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杨大夫《金匮要略》10
2024
09-30

杨大夫《金匮要略》10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九十七讲

 朋友们晚上好,现在我们继续学习《金匮要略》。这本书的重点和难点都学习过去了,后面的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了。《金匮要略》第17篇第32条: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脓血。下利,这里还是说厥阴病的下利,这是一个厥阴与阳明合病的下利,气血将绝,胃肠大虚大寒导致吸收不良而下利。寸脉反浮数,这个浮,说明病人有发热现象,数,说明血中有燥热,阳气不足则生燥,燥气进一步转化为热,津不足的原因,才会发热。尺中自涩者。尺部代表阴,代表血,代表肾水。尺脉几乎摸不到了,说明阴血严重不足。病人又在发热,热蒸而伤血,这是一个阴阳都不足的一个恶性循环现象。再继续发热,病人的肠子会被烧烂,所以会出现大便脓血现象,非常危险的。因为津液不足,才会出现发烧,肺主人体一身之气,燥气入肺会伤肺,肺就会发热,发生肺炎,肺又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也会发热发炎而破溃流脓血。这一条说的是厥阴病发热会引发大便脓血。《金匮要略》第17篇第33条: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下利清谷,也是厥阴病的一个常见证状,病人津血大亏,脾中无血而不能吸收运化,肠中停水而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本来津血严重不足,再一用热药行气发散攻表,胃肠津液外发,那就亡津液了,人体就会没有阳气化生的来源了,无阳气则水湿内聚,胃肠没有蠕动的动力来源,就会出现食积,湿聚而胀满,所以说汗出必胀满。这一条还是在强调《伤寒论》中,虚家不可发汗的原则,汗出会出现变证。《金匮要略》第17篇第34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热。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下利脉沉而迟,这个脉象几乎摸不到气,气血严重不足的厥阴病,又在下利,脾胃非常虚寒了,没有消化吸收能力。其人面少赤,中医认为心主面部,脉沉迟,脸上有些发红,这是血液循环不畅的表现,心脏供血不足了,不能行血脉了。身有微热。当人体津血严重不足时,身体内部产生的代谢热能不能通过血液循环散发出去,就会有轻微的发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血液循环已经不能正常进行了,再继续下利清谷,饮食不能消化吸收,人体的气血物质得不到物质供应,就会因为气血不足而患眩晕证,感觉就象天在旋,地在转。汗出而解。对于严重气血不足的病人怎么来治疗呢,一般是按厥阴病治法,例如用乌梅丸,把病人体内的燥火去掉,把寒湿也去掉,要理气和胃固护胃气,辛甘酸苦淡咸之味并用,让病人阴生阳复,当阴阳充盛时,病人就会有汗出,病人就会好起来。人体是阴阳两部分组成,辛甘淡之味为阳,酸苦咸之味为阴。病人必微热。当病人病好的时候,体温与以前也不一样,以前是郁热滞热,热中夹杂着寒气。而病好之后身体是微热的,这个热是自然的体温,热中没有夹杂寒气,从病人肌肤触诊中可以感觉到是不一样的。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同样是发热,为何一个说明有病,而另一个却是病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以前病人脸上发红色,那是下虚的原因,中医讲阴阳,上为阳为气,下为阴为血,下虚就是血不足了。前面发热是血不足而循环不畅生郁热,病好之后是血足了,循环正常了,有了正常的生理热能了。这一条讲的是血虚型眩晕证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金匮要略》第17篇第35条: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啐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下利后脉绝。厥阴病下利之后,脉摸不到了,此时是生死难以预测。人食五谷五味,得天地阴阳之气而化血行于脉中,才能维持生命,脉绝,即人体阴阳之气绝亡之象。手足厥冷,手脚温度来自于胃中阳气,现在手足冷凉,说明胃气将绝。晬时脉还。就是过了一天一夜之后,病人的脉跳又能摸到了,有好转了。手足温者生。现在如果手脚再能温暖起来,说明胃气回来了,脉又没绝亡,这样的病人是可以治活过来的。脉不还者死。如果病人无脉跳了,过了一天之后还是无脉跳,这样的病人是救不活的了,不用再去治了,没用的。这一条说的是厥阴病的病人,其生死可以预测,如果有脉跳有胃气,就可以去治疗,无脉无胃气的病人,必死无疑。《金匮要略》第17篇第36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下利腹胀满。厥阴病的下利,应该是胃肠及时排空了,为什么会腹胀满呢?因为脾胃虚寒没有阳气,寒气盛,寒则生湿,这时是有水气,有水饮了,很多水在腹腔,会很寒凉的,腹部会有疼痛感的。身体疼痛者。这里不是说腹部疼痛了,有水饮病的人,有的会背上疼,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骨关节病,都是水饮证,可能这些部位也会疼痛的,每个人体质不同,疼痛部位也不同的。先温其里,乃攻其表。这个水饮证,现代人一般把它说成是风湿病,对于这个风湿病证,怎么来治疗呢?目前有很多医生使用活血通络止疼的方法来治疗,是非常错误的,川乌,草乌,蝎子,蜈蚣,都用上了,没什么效果,还损伤了胃气,使病情加重。那么,治疗风湿病应该怎样来治疗呢?应该先温其里,里,就是阴,先把病人的阴血找回来,身体得温,病才能好转。阴足之后,再补其阳气。阴阳之气充旺,会汗出而愈。中医治病是沿着这个方向走的。人体阴阳之气都没有,病是不会好的。温里宜四逆汤,四逆汤里有三味药,干姜味苦,辛,性温,苦能降浊,辛能升清行气,调节胃肺的升降。甘草味甘,甘能入脾,生津液,能补充脾胃肺之津液。附子生用味辛性热,辛能发散输布津液,通行经络,热能强心而安胃,增强胃肠蠕动功能,心胃相连相因。这三味药生津,理升降,通经行气,可以让胃口大开,饮食增进,津血才有了化生源头。当病人能吃饭之后,饮食五味得入,阴阳之气得以回复。当阴分充足后,再用桂枝汤来补充病人的阳分,这样才能阴阳平衡,人体才不会再有病。我们看一下桂枝汤,桂枝味辛温,辛甘发散为阳,桂枝为阳药,辛主气,入肺,桂枝能行肺气,这里用去皮留芯,皮走肺气,芯入心气,能活血脉。甘草味甘,大枣味甘,甘味入脾,为生津之味,脾主输津灌溉四方。生姜味辛,凡辛味均是行气药,入肺,肺主气。芍药味酸,入肝,能补充肝中之津液,有升肝阳的功能。整个桂枝汤都是生津行津之品,为阳药。这一条讲的是,治疗重病患者,要调节阴阳平衡,先从阴入手,后面再补其阳气,阴阳充盛,互为相依,疾病自然会康复。再见。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九十八讲(大承气汤在厥阴病中的应用)

