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杨大夫《金匮要略》9
2024
09-30

杨大夫《金匮要略》9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八十七讲(桂枝救逆汤、半夏麻黄丸、柏叶汤)

 朋友们晚上好,现在开始学习《金匮要略》。昨天学习第9条,非常重要,寸口脉弦而大,会导致人体气血衰败,这个弦大脉,就是少阳阳明证的脉,很多病都是由此而生。《金匮要略》第16篇第9条: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亡血。为什么会亡血呢?就是严重的贫血,黄疸病人,如上一条文所讲,脉弦大,内热大伤人体津血,严重的时候也会有出血的。不可发其表。如果病人感冒了,这种病人是不可以使用发汗法的,发汗会伤津液,伤了津液后病人就会寒栗而振,冷得受不了,津液是人体阳气产生的物质基础。《金匮要略》第15篇第10条:病人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人胸满,胸部感觉很胀,怎么回事呢?这个就要来参考一下其它证状来诊断了。唇萎舌青,就是嘴唇很干燥,舌色青紫,口燥,口中很干,想喝水,说明胃中有热了。但欲漱水不欲咽,说明胃中很难受,有胃脘肿胀的可能,不能承受了。无寒热。医生要对病情全面了解,结果不发烧也不怕冷,怎么会这样呢?脉微大来迟,脉搏跳动无力,说明津血不足,脉管又大,就是芤脉了,又跳动迟慢,更说明津血大亏了,血不足了。腹不满,其人言我满。本来病人肚子不胀,但他感觉很胀的。为有瘀血。综合以上的脉证合参,可以诊断为病人有瘀血了。这一条说的是瘀血证的临床表现,并指出只有津血大亏的人才会有瘀血证,还是少阳阳明证失治造成的结果。《金匮要略》第16篇第11条: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病者如热状。这个还是由上一条来说的,唇干舌燥,又无寒热,但是病人会感到身体发热,这个情况在临床上可以经常看到的,血不足了,循环不畅,生理热能散发不出去,才会感到体热,象个火人似的。烦满。就是前面提到的胸滿又加重了,热扰心神才烦。口干燥而渴,这个证状与现在的糖尿病人相符合,实际就是血不足了,血液循环不好,有瘀血了才这样子。其脉反无热。从脉象来看,脉势无力,很弱,糖尿病人就是这样。此为阴伏。阴就是血,阴伏,就是看不到血了,贫血了,糖尿病人实际就是一个贫血证。是瘀血也,当下之。如同现代糖尿病人的证状,实际就是一个贫血瘀血证,可以使用下瘀血的方法来治疗。《金匮要略》第16篇第12条:火邪者,桂枝去芍茌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桂枝救逆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洗去腥)。火邪者。就是说严重贫血又有瘀血的病人,本来就失津口干,如果身体不舒服,走错地方了,跑火疗馆来热疗了,结果又出了汗,更伤津液了,病人就会心惊发狂,全身发抖,痉挛,尿失禁。这个时候可以用桂枝救逆汤来治疗。用药呢,桂枝汤来加减,把芍药拿掉,防止血液往静脉过多流送,确保心脏供血。龙骨牡蛎可镇惊安神,并收汗,防止津液外脱。蜀漆就是常山的幼苗,能够逐痰开心窍而醒神。因为受了火邪,体内有热就会生痰,所以要消痰。这一条说的是,贫血的人,有瘀血的人,不可以行火疗法的,医者当小心谨慎地治疗此类病人。《金匮要略》第16篇第13条: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半夏麻黄丸方:半夏,麻黄等分。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心下悸者,就是有贫血瘀血的病人,腹部有跳动感,这个胃肠功能很差,不能吸收水分,水跑到肠子外面了,腹水了,可以用半夏麻黄丸来治疗。麻黄能宣肺开皮肤毛孔,能开腠理,打通体内经隧,把水从小便导出,半夏能化痰散结,有疏通作用,有清理经隧通道的作用。这个贫血瘀血证,属消渴病,属厥阴病范围。这一条讲的是厥阴病腹水时的用药方法。《金匮要略》第16篇第14条: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柏叶汤方: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这个吐血不止呢,根据前面条文所讲,这个是胃中热和瘀造成的,凡吐血衄血是热引起的,下血是虚寒引起的,病机不同,治法也不同。