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王士贞:喉科六味汤-咽喉病】精
2025
02-02

【王士贞:喉科六味汤-咽喉病】精

方|喉科六味汤治疗咽喉病临床运用

诸参辛芍叛藜芦 2025年01月30日 17:06 辽宁

六味汤治疗咽喉病临床运用

广州中医学院耳鼻喉科 王士贞

六味汤为清代喉科方,载于喉科专著《喉科秘旨》,由桔梗、甘草、薄荷、荆芥、防风、僵蚕六味药组成。《喉科秘旨》中以六味汤加减,运用于治疗乳蛾、喉痹、声哑、喉风、喉痛等各种咽喉疾病,每每收效,很有启示。

《喉科指掌·精选应用诸方》清·张宗良

漱咽喉七十二症总方──六味汤(治一切咽喉不论红白,初起之时,漱一服可愈。)荆芥穗三钱,薄荷三钱二刀香者妙,炒僵蚕二钱,桔梗二钱,生粉草二钱,防风二钱。

上药俱为末,煎数滚去渣,温好,连连漱下,不可大口一气吃完。如煎不得法,服不得法,则难见效。须根据如此为度。倘要紧之时,煎及白滚水,泡之亦可。(此乃总方,看症之形名,然加减他味后临症可细查。)

分析六味汤,方中桔梗、甘草为治疗咽喉病之要药,两药相伍,有清火利咽,祛痰消肿之功。

药理实验证明,桔梗有较好的祛痰作用;甘草有抗炎、抗过敏、镇痛、镇痉、镇咳、抑菌、解毒等作用;荆芥解表利咽消肿,防风散风止痛。药理实验证明,荆、防两药均有解热镇痛及抑菌的作用;

薄荷性凉,清上辟秽,疏解风热,利咽散肿。药理实验证明薄荷有抗病毒的作用,薄荷脑的抗刺激作用,导致气管产生新的分泌,而使稠厚的粘液易于排出,其祛痰作用较强;僵蚕祛风止痛,解毒散结。六药配合,可谓药少而精,药效专一;全方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祛痰散结之功。

笔者临床常以六味汤加减,治疗咽喉疾病,取得较好疗效。临床症见:

咽喉红肿疼痛,发热口干,舌红,脉数者,六味汤加黄芩、射干、牛蒡子、玄参、板蓝根;

咽喉红肿疼痛,溃烂生疱,发热口渴,大便秘结者,六味汤去荆、防,加黄芩、山栀子、桃仁、大黄、石膏;

咽喉红肿疼痛,声音嘶哑,口干者,六味汤加蝉蜕、黄芩、赤芍、木蝴蝶;

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稠者,六味汤加桑白皮、栝蒌仁,杏仁、浙贝母、冬瓜仁;

咽喉疼痛,时有关节微痛者,可重用防风,并加络石膝、老桑枝、生苡仁、威灵仙;

咽喉微痛,声带水肿充血或肥厚者,六味汤加射干、桃仁、猫爪草、桑白皮;

咽喉微红微肿,灼热口干者,六味汤去荆、防,加玄参、花粉、七叶一枝花、桑白皮、岗梅根;

喉中梗梗不利,口微干,灼热感者,六味汤去荆、防,加玄参、麦冬、浮小麦、素馨花、苏梗;

喉中梗梗不利,颈部牵引不适,六味汤加柴胡、白芍、羌活、老桑枝。

兹举典型病例如下:

例一:

刘xx,男,25岁,工人,1989年10月2日诊。

患者咽喉疼痛伴发热三天。诉说三天前因过食辛热之品,加上不慎受凉后,即出现咽痛。三天来咽痛逐渐加剧,吞咽时尤甚,发热(38°~39℃)微恶寒,微咳痰粘,口干欲饮,大便结,小便黄,舌红、苔微黄,脉弦数。检查见咽粘膜充血,双侧扁桃体1°,充血,隐窝见白色脓点。