 朋友们晚上好,现在我们继续学习《金匮要略》。昨天我们说到治疗严重疾病时要先从阴入手,阴回之后再扶阳,这一点很重要,也是很多中医最容易犯的错误。中医学认为,人得天地阴阳二气所生,得阴阳五味所养,五味,辛,甘(淡味归甘味),酸,苦,咸。辛甘具有生津发散布施之功能,为阳分。酸苦咸具有降浊养血之功,为阴分。人体就是由这五味之阴阳二气互相转化而生成的。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人有六种病,最轻的算是太阳病,最重的是厥阴病。不管什么病,都是人体五味之气互相变化所产生的证状,万病不离五味阴阳二气之理。那么,太阳病是个什么病呢?古中医认为,寒伤太阳,就是说人体出现寒证了,才会出现太阳病的证状,大家都知道,太阳病的证状是怕冷怕风,因为体内寒气太重了。人体为什么会出现寒证呢?按照中医的五味阴阳原理来说,人经常食用辛甘之味的食物,辛甘之味是升阳发散的,身体就会偏热,不会有寒证的。而过多食用酸苦咸味的食物,这些具有阴寒之性,身体就会偏寒,容易出现太阳病的证状。从五味阴阳来说,人体应该是阴阳寒热平衡才不会生病的。太阳病就是人体阴味过多而阳味过少而出现怕冷怕风的现象。所以,我们看一下太阳病用药,麻黄汤,桂枝汤,都是辛甘之味,是补充人体阳气的,让人体阴阳平均,平衡,太阳病就被治愈了。那么,太阳病为什么会发热呢?阳气不足了,不能发散与布施人体营卫(气血)之气,生理体热散发不去,所以才会发热。所以,中医有这么一句话,叫阴盛则阳病,阴盛就是阴味过多了,阳病就是发热了,热为阳。中医里面的术语有时是让人难以明白的,要仔细去想,原来是这样啊。太阳病是最轻最浅的病,只是人体阳气不足时表现出的证状,三阳病基本上是以阳气不足为主,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势的深入,到了三阴病,则是以阴不足为主了,阴不足时自然也会阳不足,它们是相对平衡的,阴生阳,阳育阴,这是阴阳之间的关系。三阴病时阴不足为主,所以要先从阴分来治,与三阳病是一个相反的方向,这一点不可以搞错。本来阴不足,再用阳药来发散,病势就会加重,会阴阳之气绝脱,直至病人死亡。《金匮要略》第17篇第37条: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这里还是说厥阴病的下利,里虚寒而出现的下利清谷。三部脉皆平,就是说病人的脉象与正常人一样了,病情转归了,只要脉象正常,按理说人就没有什么病了。平脉是个什么样子的呢?书上一般会说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毛,冬脉石。古中医为了表达对人体五脏功能的描述,常常要把人体五脏说成它所对应的季节,这样更能形象地去理解五脏的含义。春脉弦,说的是肝脉,位于左手的关部,无病的人脉搏软弱轻虚而滑利,正直而长,具有万物开始的气象,所以叫弦脉。夏脉洪,就是指的心脉,位置在左手寸部,按上去的感觉是,来时充盛,去时衰微,具有万物茂盛的气象,叫做洪脉,夏脉即心脉,要洪盛。秋脉毛,秋脉就是肺脉,位于右手寸部,脉气来时轻虚而浮,来时急,去时散,具有万物收成,草木衰落的气象,叫做毛脉。冬脉石,冬脉就是肾脉,位于两手的尺部,左手尺脉代表左肾,右手尺脉代表一个肾。脉来时应该是沉伏而有力,具有阳气收敛,万物潜藏的气象,叫做石脉。那么,还有一个孤脏脉,就是脾脉,因为脾脏位居中央,其功能是输布津并灌溉四方,脾脉位于右手关部。正常的脾脏脉应该是很平稳很安静的,看不出有什么特色的。按之心下坚者。病人脉象正常了,说明五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肚子却摸上去有坚硬的感觉,这一定是有大便秘结堵塞了,要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这个大承气汤清肠下积滞很猛的,能把干结的大便攻下来。这一条说的是,厥阴病的病人康复之后临床上容易出现大便燥结,应引起医家的高度重视。《金匮要略》第17篇第38条: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这个厥阴病的下利,脾胃很寒凉了,脉迟,说明阴血不足,身体虚弱。然而,又有个滑象出来了,手指应指上去,感觉有象珍珠一样在滑动的脉,这个滑脉,病人有肿瘤,怀孕,痰饮,大便燥结不下,都会出现滑脉。因为病人有下利,他体内是不会有肿瘤或痰饮的,因为只有里热才会生痰或长肿瘤。这时的滑脉只能说明有大便燥结了。利未欲止,急下之。尽管病人还在下利不见好转,但这个内寒又出现滑脉,这不能说明是痰饮,或肿瘤,或瘀血,因为没有发热的迹象,只能是有大便不通而堵塞了,要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这一条说的是,虚寒下利又出现滑脉的,可以诊断为大便不通而燥结。《金匮要略》第17篇第39条: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这一条讲的还是上一条的意思,张仲景再一次强调,病人下利又出现滑脉,肯定是有大便干结在肠道了,一定要尽快把燥屎攻下来。如果攻下来的话,大便干结发酵后产生的浊气进入人体血液,会带来严重后果,可能会出现神昏错乱,发狂,奔走不停等狂证。既然病人有下利,为什么会有燥屎呢?下利是因为喝下去的水不能被寒凉的脾胃吸收,直接跑下来了,而由于胃肠里面一派寒凉之象,不能正常蠕动,所以在小肠里面很容易沉积宿食,时间久了就会发酵而结团,医生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被正在进行的下利所迷惑。这一条再次强调,厥阴病下利时,常常会有燥屎沉积肠中,医者当不可忽略大意,稍一闪失,病势就会加重。《金匮要略》第17篇第40条: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已差,就是说厥阴病下利好了之后。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就是不知道哪一天病人又犯病了,又老病新发了。以病不尽故也。这说明以前的病还是没有好彻底,以前有滑脉,现在又出现滑脉了。当下之。还是要采用攻下的方法,因为病一直没好彻底,肠道里还有宿食燥屎,同样是要把它尽快攻下来,可以用大承气汤来攻大便燥屎下来。因为厥阴病的病人体质很差,万一燥屎下不来,堵在小肠里面,病人就会饮食难入,食入即吐。到那时恐怕就为时已晚了。这一条强调,厥阴病的病人,一定要保持胃肠上下畅通,一旦发现有燥屎,立即攻下来,防止发生生命危险,因为气血将绝亡的病人,一旦胃肠不畅通,多数是救不回来的,病人会因饮食不入而气绝身亡。朋友们,我们明晚再见。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九十九讲(桃花汤、赤石脂、白头翁)