对于小便出血是寒是热呢?小便出血属膀胱,膀胱属六腑,属阳,为上,膀胱出血仍属热。柏叶,味苦,性涩寒,有下沉之牲,苦能泻热,涩能收敛止血,并且本品最具养阴之性,能养阴除热。为什么要用到干姜和艾叶呢?这两味药也是止血的要药,一般是要炒炭用为好,止血之力才会更强,柏叶最好也是炒炭用,止血功能会大增。并且干姜,艾叶有温经之功,能温经化瘀止血。这三味药的使用方法,煮药时要加入马通汁一升,就是马粪绞出来的汁,它能够让妄行之血下行。如果没有马粪,可以用童便来代替。这一条说的是吐血的治疗方法,同时对衄血也可以使用,因为病机是一样的。今天就学习到这里,再见。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八十八讲(黄土汤、赤小豆当归散、泻心汤;呕吐哕下利)

 朋友们晚上好,现在继续学习《金匮要略》《金匮要略》第16篇第15杂: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黄土汤方: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上一节,我们讲到吐血不止,用柏叶汤,凡是吐血,衄血,都是因为胃肺有热造成的,治疗上要清热凉血,引血下行才可以。现在呢,要讲下血的治疗方法了,下血的原因是气血极度虚弱造成的。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病人大便时下血。要详细问明情况才能对证治疗。如果是拉完大便才下血,说明出血部位是在直肠以上,不是在肛门附近,这个与胃肠太虚弱有直接关系,在止血的同时还要加强胃肠功能才可以,这就是黄土汤的方义。甘草调和五脏而安胃肠,干地黄大滋阴血以养阴,白术燥湿而健脾胃,阿胶补血滋液而止血,黄芩清虛热泻火而止血,灶中土辛温涩肠而止血。本方清热固本强中气而止血。这个是治疗先便后血的方法。本条讲述小肠大肠内出血的治法,而不是直肠出血的治法,病机有所不同。《金匮要略》第16篇第16条: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下血,先血后便,说明出血点在直肠或肛门,一般是有痔疮下血比较常见,肝司二阴,二阴部下血与肝经郁热有关,中国老百姓常说,十人九痔,是个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十人九肝病了,把肝病治好,这个痔疮,便秘也就彻底好了。赤小豆当归散,有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排脓的功效,由赤小豆三升(浸,出芽,曝干),当归三两组成研成粉,用浆水冲服。这个赤小豆,张仲景喜欢用它,发芽晒干后用,有疏肝清热渗湿解毒排脓的功放,是中医要药,当归有活血去瘀生新,有利于血管破裂处的修复。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仲景方术,教给后人的是方法,是纲领,临床运用上还要根据仲景心法去应对临床,不要生硬套用,比如,治疗痔疮下血,我们还可以加入一些应该加入的药物,如薏苡仁,金银花,藕节,柏叶炭,大黄炭,都可以与本方配合使用。这一条讲的是肛门痔疮或直肠出血的治疗方法,清热,疏肝,养血,化瘀。《金匮要略》第16篇第17条: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心气不足。张仲景认为人体的胃肠非常重要,通常把胃说成心,比喻这里是人体阳气生发的地方。心气不足,就是胃很虚弱了,总是不想吃饭,吃了也不能消,太弱了。吐血,衄血,这说明胃中有热才会造成这个样子,那就要把胃热肺热清掉才行,所以,泻心汤主之。这个胃热和肺热是怎么清的呢?看张仲景的用药方法吧。大黄重用了,用到二两,黄芩黄连才用到一两,实际是大黄在唱主角。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大黄能横扫胃肠的腐败物质,能消食积,利水饮,化老血宿痰,消胀除满。不仅如此,它还能升达肝脾,使邪去而不伤正,使用时要用酒浸制过才行,也是中医要药。黄芩能清肺热要六腑热,黄连清心热和五脏热。这样共同组合起来,把内热一扫而净。为了清一个肺胃热,仲景用药同样是五脏六腑郁热一起清,因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脏腑相连互通,你看到的热和你没看到的,都是存在的,仲景不治已病治未病,用意就在于此。