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证属肺胃热盛型。

处方:桔梗、射干、牛蒡子各12克,荆芥、僵蚕、防风各10克,薄荷(后下)、甘草各6克,黄芩、冬瓜仁、板蓝根各15克。煎服,日两剂,并嘱其用漱口方含漱,润喉丸含服。

次日再诊,谓药后微汗出,热退,头、咽痛减,仍觉口干,舌质红,脉弦略数,检查见双扁体I°,充血减,隐窝仍见少许脓点,再服上药三剂而愈。

例二:

周xx,男,40岁,司机,1990年3月17日诊。

诉说咽喉疼痛,吞咽困难,发热四天。患者于四天前因开车长途拔涉,饮食不节,随即咽喉疼痛,发热39℃,咽痛渐剧,以右侧为甚,伴右侧头痛、颈痛,吞咽困难,张口受限,说话如含物,痛苦难忍。三天未解大便,口干欲饮,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数。检查见右侧扁周红肿,触之有波动感,悬壅垂水肿被推向左侧,右颌下淋巴结肿大,明显压痛。

诊断:右扁桃体周围脓肿。证属胃火炽盛。

即行扁周脓肿穿刺抽脓,抽出脓血样分泌物5毫升。处方:桔梗、黄芩、桃仁、赤芍、金银花、野菊花各15克,甘草、大黄(后下)、薄荷各6克,石膏30克。煎服,日2剂,并嘱其用漱口方含漱,润喉丸含服,双柏散油膏一贴敷右侧颈部。

次日再诊,咽痛大减,热退至37.5℃,大便已解,检查见右侧扁周红肿已消大半,继续再服上药二剂(日一剂),上症基本消失,嘱以六味汤加桑白皮、地骨皮、玄参各12克,岗梅根20克,三剂,以清余热。

例三:

陈xx,女,46岁,教师,1989年6月10日初诊。

患者声音嘶哑反复发作约三年,近三个月来声嘶,说话费力,咽喉微痛灼热感,口微干,间有粘痰,舌稍红、苔薄白略干,脉细。检查见咽粘膜轻度充血,双侧声带轻度充血,中段肥厚,闭合欠佳。诊断:慢性咽喉炎。证属肺阴虚,痰瘀阻滞。

处方:桔梗、赤芍、木蝴蝶、山楂炭各12克,甘草、薄荷各6克,僵蚕10克,玄参、北沙参各15克,猫爪草30克。水煎服,日一剂,服7剂后,患者声嘶大减,咽痛灼热感减。检查见咽粘膜已无明显充血,双侧声带充血减,中段仍肥厚,闭合欠佳。

再服七剂,声嘶基本消失,说话爽利。检查见双侧声带未见明显充血,中段边缘仍稍肥厚。拟上方去赤芍、射干、薄荷,加白芍15克,太子参20克,桑白皮12克,每周服2~3剂,坚持服药一个月,声嘶痊愈,双侧声带恢复正常。

服药期间并配合含服润喉丸或清金开音丸,并嘱患者减少说话,痊愈后仍需注意避免用声过度,以防复发。

例四:

廖xx,女,50岁,1990年5月20日诊。

诉说咽喉梗梗不利约一年,咽症时重时轻,觉咽中有痰,频作“吭、喀”之声而后快,间感颈部牵引不适,遇事稍有不悦,并症状加重。疑生癌症,悲伤欲哭,痛苦之状,难以自持。数月来纳食不香,咽干津少,大便时溏,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检查见咽粘膜稍暗红,咽后壁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充血,鼻咽光滑,双侧颈部未触及肿块。

诊断:慢性咽炎。证属脾虚肝郁。

处方:桔梗、白芍、素馨花、柴胡各12克,甘草、薄荷各6克,僵蚕10克,麦冬15克,浮小麦、淮山各30克,水煎服,日一剂,连服20余剂后,症状大减。

再以六味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服20余剂,诸症相继告愈。服药期间,针对患者恐癌心理,耐心解释,解除疑虑,配合治疗。

//END



▶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新中医》1991年第12期。编辑校对/觉之。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