 各位朋友晚上好,我们现在继续学习《金匮要略》。上一节课,连续几个条文讲到要攻下,连续讲这个问题,说明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是医生最容易在这个骨节眼上出现错误。危重病人,一旦胃肠不通,引食不进,会给治疗上带来困难,可能会因为一点失误导致病人死亡。所以,胃肠首先要保持畅通。这个第17篇,讲的是阳明与厥阴合病的治法,实际就是疑难杂证的治法。这一篇学会了,很多病你都会治了。《金匮要略》第17篇第41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枳实大者三枚(炙)。下利谵语者。病人在下利拉肚子,又在胡言乱语,西医说是精神分裂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病人下利,是因为身体虚寒,脾中有寒湿而不能为胃运行津液,不能吸收了,胃肠中会停滞很多水,这个水又是凉性的,寒凉之气下降,温热之气上升,这是阴阳之理,所以会下利。这个谵语,就是大脑错乱,胡言乱语了。是因为胃肠中有燥屎长时间停留,发酵产生的浊气进入血液,对人体大脑产生了损害。既然说下利,为什么又会有燥屎呢?由于胃肠寒凉,肠道蠕动能力会很差,人体的小肠又是九曲回转,很容易有粪团沉积在小肠里。喝下去的水,顺着粪团的缝隙同样可以下行,所以同时可以出现下利和燥屎的。所以,张仲景又说,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用小承气汤可以把小肠中的燥屎攻下来。前面几条讲到有燥屎要用大承气汤,这一条却说有燥屎用小承气汤,这是为什么要这样呢?在《伤寒论》里面,关于承气汤的条文很多,张仲景说的非常详细,大承气汤是用在很严重的大便秘结,腹硬满时才会用到,一般用小承气汤解决。大承气汤比小承气汤多了一味芒硝(三合),大黄同样是四两,但厚朴用量很大,用到半斤,枳实用到五枚,这个剂量很大的,攻下力量太强大了。在这里,在厥阴病里面,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的使用时机,不同点是,病人出现了滑脉,已经说明燥屎很多了,要用大承气汤,无滑脉出现,用小承气汤就行了。这个小承气汤,大黄味苦性寒,苦能泻热降浊,去瘀生新,寒性属阴,有下沉降浊之功,所以大黄扫荡胃肠沉积力猛而峻,厚朴和枳实能理气化痰散结,有升清降浊之功,能增强脏腑的整体功能,让胃肠如速蠕动,并能肥肠宽肠,把食积宿便排出来。这三味药是中医常用药,在中医医案里,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他们,小量使用,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这一条讲的是厥阴病里下利又胡言乱语的治疗方法。《金匮要略》第17篇第42条: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桃花汤方:赤石脂一斤(一半锉,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厥阴病里下利,这是里虚寒造成的,那为什么会便脓血呢?治病要找准病因才可以,本篇第29条和32条都提到了便脓血的原因。32条这样说的,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脓血。从这里可以看出,便脓血有两个原因,第一是阴血大亏了,第二是有发热,血中热。所以,治病要针对病因才会有效。这个桃花汤,重用赤石脂,因为赤石脂煮出来的水是赤色,象桃花一样,所以叫做桃花汤,但却没有用到桃花。赤石脂色赤,赤色入心,能生血,主血脉,所以它能补心血,有补阴血复脉气的功能。同时,赤石脂味甘,酸,性涩。甘能入脾胃生津液,酸能入肝,收敛止血而固脱收涩,可涩肠止泻。赤石脂的功用很多,它能补血生肌,止妇女崩漏带下,收涩而消痰饮,行瘀血破凝滞,治反胃,脱肛,痈疮等。因为它有酸味,酸苦能涌泻,入阴分,有下泻降浊之能,所以它能消热泻瘀,这里用量一斤,重用了,用它来补血,清热,化瘀止血,止利。热退则脓尽。那用干姜和粳米有什么用呢?干姜味辛温,粳米味甘辛,辛甘发散为阳,这两味是阳药。粳米味甘入脾能生津液,经脾而输布四方,粳米性刚而辛,得秋之气最旺,性辛而能入肺行肺气,所以粳米既补津(由脾入肺),又能行肺气,加强了肺的功能。而干姜味辛,辛味入肺,主行肺气。这两味组合起来,一补肺津,一行肺气,提升了肺的功能。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本身的功能也加强了,有利于止血和排脓。这三味药看似平常,但却发挥着不平凡的功能。赤石脂把主要问题解决了,补了血,消了脓,止了利,而干姜和粳米却补了气和津液。这样,血,津,气,都有了,人体康复才有了希望。反回来说,采用攻伐的方法是不行的,中医讲的是一个调和二字。这一条讲的是厥阴病下利脓血的治疗方法,要明白其用药含义才可以。《金匮要略》第17篇第43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白头翁汤方: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热利下重者。这里与上一条文有前呼后应之意,上一条说下利便脓血,那个也是热性下利,这一条还是说热性下利,病人有发热现象,不便脓血,但总感觉肛门上面有下沉感,总有想解大便的感觉。在中医里面,清阳出上窍,人体头部眼耳口鼻舌都是阳气发散布施之处,浊阴出下窍,前后阴部属阴,肝肾在管,肾司二便,肝司二阴。注意啊,这个大小便是人体要外排的废料,二阴是人体自身器官,不能搞混了。肛门下坠,这是肝脏的问题,肝脏太虚了,是肝脏出问题了。这里说是热利,病人有发热,证状与肛门下坠感相对照,可以推断发热来自肝脏,热为火性,所以,这是个火证,火伤少阳,这就是一个少阳证,其它的证状,条文没讲,我们都可以推理出来,头晕,目眩,咽干,口苦,胃胀,脸上长痘,少气无力,心烦,这些可能都会有。这个白头翁,味苦寒,苦寒为阴,能降浊敛阴血分,消骨蒸劳热,解郁,由于性太寒,对于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既然是热利,病人有发热,我们知道了这个热来自肝胆,现在已经发热了,仅仅肝胆有热是不会出现病人发热的,五脏六腑相连,互相传变,多脏发热才会出现病人发热现象,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讲一纵一横传变,在《金匮要略》开篇首条又说见肝之病,知当实脾,意思就是病理传变,医者当知。所以呢,要用黄连来滋心阴,清心热,用黄柏来滋下焦阴分,清下焦热。秦皮,味苦性寒,味兼酸涩,也能清热,同时来收涩肛门,疗下坠。四味药用上去,热被清掉,下利止,下坠得收托。这一条讲的是发热下和又肛门下坠的治法。

朋友们,我们明晚再见。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100讲(紫参汤、诃梨勒散、黄芩汤)