这一条讲的是,吐衄并不思饮食的治法。这一篇,我们学习完了,实际讲的还是阳明病,百般灾难,源于阳明。所以《伤寒论》中阳明病篇幅非常大。********************************************************************************************呕吐哕下利病脉治第十七呕吐,哕(干噎),下利,这些证状,还是阳明病。整个《金匮要略》实际就是一个阳明病专论,中医治病的决窍就在这里。阳明为土,土生万物,阴阳调和,百病不生。《金匮要略》第17篇第1条: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夫呕家有痈脓。就是说病人长期反胃呕吐,吐出来的是脓状的痰,说明病人胃中长有脓疮,长期的胃炎造成的。这个胃中脓疮或胃炎,就是少阳阳明证,说明胃中有火毒,火邪伤人体少阳,胆和三焦油网膜都会发生炎性郁热,从而侵染体内其它器官,不是一个单独胃的问题,肝肾都会受到牵连的。不可治呕。这同样是中医的不治已病治未病,治呕的常用中药有大黄,生姜,半夏,陈皮,竹茹,人参,吴茱萸,灶心土,你用这些是不行的,火毒不去是不行的。脓尽则愈。这个胃炎痈疮要滋阴凉血,泻火解毒,疏肝和胃,利湿生津,活血化瘀,攻坚生新才可以。当炎证消退后,疮消脓退,反胃呕吐自然就会好了。《金匮要略》第17篇第2条: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张仲景对学生说,如果病人呕吐之后有口渴的现象,这说明病人很快要病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还是我来告诉你吧。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有的病人是先感觉到很渴,然后才呕吐,这样的病人是有水饮停在心下胸膈间,这种呕吐实际是水饮病造成的。病人有水饮,说明他阳气不足,津液不足,不能化阳气而利水,津液不足的人,他会有口渴的。凡饮家平时都会口干欲饮的。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凡是呕吐的病人,都是有水饮病造成的,他会口渴的,病人的心下胸膈膜有支饮的原因。此属支饮。反胃呕吐这个病的机理是病人有支饮。如果呕吐过有口渴的感觉,说明水饮已退了,是病情好转的现象。这一条讲的是反胃呕吐的病机。再见。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八十九讲(

 朋友们晚上好,现在开始学习《金匮要略》。这一篇,呕吐,哕,下利,讲的还是阳明病,但是,我们应该注意一点,阳明病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病,很多时候是合病的,与太阳病合病,与少阳病合病,与厥阴病合病,这一篇讲的就是阳明病的各种合病。本篇第1条,呕吐本属阳明病,但又生有痈疮,这个疮就是火毒,属少阳病,所以第1条说的呕吐,是阳明与少阳合病,张仲景在《伤寒论》阳明病提纲中把它定义为少阳阳明。第2条说的是由于水饮而引起的呕吐,水饮证是什么病呢?我多次讲过,太阳就是人体寒热(肾主水,中藏相相,即是。)循环系统与水循环系统(脾主水湿。)这个水饮证,属太阳病,所以第2条讲的是阳明与太阳合病。张仲景在《伤寒论》阳明病提纲里把它叫做太阳阳明。我们在学习仲景书时一定要首先把病证认清,治疗才有方向,《伤寒论》分六个经典病型,并把治法交待了很清楚。《金匮要略》实际是对六大病型的进一步说明补充。有的人说《伤寒论》是讲伤寒病的,《金匮要略》是讲杂病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还有的人认为六大疾病是单独的,互相不关联的,这也是错误的,临床上的病人是多病合一的情况最常见。所以呢,又有的人说,治病要用仲景原方,这也是不切合实际的,仲景方,只是一方一法。《金匮要略》第17篇第3条: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学生问老师说,病人做脉搏跳动比正常人的快,说明病人血中有热,按平时的临床经验来说,这种病人胃口是非常好的,饭量比常人多,但是我现在遇到的病却不是这个样子,不但不能吃饭,又要反胃呕吐,这是为什么呢?