈,现口粘膜、舌及牙龈等处都仍有溃疡,历时较久未愈,三个多月来,每晨一次溏便,量多而臭,无粘液及里急后重感,食欲不佳,不知味,口渴喜热饮,睡眠及小便正常,形体清瘦,口唇红,脉两寸弱,关弦大,尺沉细,舌质红,微有黄腻苔。


DeepSeek开方思维过程:

我得先仔细看看这个病例的情况。患者是33岁男性,主诉是多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现在口腔黏膜、舌、牙龈都有溃疡,持续三个月未愈。还有每天早晨溏便,量多臭,没有黏液和里急后重。食欲差,口不知味,口渴但喜欢热饮,睡眠和小便正常,人比较瘦,嘴唇红,脉象是两寸弱,关脉弦大,尺沉细,舌质红,有微黄腻苔。

首先,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中医称为口疮,通常与脾胃有关。患者有长期的口腔问题,可能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

再看他的大便情况,晨起溏便,量多而臭,这可能提示脾虚湿盛,湿热下注。不过没有黏液和里急后重,应该不是痢疾,而是脾胃运化失常导致的泄泻。

食欲不佳,不知味,说明脾胃虚弱,运化失职。

口渴喜热饮,可能体内有湿或热,但因为喜欢热饮,可能中焦有寒或阳气不足,导致不能化津,所以虽然口渴却喜热饮。

脉象两寸弱,寸脉主心肺,可能上焦气虚;关脉弦大,关脉主肝胆脾胃,弦大可能提示肝气犯胃或脾胃有热;尺脉沉细,可能肾阳不足。

舌质红,微黄腻苔,说明有内热和湿热。

综合来看,患者的情况应该是脾胃虚弱,湿热内蕴,可能还有阴虚火旺的情况。因为口腔溃疡长期不愈,属于虚实夹杂。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郁化热,上蒸口腔,导致溃疡。同时可能有阴虚,舌红、脉细也提示阴虛。但又有湿热,所以苔黄膩。

治疗需要健脾益气,清热利湿,同时滋阴降火。可能需要用【补中益气汤】之类的方子来健脾升阳,加上清热燥湿的药如黄连、黄芩,再加养阴的药如生地、麦冬等。

不过要考虑患者溏便,虽然量多臭,但脾虚可能还是主要的,所以清热药不宜过寒,以免伤脾阳。

同时,患者口渴喜热饮,可能中焦有寒,或者脾虚不能升津,所以可能需要温补中焦,同时清上焦之热。可能用【甘草泻心汤】加减,因为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寒热错杂,心下痞,腹泻的情况。原方有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大枣、人参。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调整,比如加茯苓、白术健脾祛湿,加麦冬养阴,或者加砂仁、陈皮理气化湿。

另外,患者脉象寸弱,可能需要升提中气,所以补中益气汤的思路也可能适用,但需结合清热。可能需要综合两个方剂。

比如用补中益气汤的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加上黄连、黄芩清热,加茯苓、泽泻利湿,再加生地、麦冬滋阴。

不过需要注意患者的舌苔黄腻,湿热较明显,所以祛湿药要足够,同时避免滋阴药过多导致湿滞。

另外,患者尺脉沉细,可能肾阳不足,但舌质红,可能阴虚火旺,所以是否要加补肾药需要谨慎,可能暂时以调理脾胃为主,因为久泻可能也伤及肾阳,但当前主证在脾胃湿热。

可能的中药方可以考虑: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

黄连、黄芩清热燥湿;

干姜温中,防止苦寒伤胃;

半夏和胃降逆;

加薏苡仁、泽泻利湿;

生地、麦冬滋阴;

砂仁、陈皮理气化湿。

这样既补脾又清热,同时兼顾滋阴和化湿。

另外,考虑患者口腔溃疡,可以加用一些局部作用的药,比如儿茶、薄荷,但内服的话可能需要调整。或者用玄参,既能清热凉血,又能滋阴,对口腔溃疡有效。

综合起来,可能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加上补气健脾和滋阴的药物。比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连、黄芩、干姜、半夏、生地、麦冬、砂仁、陈皮、薏苡仁、泽泻。或者用【补中益气汤】合【导赤散】加减,但需要结合具体情况。

需要再仔细分析患者的寒热虚实比例。患者有热象如舌红、苔黄腻、口唇红,但同时有脾虚便溏、脉寸弱、尺沉细。所以是虚实夹杂,上热下寒,或者中焦湿热,脾虚不运。治疗需要寒热并用,补泻兼施。

【半夏泻心汤】类的方剂比较合适,因为辛开苦降,调和寒热,补益脾胃。比如: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甘草、大枣、白术、茯苓。