 朋友们晚上好,现在我们继续学习《金匮要略》。昨天学习了桃花汤,白头翁汤,这两个方子不常用,但有时也会用到,还是很重要的,值得我们去关注。《金匮要略》第17篇第44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下利后更烦。这个下利是厥阴病下利,脾胃虚寒吸收消化不良造成的。尽管里寒,是不是里面五脏都是一派寒凉之象呢?不是的。病人多是虚实并病,有寒又有热,寒是疾病的结果,热是疾病的根本。所以厥阴病用药都是寒热并用的,热药能去寒气,凉药能滋阴清热。这里是下利,是有胃肠寒凉了,但下利之后会更烦,临床上都会有这个情形出现。因为下利伤津伤血,经过医生治疗之后,下利止住了,但病却没有完全好,津血不足,体内会很干燥,会胃中干呕,口舌干燥,这个燥气性热,热多了就成火了,火伤少阳,少阳证会出现。这个烦字,偏旁是火,它就是个火证,胃中干燥难受,火扰心神,会不安,难以眠睡的。首先,我们把这个烦证先确定,主证由厥阴转变为少阳证了。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用手按一下病人的胃的下方腹部,手感是软绵绵的,这说明病人太虚了,临床上病人瘦得皮包骨时,肚子会出现这种情形,为虚烦,就是又虚又有火证少阳病,可以用栀子豉汤来治疗。栀子豉汤是《伤寒论》里面的名方,治虚烦不得眠的。栀子色红入心,能补心阴,味苦性寒,苦味入心补心阴,降浊气,寒能润下,有闭藏阴液的功能,栀子是常用中药,能养阴滋液清虚热降燥火,茵陈蒿汤中即选用了这味药。香豉,也是中医常用药物,能宣通胃气而降浊安胃,消瘀散热,宽胸理气,心胃相临相因,郁热清则虚烦去。栀子养阴液而清热,豆豉调胃安胃,病人心胃安和,则饮食得进,五谷化液入五脏,疾病才能好转。这一条讲的是,病后虚劳的调理方法,养阴和胃法。《金匮要略》第17篇第45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方: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二两(炙)下利清谷。这里是厥阴病的下利清谷,吃什么拉什么,不消化,脾胃虚寒造成的。里寒外热。里寒就是五脏失血之养而表现为虚寒,气血不足了,循环发生障碍,生理代谢热能散发不出去,所以会出现皮肤肌肉发热现象。汗出而厥者。由于津血不足,皮肤毛孔关闭不严,皮肤又发热,毛孔会张开,体内津液就会外泄。这样,汗出之后,由于津液更加不足,不能向四肢输送布散津液,那么四肢就会冰凉而没有阳气,会麻木僵硬,还会头晕眼花,流鼻涕,流口水,清阳不升了,这就叫做厥逆了。病情严重的会出现手不能握,足不能行,舌不能语,耳不能听,目不能视,这都是厥证的表现,缺津了,不能化作阳气了,才会这个样子,怎么办呢?可以用通脉四逆汤来解决。那么,通脉四逆汤有什么功能呢?附子辛热,辛性很强,辛味入肺,行肺气,肺主气,布津液于皮毛。干姜味苦辛,苦能泻热降浊,调胃安胃,辛能升阳气,辛入肺,能行肺气,宣肺。甘草味甘,甘味入脾,脾化津液输布于肺,然后由辛味去行津。所以这个方子全是辛甘之味,辛甘发散为阳,这个方子是升阳气的,阳气可以固表止汗防津脱。本方生津而布施津液,人体清阳入上窍,行四肢,所以病人头晕目眩,耳聋,鼻流清涕,吐涎沫,舌不能语,手不能握,足不能行,可得以解除。本方组成与四逆汤基本上相同,只是干姜用量加倍了,干姜能温胃祛寒而开胃复胃气,其味辛可行肺气,重点在于肺气强则皮毛固,自汗也止。这一条讲的是通脉四逆汤有祛里寒,除外热,解阳厥的功效,用于厥阴病的后期康复治疗。《金匮要略》第17篇第46条: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紫参汤方:紫参半斤,甘草三两。下利肺痛,病人在下利,又有肺中疼痛,肺主胸,凡是胸部疼痛都可以从肺上找原因,与肺有关。即然下利,这个大肠应该是寒凉的,因为病人没有发热现象,所以不是热利。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可推断为肺中寒痛。下一步就要考虑如何来治疗了。紫参汤主之。这个肺中寒而疼痛,可以用紫参汤来治疗。紫参汤有什么功能呢?紫参就是拳参,味苦性凉,苦能降浊理胸痹,能清肺而降肺气,其性凉而有沉降之性,能理湿气,通九窍而利小便,所以它有开腠理的功能,腠理开,经脉通,则痛可止。甘草味甘入脾生津而能补充肺中津液,这样,肺气降,津液生,肺则得安,痛可止。这一条讲的是肺中痛的治法。《金匮要略》第17篇第47条:气利,河梨勒散主之。诃梨勒散方:诃梨勒十枚(煨)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气利。就是厥阴病的下利,同时又有很多屁要放,屁特别多。下利本来就是脾胃虚寒造成的,放屁也是脾胃虛寒造成的。下利又放屁,说明虚寒又严重了一个层次了,如何来解决呢?用诃梨勒散来治疗。诃梨勒就是诃子,性温味涩,温能驱寒,涩能收敛固脱,所以它能驱寒而止利,收涩固脱收气而止放屁。使用时要把诃子煨熟,烤焦,收涩固脱力才强,十枚,研成粉,用稀饭调和,一次服下去。这一条讲的是下利又放屁的治疗方法。下面有两个附方:《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这个小承气汤是通大便的,因为其性寒凉,所以也能治哕,哕就是干呕,胃中又干又热造成的。病人胡言乱语也是大便不通造成的,可以用小承气汤清胃肠滞留实热,通大便来解决。《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黄芩汤方:黄芩,人参,干姜各二两,桂枝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干呕是因为胃中无津,燥热痰瘀而造成的,所以用人参,大枣来补充津液,用黄芩清热降浊,用半夏化痰散结理胃气,用干姜桂枝来升清阳,这样,阳升,浊降,热除,则干呕止,下利停。好,这个第17篇就讲到这里。朋友们,我们下周一晚再见。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101讲(少阴证:薏苡附子败酱散)

 朋友们晚上好,现在我们继续学习《金匮要略》。

第17篇学习完了,讲的是呕吐哕下利病,实际就是胃肠病,又叫阳明病。阳明病在临床上非常实际,它多数情况下是与其它病同时发生的,单纯的阳明病很少见,厥阴病时阳明病的证状最突出。所以,厥阴病也不是一个单独的厥阴病,都是合病,多病综合于一身的。在这个第17篇里,我们可以看一下方子,太阳病的方子有,阳明病的方子有,少阳病的方子也有。看一下就明白了,临床上的病人大多数是多病合一,那么,治疗用药上就要综合起来,靠一个方子是不行的,要合方才行。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首先说一下,这个第十八篇,讲的是疮痈,肠痈,浸淫疮,就是平时我们说的长疮的事情,这种病证属于少阴病范围。

《金匮要略》第18篇第1条: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按照中医日常临床的规律来说,凡是病人出现浮脉或者数脉,应该是有发热的表现的,体温会升高,一般浮脉是阳气不足,身冷,血液循环不畅,产生滞留热。而数脉代表血中有热,是内热的表现。而反洒淅恶寒。可是现在呢,病人却没有发热,身上特别冷,感到身上象被洒了凉水一样冷。为什么会这样呢?病人太虚寒了,里外都寒了,这就是典型的少阴病了,津血大亏了。若有痛处,当发其痈。病人津血严重不足,气血循环很差,会有血液中的垃圾沉积在某一处,如果出现有疼痛,可能就是已经形成痈肿了。痈,就是还没有破溃的疮肿,破溃了叫做疮。