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老师回答说,这个病人是可能是感冒了或者别的原因被发汗了,发汗则伤津液,无津液就无阳气了,无阳气了就会胸膈间气虚,气虚也会脉数,会生虚热的。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病人血热是虚热,是郁热,不是胃中的阳气热,胃阳不足,所以就不能吃饭,胃里面虚冷的原因造成的。脉弦者,虚也。病人现在脉数是有胃虚生虚热,热太重了就会转化为火热,火则伤少阳,外界病毒乘虚而入进入胆和三焦,病性就转化了,成了阳明少阳证了,病人就会现弦脉了,弦脉为少阳病,说明热已化(转化)为火(少阳)。火热最伤人体津血,病情就会加重,病人就会更虚了。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当人体胃中阳气已无时,就会早上吃了晚上要吐出来,这就是胃翻病形成的原因。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上,什么意思呢?中医分上下阴阳,上为阳,下为阴。寒在于上,就是阳气不足了,伤津太过了,然而医生却又用攻下法来攻病人的大便,这就更加伤津伤阳了,人体阳气是抵抗外邪的力量,阳气不足了,外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进入胆和三焦油网膜,再进一步破坏人体五脏六腑,病人会出现弦脉,说明火郁(邪)很重了,火灼人体津血,病人就会一天比一天虚了。这一条讲是呕吐证发生形成的一般规律及病理机制。人体很多疾病都有这个相似的发生过程,刚开始时伤了津液(太阳),然后胃中生虚热(阳明),再下一步,热久成火,火灼少阳(少阳)。久病则虚,虚则百病缠身。《金匮要略》第17篇第4条: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虛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寸口脉微而数。指的是左手寸口脉,已经脉微细了。这个脉微细属于少阴证的脉,所以这里讲的是少阴证,数,这也是有一点不多的虚热,此时说明已是正气不足了。微则无气。这种脉微,说明津不足了,气不足了。无气则营虚。人体如果没有阳气了,然而阳气来源于阳明,说明胃中无阳会会,就不能消谷引食,吃饭少,津血化生没有营养来源了,人体就会营气虚了。什么是营虛呢?营虚就是血不足,贫血了。血不足则胸中冷。人体分上中下三焦,胸中有心肺,是人体阳气最盛之地,一旦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心脏,心肺的活动功能会大大下降,胸腔中就会感觉到很寒冷了,平时是比较怕冷的。这一条说的是,虚,就是贫血,贫血的人会比常人怕冷的原因就是贫血,风湿骨病患者就是典型的代表。《金匮要略》第17篇第5条:跌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趺阳脉位于脚背冲阳穴,是胃脉,现在胃脉浮而涩了,就是说脉管很粗大了,这是一个虚脉,又涩,几乎摸不到跳动的感觉了,说明胃中虛寒而又有郁热了。跳动无力的浮脉 是虚脉,如果出现了涩脉,就会伤脾了,为什么会伤脾呢?因为脾中也会严重缺血,无法完成正常的饮食吸收功能了,所以说脾伤则不磨。病人吃下去的饭,不能被脾吸收,就会停在胃肠而不能正常化收下排,就会腹满。早上吃的饭下午吐出来,晚上吃的饭第二天早上吐出来。胃肠里有宿食不能被消化吸收,人就会早上吃的下午吐出来,这就是翻胃病的发生形成原因。如果病人出现脉紧而涩,说明病人大寒大虚了,极度的血不足了,极度贫血的病人是不好治疗的。这一条讲的是阳明病与太阴病(脾伤不能磨)及厥阴病(脉紧而涩)的合病。所以呢,临床上的阳明病病人,往往是多病合于一身,你用仲景原方是无法去应对的,要多方合一才行。

再见。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九十讲(