如果阴虚明显,加生地、麦冬。

如果湿重,加薏苡仁、泽泻。这样组成一个方子。

可能还需要升阳,如升麻、柴胡,但如果有湿热,升提可能会助热,需要谨慎。可能暂时不加,先调理中焦。

所以最终的方子可能是:

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6g,黄连6g,黄芩9g,干姜6g,半夏9g,生地12g,麦冬9g,砂仁6g,陈皮6g,薏苡仁15g。

这样组成一个方剂,既补脾益气,清热燥湿,又滋阴理气。剂量需要根据情况调整,但原方可能用类似的结构。

需要再检查是否符合中医理法,比如是否有药物冲突,是否兼顾各方面。比如干姜和黄连、黄芩的搭配,属于辛开苦降,调和脾胃。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是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加生地、麦冬滋阴,砂仁、陈皮理气化湿,薏苡仁利湿健脾。这样可能比较全面。同时,患者有口腔溃疡,生地、麦冬有助于滋阴降火,黄连、黄芩清热,符合症状。

可能还需要考虑患者久病,是否有血瘀,但症状中没有明显瘀血指征,暂时不加活血药。所以这个方子应该可以试试。

根据患者症状及舌脉,证属脾胃虚弱、湿热内蕴、虚火上炎。治宜健脾益气、清热利湿、滋阴降火。

拟方如下:

方剂:【半夏泻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组方:

党参15g(补中益气,健运脾土)

白术12g(健脾燥湿,固护中焦)

茯苓15g(淡渗利湿,健脾宁心)

炙甘草6g(调和诸药,缓急和中)

黄连6g(清中焦湿热,疗口疮)

黄芩9g(清热燥湿,泻上焦火)

千姜5g(温中散寒,防苦寒伤脾)

姜半夏9g(和胃降逆,辛开散结)

生地黄12g(滋阴凉血,清虚热)

麦冬9g(养阴生津,清心除烦)

砂仁6g(化湿醒脾,行气宽中)

陈皮6g(理气健脾,助运化湿)

薏苡仁20g(健脾渗湿,清热排毒)

方解:

1.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针对脾虚久泻、食欲不振,以补气健脾为核心。

2.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干姜):辛开苦降,调和寒热,清湿热而护脾阳。

3.生地黄、麦冬:滋阴润燥,清虚热以治口疮,兼顾舌红阴虚之象。

4.砂仁、陈皮、薏苡仁:理气化湿、健脾止泻,针对黄腻苔及溏便。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连服7剂。

忌辛辣生冷、肥甘厚味,宜清淡饮食。

加减思路:

若溃疡疼痛明显,可加玄参12g、金银花9g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若便溏不止,可加炒扁豆15g、山药15g加强健脾止泻。

此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契合患者本虚标实、上热下寒之病机。


蒲辅周:

脉两寸弱,关弦大,尺沉细,舌质红,微有黄腻苔,诊断属中虚脾热,治宜益气清脾。

方宗【封髓丹】加减:

炙甘草二钱、黄柏一钱五分(盐水炒)、砂仁一钱(打)、炒白术一钱五分、党参一钱五分、大枣四枚,服四剂。

11日二诊:服药后口腔溃疡及大便溏臭均减,食欲好转而知饥,脉寸弱,关稍缓,尺沉细,舌如前,原方加生扁豆三钱,荷叶二钱,服五剂。

18日三诊:口内溃疡已消失,消化好转,但大便尚未成形,关节酸,口微干喜饮,脉寸小、尺大、关弦虚,舌质正常无苔,据脉舌属脾肾阳不足之征,宜脾肾分治,用【补中益气丸】每日早服二钱,【金匮肾气丸】每日晚服二钱,以后大便逐渐成形,口腔未再发过溃疡。

按:口腔溃疡为病,一由胃火,一由脾热。本例患者脉虚便溏,消化弱,喜热饮则不属胃火,故以脾热治之。采用【封髓丹】加味治疗。考黄柏主泻相火而清湿热,又是治疗口疮的要药,砂仁养胃醒脾,除咽喉及口齿浮热,甘草补脾胃、清解热毒。

【封髓丹】虽主治相火旺、肾精不固,但蒲老在临床几十年的实践中证明,【封髓丹】乃补土服火之方,土虚则浮热上炎,常用于多年反复发生的口疮,脉虚者屡效。

其次患者兼有腹泻、消化不良,故加白术、党参、大枣、扁豆等药,健脾益中养胃,药后口疮愈。

由此可见,【封髓丹】不仅泻相火而固精,且能治虚热上炎。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详察病机,辨明虚实,掌握一方可治数病,或一病需用数方,就能收到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之效。

——出自《蒲辅周医案》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