这一条讲的是人体长痈疮的病因,气血大亏,循环不畅造成的。

《金匮要略》第18篇第2条: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老师告诉学生说,凡是生痈肿的病人,医生怎样才能知道病人的痈肿里面有没有化脓呢? 医生可以用触诊的方法,把手放在痈肿上面,如果感觉到有发热,说明里面已经形成脓了,病程很久了。如果没有发热的感觉,说明病程较短,还没有形成脓。中医的诊病方法,大家都知道有望闻问切,而触诊往往被忽视,这个触诊也属于切,不是单指切脉。这一条讲的是痈肿的诊断方法。

《金匮要略》第18篇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关于痈肿病,有时长在人体皮肤和肌肉,有时会长在人体五脏六腑上面,这里单说长在肠道上面的痈肿。那么,肠道长痈肿了,病人会有什么表现呢?会有指甲变形,皮肤起斑疹的表现。这个肌肤甲错是因为体内津血不足了,有了瘀血才会这个样子的,以前我们讲过这些了,所以,病机原理是这样的,津血亏,生瘀阻。腹皮急,按之濡。病人的肚皮会胀起来的,没有皱纹,看上去很光滑,但这不是好事情。用手按上去特别软,这是严重的大虚证。如肿状,腹无积聚。仔细看上去病人的肚子有些肿胀,用手探摸,里面又摸不到有疙瘩,摸不到肿块的。身无热,脉数。病人脉数,按常理说应该会有发热,但病人却不发热。这也说明了病人阳气极度虚弱了,阳不足,又有里热,却发烧不起来,太虚寒了,典型的少阴病。少阴病的病机是暑证,体内有暑气,暑气中含有湿热瘀之气,《黄帝内经》讲,暑伤少阴,少阴病就是人体有暑气的一个病机。暑气中有湿,所以病人腹中有水湿,看上去象肿的样子,身体内外感觉都是很冷的。暑气中有郁热,所以病人会有郁热,脉数。暑气中有瘀,所以生痈肿。

此为肠内有痈肿,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对于肌肤甲错,腹部有水肿,不发热,又脉数的病人,可以诊断为有肠痈了,因热为体内水湿重,尽管有瘀热,这个湿寒比瘀热还要重,所以寒热抵消了,病人却不发烧,可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来治疗。既然我们明白了少阴病的病机,这个非常重要,湿热瘀的一个病机,用药要针对病理机制才行。我们看一下这个方子就很明白了,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用药,死背方子没用的,知道是怎么回事,不去背,也记住了。这里薏苡仁去湿气的,附子去寒可利湿,败酱活血化瘀清热的。

薏苡仁,味甘气香,是脾胃用药。甘入脾能生津液,津液可以转化为阳气,所以它有升阳化湿的作用。气香,这个香,就是辛香,属辛味,辛味入肺,肺主气,辛味有行气的功能。所以,它既生津,又能行津液,转化为人体的阳气,阳气旺,湿与寒自退。附子,辛,苦,温。辛入肺能行气,让全身血脉通畅,能除寒去湿。也起到一个化瘀的功能。苦味入心,能让心脏功能加强,血脉畅通,苦味性燥,能燥湿。温能行血脉,使营卫和,经脉通。这是附子的功能。败酱草,味辛,苦,性凉。辛味入肺行气,苦味入心行血脉,性凉能润下滋阴养肾。所以它有清热解毒,行气血化瘀血的功能,它能让人体内的脓化为水,从小便排出来。这三味药,很经典,能活血脉,升阳利湿,清热化瘀,不仅可用来治肠痈,其实它适用于所有的少阴病。

这三味药按比例配合,研成粉,一次用一方寸匕,大概4克左右,用水二升来煮,一次服下,之后会有水湿和脓液从小便排出来。这一条讲的是肠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再见。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102讲( 大黄牡丹汤)

 朋友们,晚上好,现在我们继续学习《金匮要略》。

 国庆节前面,我们学习到了第18篇,疮痈,肠痈,浸淫疮。这一篇讲的是关于生疮的事情。这个生疮是怎么一回事呢?首先我们要从张仲景六经论治的立足点来认识疾病。六经论治就是对人体内风,寒,暑,湿,燥,火而导致人体发病的论述。

 现在这个第18篇所说疮痈,从病理机制上看,是寒,湿,热,瘀积于一体,这就是一个暑气的病证,暑气伤少阴,本篇实际就是讲的少阴病的证治法。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本篇第3条,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这个方子就是一个少阴病的证治方法。这里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同样是痈脓证,但也要看病人具体情况,本条讲到脉数,说明是有热,所以,薏苡附子败酱散,是一个治疗热性痈脓证的一个方法,临床上寒热要区分开来才可以。

 《金匮要略》第18篇第4条: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沉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大黄牡丹汤方: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

 肠痈者。就是有痈肿生在肠管上面了。按本篇第3条所说,凡是痈肿生在肠管上面的人,他会有肌肤甲错的,就是说会有皮肤病,可能有鱼鳞病,风疹之类的皮肤病。所以呢,牛皮癣,荨麻疹,都可以按痈肿证的治法来治疗,病机是相同的,都是少阴病,都是一个寒,湿,热,瘀的一个病理。少腹肿痞。少腹就是人体膀胱这个位置,肿胀了,说明膀胱有瘀血阻滞了。按之即痛如淋。用手按上去病人感觉此处有刺痛感,就象有结石在里面一样,张仲景说的淋,指的是石淋,就是结石。为什么会有刺痛感呢?肯定是里面有局部损伤了,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诊断。小便自调。就是小便很正常,没有小便不利的证状。张仲景为什么这个时候要说小便呢?因为,关于膀胱肿胀的问题,在《伤寒论》里面有一个桃核承气汤证,也是膀胱肿胀,那是有瘀血导致的,病人会小便尿不出来的。所以现在说小便正常,排除了膀胱瘀血证,现在又刺痛,说明有伤在肠管,不在膀胱。小腹里面不光有膀胱,还有大小肠。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病人经常会有一阵一阵的发热,发热时会有汗出,汗出后,津液外泄,体内缺少津液不足以转化为阳气,所以就汗出后身冷恶寒。为什么要观察这些证状呢?《伤寒论》中膀胱瘀血证也会发热,但不是一阵一阵的,也不会出汗的,也没有汗后身冷。所以,这里就是在辨证,把痈脓发热和膀胱瘀血证分辨开来。这个痈脓证的发热是一阵一阵的,会有汗出,汗后会发冷。这就是在辨证,认证准确,用药对证,才能有良好的疗效。其脉沉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现在呢,根据上面的证状和部位,可以确诊为肠痈了。那应该如何用药呢?这里还要进一步来辨证,看是不是脓成了还是没成,用药是不同的。如何来诊断肠痈的脓成与没成呢?要从脉象上来判断。如果病人脉象是沉紧的,沉说明病人气血大亏,紧说明气血亏虚更重,体内寒气太重了。既然体内寒气重,说明痈脓不严重,这个痈脓会发热的,现在脉沉紧,说明没有发热,没有发展到脓已成而破溃的地步,此时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把痈脓排出去,如果病人服了药,应该有血从大便拉出来的。那么,这个攻下的药方是什么呢?就是本条文所讲的大黄牡丹汤方。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有肠痈的病人,如果脉是洪数的,说明肠痈已经化脓了,很严重了,病程太久了,发热会消耗人体大量津液,会阳气严重不足,再一攻下就会再一次攻伐津液,会出现阳气虚脱,《伤寒论》中多次强调,凡是有内热证的,都不可以攻下的,此时攻下可能会出现陷胸汤证,病情会更加严重的。那么,脉数,里有热盛的肠痈证,应该如何用药呢?本篇第3条讲的就是,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也就是说,肠痈证,首先要确诊,然后分寒热来治,脉沉紧的是寒证,脓未形成,比较轻,用大黄牡丹汤来治。脉数的肠痈是热证,说明肠痈已经化脓了,比较严重,只能清热利湿化瘀,不可以攻下伤阳气,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来治疗。