 朋友们晚上好,现在我们继续学习《金匮要略》。上一节学习到17篇第5条,这一条的内容非常重要,讲述了人体疾病从阳明病转化为厥阴病的发生过程,病是怎么来的,这些弄清楚了,才能有正确的治疗思路。阳明病,属于三阳病,由于失治,转变成了三阴证,直到吃了饭不能消化,而要吐出来,这时就是厥阴病了,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三阳病怎么来的?三阴病怎么来的?阴虚则阳病,阳虚则阴病,这是人体阴阳互为转化的规律。风伤厥阴,寒伤太阳,热伤少阴,湿伤太阴,燥伤阳明,火伤少阳。阳明病是因为人体缺乏津液造成的,无津则燥,燥伤阳明,燥气主阳明。人体缺津,会得阳明病,会发热,热则耗液,无液则生火,火伤少阳。少阳火盛,则津液枯,津液枯则阳气无化生之源,无阳则生湿,湿伤太阴,则太阴病,腹满,饮食不化,津血枯,则转少阴畏寒,这些转变规律我们必须知道,由原来的阴不足,转化为阴阳俱伤。当人体疾病发展到少阴病和厥阴病时,那是很难治疗的。现在的糖尿病就是少阴病,还有肿瘤,这些治疗起来需要较长时间,癌证,尿毒证,属厥阴病,死亡率是很高的。癌证,尿毒证,怎么治?前面学习的五脏风寒积聚病,疟病,水气病,讲的就是。《金匮要略》第17篇第6条:病人欲吐之,不可下之。这个说的是朝食暮吐,饮食不化,这都是身体极度虚弱时出现的证状,病人虽然腹满,但不能攻下,一攻下,津液下行排出体外,就会虚上加虚了,可能会气上冲胸的,危象四起。那应该怎么办呢?呕吐属证在少阳阳明,《伤寒论》少阳病篇讲过了,凡出现呕吐,凡三阳并病时一律用小柴胡和解,调其胃气,补其不足,清之有余,疏其肝脾之少阳和解法。《黄帝内经》里面也说过,在其上者,越之,在其下者,攻之。呕吐属病在上脘,宜越之,或和之。如果是腹硬满,才可以下之。现在是呕,说明病在上脘,不可攻下。这一条讲的是,呕吐证,病在上,宜和之,不可以攻下。《金匮要略》第17篇第7条: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哕而腹满。这个哕,就是干噎,病人喉咙吞咽困难,饮食不入,这是厥阴病的表现了,血津大亏了才会这个样子。腹满是饮食不化,积食,这个属太阴病,脾受湿邪了。视其前后。对于这种病人,太阴厥阴合病的人,他的病理是很复杂的,有阳明病,还有少阳病存在,那么医生就要详細询问发病经过和全身证状,综合考虑,要以抓主证为主,把病机弄清楚,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要看病人当前的证状表现,疾病不外乎六种,调其内外寒热,和之胃气,通调水道,降其郁火,升清降浊,疾病才能有转机。这一条讲的是,哕而腹满属重证,医生当详查病机,重证当前不可以误治。《金匮要略》第17篇第8条: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呕而胸满者。呕吐,又有胸满了,这个呕,就是干呕,与吐不一样,呕是不吃饭也反胃,就是胃气绝了,太虚了。吐是吃下去会吐出来,这个呕比吐要严重。 呕,有因热而呕者,有因寒而呕者,有因水饮内停而呕者,有胃脘有脓疮而呕者,有食积而呕者,临床上一定要辨别清楚。 那么,这里说病人又有胸满,这就是上一条所讲的视其前后,对证状进行了详查,发现病人有胸满。这个胸满能说明什么呢?胸满也分寒热,如果病人有寒有热而呕 ,那个就要用大柴胡汤了。可是现在,经过详细询问之后,病人只有胸满而呕,没有寒热证状,也没有气短,说明病人属于寒呕,是膈上有寒饮而呕,不可吐,当温之,用吴茱萸汤。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方子,吴茱萸,味苦辛,性温,苦能泻浊,辛能发散,祛水饮而驱浊,温能升发而破寒寒,所以它能调和胃气而止呕吐,并能泻胸膈痞满,吞酸嗳气,并能治脚膝肿痛,寒疝疼痛等一切冷痹寒痛。 人参大补胃中元气,生姜和胃气而利水饮,大枣补胃肠津液而暖中。 这个吴茱萸汤能治疗寒呕,并能利胸膈间的寒饮。 吴茱萸汤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主要用于西医的神经性呕吐,少阴病的上吐下泻,胃脘痛,慢性腹泻,糖尿病胃轻瘫,寒性便秘,梅尼埃病,头痛,痛经,女子妊娠恶阻,妇女带下,不孕证,青光眼等。这一条讲的是寒呕治法。《金匮要略》第17篇第9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就是不吃饭也会反胃呕逆,凡见呕证,应知此病不是轻病,是重证,凡重证俱当查明其它证状,作为参考依据,定其寒热,才能正确有效治疗。吐涎沬,这是肺胃虚寒造成的,胃肺无津液了,不能正常进行各自的功能了,胃中虚寒则生留饮,肺中虚寒则不能输布津液,所以才口流涎沫。头痛者。头痛也是胃中虚寒而不能生发阳气,阳气不足则体寒而经脉循行不畅,汗不得出,则头痛。所以,张仲景凡见呕证,必观其前后其它证状,确认寒热,属寒呕,则可用吴茱萸汤来温中焦,升清降浊,大补胃气,此为寒呕治法。朋友们,我们明晚再见。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