我们来看一下大黄牡丹汤这个方子,大黄,味苦性寒,苦为火性,能降浊燥湿,能泻热排毒,寒能润下,凉血消斑化瘀。牡丹,味辛,苦,微寒。辛能入肺,行气活血消瘀,苦为火性能降浊泻热,寒能润下凉血。桃仁,味甘,苦,甘入脾生津,津入肺而肺得润,能化为肺气。苦为火性能降浊泻瘀,所以桃仁有升阳化气活血化瘀之功。瓜子,就是冬瓜子,味甘,微寒,甘入脾生津,入肺化气,能入肺气,气行而排脓,寒能润下凉血消瘀。芒硝味咸,咸能润下,能软坚散结,凉血消斑化瘀。 这个方子用药特点,苦,甘,辛,咸。辛甘之味化合为肺中阳气,能活血化瘀,苦味降浊排毒排湿,咸寒之味入肾水,能闭藏人体元阳,起凉血化瘀之功。大黄牡丹汤,由于大黄用量较大,有涤荡胃肠之功,为主药,本方服用后有攻下作用,适用于脉沉紧,脓未成的肠痈患者,可以把肠中的痈脓攻出来,通过大便排出来,会有浊血排出来。而对于脓成溃烂脉数的肠痈患者来说,有些不适合了,因为本方力量峻猛,会导致肠管蠕动增强,溃烂处可能会受到更进一步的损伤,同时对患者阳气也会耗损。正所谓,重证取缓治法,轻证可以用急治法。

 这个方子的使用方法,大黄,牡丹皮,桃仁,瓜子先煮,煮好后再放芒硝,再烧开溶化芒硝即可,一次服下去,这个量很猛,病人喝药后会有脓从大便排出来,如果没脓,可能会有血从大便出,可见此药力之峻猛。

 这一条讲的是肠痈没有化脓的治疗方法,同时详尽讲述了肠痈在临床上的鉴别方法。

 今天所讲的是少阴病肠痈证的证治法,我们明晚继续学习。再见。杨大夫《金匮要略》第103讲(痈疮、王不留行散、 排脓汤)

 朋友们晚上好,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金匮要略》。

 前面,我们学习了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大黄牡丹汤方,这两个方子都是用来治疗肠痈的,使用时机有不同,如用病人身体有发热,可能化脓了,要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来治,如果没有发热,说明没有成脓,可以用大黄牡丹汤来治疗。在用药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用的是辛,甘,苦,咸味,没有用到酸味,因为酸味有收敛的功能,疮痈不严重时不用酸味,严重时也会用到酸味去收疮湿,这里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酸味的应用时机。  《金匮要略》第18篇第5条: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若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学生问老师说,临床上的病人,如果他的脉象是浮的,我知道这是身体发热的原因,浮脉是太阳病脉,说明阳气不足,身体气血循环不畅而产生滞留热,热入血中,所以脉浮。但是呢,应指按上去,脉跳又很微弱,几乎摸不到了,这又说明病人阴血大亏,所以,这是一个人体阴分和阳分都不足的一个脉证,按理说病人是亡血家了,凡亡血家的病人会阳虚不能固表,就会出现自汗证的。设不汗者云何?这种亡血家的病人,有的他却没有自汗的表现,这是怎么回事呢?

 若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老师回答学生说,亡血家的人如果没有自汗,那肯定是身体生疮痈了,或者是被刀斧利刃所伤,出血过多了,无血无津了,才不会自汗出了,这种证状说明病人有严重的缺血了,叫做亡血证。这里特别提到,阴阳两虚的病人,应该是有自汗证,如果身无汗,说明有严重的贫血了。这个痈疮,它是一个少阴暑气证,集寒,湿,燥,热,火,瘀于一身,五种病气耗散人体阴阳之气,才会导致如此严重的贫血,或者是受刀斧所伤流血过多才会这个样子。

 这一条讲的是发热无汗证的病理机制,这个证状是很严重的,象现在很多恶性传染病就是这样,H1N1流感,登格热,就是这个证状,属于少阴病范围。所以,本条文内容很重要。

 《金匮要略》第18篇第6条: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蒴藋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甘草十八分,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者,去汗),黄芩二分,干姜二分,厚朴二分,芍药二分。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这里是紧接上面第5条来说的,如果病人发热,身无汗,这是有痈疮或受刀斧伤的表现,已经亡血了,如何来治疗呢?这个时候可以用王不留行散来治疗。王不留行,味苦性平,苦味属火性,能降浊清热排脓,临床上多用于妇女下乳消肿,疗闭经。蒴藋(读硕掉),味苦性寒,苦能清热降浊排脓,消瘀通经,寒能润下,入肾,滋肾水,续筋骨之劳伤。桑东南根白皮,味甘辛,微涩,微寒。甘辛能化作肺气,增强肺的输散布施功能,涩能止血,寒能润下养阴降火。所以本品有行气活血,降浊消肿止血之功,能止血生肌。甘草,味甘,入脾生津,与辛味化合,形成人体阳气,这里重用到十八分。川椒,辛温。辛味入肺行气,与甘味所生津液化合成为肺气,即人体阳气,阳气升,则经络通,湿气退,瘀血得行。黄芩,味苦性寒,苦能降浊,浊降则郁热退,寒能润下养阴。阴足则热退。干姜,辛温,辛味入肺行气,与甘草化生的津液合为一体形成肺气,肺气即人体阳气。厚扑,味苦辛,苦能降浊,辛能行气。浊得降泄,气得气,这个痈肿可除。苦味下行,辛味上行,一升一降,升清降浊,五脏六腑得通。芍药,味苦酸,苦能降浊除郁热,酸能收引敛痈疮。酸味能收湿敛痈疮,可以让痈疮缩小,有收的作用。这里要注意,酸味药不可用量过大,过大则会让体内的痈疮迅速溃烂,在体内化成水就麻烦了,会到处流,就好比硫酸一样,碰到人身上,很快就把肉体化成水,所以只能小量用,有收痈疮排脓的功能。本方辛甘化为阳气,阳气行,经络通,血得活。阳气升,湿自退。苦味降浊排脓,酸味收疮,它们互相配合的很完美。本方同样是一个少阴病的方法,能清热除湿润燥化瘀排毒,可用于内热火毒证的治疗,肌肤甲错的皮肤病也可以用。

 关于本方的使用方法,要求王不留行,蒴藋细叶,桑东南根白皮,这三味药要求阴干百日以上,烧存性用,就是烧焦成炭样,其它的药物研细,混在一起,一次服一方寸匕,相当于4克,如果是小疮,可以外用,如果是长大疮,就要内服。本品比较安全无毒,妇女产后也可以服用。如果病人遇到风寒感冒了,桑根白皮就不要用了,因为它比较寒凉。总之,本方是一个凉性的。三味药,研成粉,用鸡蛋黄调和成药丸,用米汤服下,一天服本方一付。

 排脓汤方: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

,这个排脓汤,桔梗能升阳能降浊,配合甘草,生姜,大枣,辛甘之味化为阳气,阳气充足,体内脓浊则加速向下排出。

 这个第6条讲的是痈疮的治法,升阳气,降浊邪,收疮痈这么一个思路和方法。这里说的痈疮,也包括了现代各种囊肿,肿瘤。所以,本篇内容实用性很强。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明晚继续。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104讲(第十九!藜芦甘汤草、鸡屎白散)

  朋友们晚上好,现在我们继续学习《金匮要略》。

 昨天学习了痈肿和刀斧伤,气血大虚,又有内湿热瘀这么一个病机的治疗方法,这实际也是少阴病的治疗方法。用药方面,重用甘辛味,其次是苦味,再次是酸寒性味,用药是有规律的。

 《金匮要略》第18篇第7条: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浸淫疮,就是少阴病里的一个常见证状,病人会生痈疮,这是由于体内有寒湿,有燥热,有瘀毒而形成的疮肿。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病人生痈疮,最初时是会生口疮,这个很常见,现在很多人有口腔溃疡不容易治愈,这多是少阴病的早期证状,寒湿与瘀热交织在一起,病理机制比较复杂。这个溃疡严重时会波及全身,形成皮肤病,如果是由口向下发展,这说明病情还处于少阴病的早期结段,还是比较容易治疗的。那么,溃疡疮肿发生在人体上部时,多是湿热在肺胃,肝胆,如果溃疡疮肿发展到四肢,说明湿热已进入脾肾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主,先天和后天元气都受到严重损伤,这个病就不好治了。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如果四肢发生痈肿了,脾主四肢,说明脾土之气已败,肾阴枯竭,这样的痈肿病人就不好治了。无论什么病,轻的好治,严重的就不好治疗了。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如果四肢发生痈肿了,脾主四肢,说明脾土之气已败,肾阴枯竭,这样的痈肿病人就不好治了。无论什么病,轻的好治,严重的就不好治疗了。 这一条说的是,少阴病证状轻时容易治疗,严重时就不好治了,因为已发展到厥阴病了,厥阴病是不好治的。

 《金匮要略》第18篇第8条: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浸淫疮,就是湿热互结而导致身上长了很多痈肿疮疡,也可以用黄连粉来治疗。黄连,味苦性寒,苦味入心,能润燥除湿。寒性收敛阴气,所以黄连最善于清心热,除湿止烦。黄连研粉调服可治由湿热而引起的从口流向四肢的浸淫疮。

 这一条说的是治疗浸淫疮的方法主要是清热袪湿,润燥。这个第18篇,到这里就结束了,本篇讲述的是少阴病的痈肿证,病机是寒湿热瘀交织在一起。下面我们进入下一篇的学习。

*************************************************************************************************************************************************************************

 趺蹶手指臂肿转筯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个第19篇讲的是厥阴病的证治法。厥阴病,除了口渴欲饮,气上冲胸,食入即吐这些主要证状之外,最常见的还有四肢强直,角弓反张,振颤,臂肿,转筋,疝气,蛔虫病等,这都是厥阴病的常见证状。

 《金匮要略》第19篇第1条:师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腨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

 藜芦甘汤草方:藜芦二两,甘草一两。

 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这个厥阴病的病人,由于气血衰败,阴阳两脱,手指,手臂肿胀并震颤是临床上的常见证状,这个证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帕金森综合证,中医叫中风。其人身体润润者,就是病人会有手不能握,足难以行,舌难以语,头晕目眩,可以用藜芦甘草汤来治疗。藜芦,味苦辛,性寒。苦为火味,能泻湿热降瘀浊,辛能入肺行气活血,寒能养阴润下。所以本品有升清阳降浊阴敛肾水之功。

 藜芦在中医临床上用处很广,它降湿热瘀浊之功显著,同时行经之力也很强,能消除各种息肉,由于有毒性,不宜过量使用。甘草味甘入脾化生津液,与藜芦的辛味化合,辛甘发散为阳气,有通经络之能。这一条讲的是,治疗厥阴病的肢体肿胀动振,用药要以苦,辛,甘,寒为主,辛甘化气升阳通经化瘀血,苦寒除湿泻热降浊养阴有功。   《金匮要略》第19篇第3条:转筯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

 鸡屎白散方:鸡屎白,上一味,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

 转筯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这里是说,厥阴病的病人气血败绝了,肝中血不足了,不能养筋了,会出现筋僵硬强直而没有柔韧之性了,不能协调人体骨骼运动了,会出现手臂和腿脚僵硬强直不能灵活运动了。脉上下行,微弦。气血绝亡了,经脉气乱了,气上冲胸了,脉搏就会上下不规则地来回窜行,微弦,弦脉是少阳脉,还是有燥热火证存在。转筯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这个厥阴病转筋肢体强直的病人,如果病情得不到有效治疗,一直在发展,严重时就会出现腹部强直僵硬,这时已经离死不远了。对于这个转筯的病证,应该怎样来治疗呢?可以用鸡屎白散来给病人吃。鸡屎白,就是鸡的粪便的白色部分,炒干入药。鸡屎白,味甘,气腥,微寒。甘味入脾生津液,气腥入肺能加强肺气(臊气入肝,焦气入心,腥气入肺,腐气入肾,香气入脾)。寒能润下养阴,所以鸡屎白有润肺发声音,利咽喉,消肿痛的功能,能化湿清热,凉血除瘀,疗烫伤,柔筋之痉的功能,能治疗转筋肢体强直证。

 这一条讲的是厥阴病转筋强直,角弓反张,抽风证的治法,取甘,寒,腥之气味。明天,我们接着学习。再见。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105讲(蜘蛛散、甘草粉蜜汤)

 朋友们晚上好,现在继续学习《金匮要略》。现在是第19篇,讲肢体强直,肿胀,转筋,狐店,蛔虫病的治疗,这些都是厥阴病的临床常见证状。

《金匮要略》第19篇第4条:阴狐疝气者,偏有大小,时上时下,蜘蛛散主之。

蜘蛛散方: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两。

阴狐疝,就是病人的睾丸时上时下,而阴囊也时大时小出入不定的一个病证。阴狐疝气者,就是病人还有阴囊气肿的现象,病人站立时,睾丸由腹中下入阴囊,阴囊也同时胀大下坠,牵引作痛。当病人平卧时,睾丸又回缩入腹中,而阴囊也随之缩小。这是怎么回事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里面说这是由于肝经虚寒造成的病证。偏有大小,时上时下。这个病人的阴囊有时大,有时小,有时下坠,有时回缩,这么一个证状,现在这个病证也很常见,多发生于老年人的气血枯竭之证,就是疝气,因为它时上时下,变化不定,象狐狸一样狡猾,发生于阴部,所以叫阴狐疝气。本病证属厥阴病中的一个常见证状,可以用蜘蛛散来治疗。

蜘蛛,味苦微寒,是专治疝病之药,能治偏堕而升脱陷,能温经祛风消肿解毒。由于它有一定寒性和湿性,虚弱的病人服后可能会下利,所以用桂枝的辛温之性来逐其寒湿之气。

使用蜘蛛散时,应选用腹大色黑的,烤干,与桂枝一起研成粉,一次服八分一匕。用开水冲服。一天可以服二次,也可以做成蜜丸服用。关于这个蜘蛛散的剂量问题,现代使用的剂量一般按每公斤体重服0.3克,可以按体重来计算用量,不要过量使用,因为蜘蛛有毒性。

这一条讲的是厥阴病阴狐疝气病的治疗方法。

《金匮要略》第19篇第5条;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大者,故有蚘虫。

学生问老师说,厥阴病人有的会有腹痛,但是也有的是因为有腹中有虫而引起腹痛,这在临床上应该怎样去鉴别诊断呢?从脉象上面能够分辨出来吗?

老师回答说,厥阴病的腹中痛,病人的脉象是沉微的,而蚘虫病引起的腹中痛,其脉象是弦大有力的,蚘虫在腹中来回游动,会让人体燥动不安而发热,所以脉是弦大而洪的。也可以说,同样是腹痛,腹中一寒一热,这样就可以区分开来了。

这一条讲的是蚘虫病的临床鉴别方法,腹中是热的,脉是弦大的,蚘虫就是现在我们说的蛔虫。

《金匮要略》第19篇第6条: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甘草粉蜜汤方:甘草二两,铅粉一两,密四两。

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病人得了蛔虫病,会经常喜欢吐涎沫,因为蛔虫在人体脏腑里面来回穿行,破坏了正常的生理功能,造成胃中虚寒,升降失职,不能行津液,津液上涌而吐涎沫。心痛发作有时。这里的心,是指胃脘,会时常有胃脘疼痛的。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如果病人吃了杀虫的药还不能把蛔虫打出来的话,可以用甘草粉蜜汤方来治疗。

甘草,是甘味的,能调节胃肠功能,有缓急止痛的功能,凡是甘味的药物都有缓急止痛的功能。铅粉,有毒,能够杀虫。蜜,味甘性寒,能润润肠滑肠。这三味药,用铅粉来杀虫,为什么要用二个甘味之品呢?其一是甘味能缓急止痛,其二是蛔虫性寒体凉,从中医的阴阳五行上来说,蛔虫体凉性寒属水,属北方,那么甘味属土居中央,土能克水,也就是说,凡是甘味的药物都具有抑制寒凉之品的功能,所以,甘草,蜂蜜有抑制蛔虫生理活动的功能。

这一条讲的是蛔虫的治疗方法,用有毒之品杀虫,用甘味之品来抑制蛔虫生理活性,杀虫而尽量减少毒性药物的不良反应。

《金匮要略》第19篇第7条:蚘蟩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人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

蚘噘者,当吐蚘。有了蛔虫病的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也会发生厥阴病,病人会四肢僵硬不能灵活运动,因为体内津血已被蛔虫消耗枯竭了。这个时候病人腹中蛔虫很多,有时会从口中吐出蛔虫来。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医生让病人安静下来,但病人却难以安静下来,心中非常烦躁,这时的病人可以说是已经五脏虚寒了,阴血严重不足了。蚘上入膈,故烦。蛔虫动乱上扰胸膈,所以心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但心烦过一阵子又停止了,当病人吃饭进饮食时,会呕吐,心烦又回来了。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这是因为蛔虫闻到饮食的气味时而上窜,所以病人常常会在吃饭后有呕吐,可能有蛔虫吐出来。

这一条讲的是蛔虫病引起的厥阴病的临床证状。

《金匮要略》第19篇第8条: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方:乌梅300个,细辛六两(炮),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川椒四两(去汗),桂枝六两,人参,黄柏各六两。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人生了蛔虫,耗尽了体内气血,五脏不得血养,会出现厥阴病的证状,气上冲心,消渴,食入即吐,四肢僵硬强直,肢体肿胀,转筋,疝气,凡见一证,即可确诊为厥阴病,治疗用药按厥阴病方法,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代表方剂。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明天学习乌梅丸方。再见。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106讲(详解乌梅丸、20篇)

 昨天学习到19篇第8条,蚘厥者,乌梅丸主之。人体内长期有蛔虫,会吸干人体内的津血,导致发生厥阴病,这种情况过去也能看到,小孩肚子特别大,四肢疲惫,腹痛,严重的也会导致肢体厥逆。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厥阴病,都可以用乌梅丸来治疗。

我们来看一下乌梅丸方,乌梅300个,这个用量很大,本方是以乌梅为主药的。乌梅味酸,涩,酸味有收敛并软化的功能,酸为木味,草木都是酸味的,酸为木味,木曰曲直,就是酸味木性有能曲能伸之功,酸味可以把坚硬的物体软化并让它扭曲,所以,酸味有杀虫之功,酸味有破坚泻浊之功,对人体内的毒素垃圾有推拉排放的功能。细辛,味辛性温,辛味走肺,其功能是行气,气行阳升则有利水除湿的功能,气行能活血,加速体内瘀浊的排泄。干姜,味辛苦,性温,辛味入肺行气,苦味降浊燥化湿寒。有祛寒行阳气之功。黄连,味苦性寒,苦能降浊泻热,寒能润下养阴。由于黄连太苦会伤胃,所以不宜大量使用,并常与桂枝,芍药相配伍使用较好。川椒,味辛,性温。辛能行气,温性属厚味,所以行气力强,气行则痛止。桂枝,辛温,也是厚味行气之品,有通经活血行瘀之功。人参,味甘,甘入脾生津,津入肺可化成气,再有辛味来行气,这就是人体的阳气,阳气有通经止痛,活血化瘀,强肢体,利关节,除湿浊,温体驱寒的功能。

黄柏,味苦性寒,苦能降浊除瘀泻郁热的功能,寒能养阴润下护元阳之功。

整个乌梅丸的方义,就是升清降浊养阴的一个方法,用辛甘味来补充人体阳气,用酸味来收放排瘀升清阳,用苦味来降浊瘀除邪,用寒气来坚阴护元阴元阳。本方是厥阴病用药方法,厥阴病的病机原理与少阴病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更加严重一些罢了,病理还是寒,湿,燥,热,瘀。所以用辛甘味可以祛寒,袪湿,润燥。用苦味来泻热降浊瘀,用酸味来收放,加快浊瘀的外排。同时用寒性药来守护元阳。凡是重病患者,都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中医是怎样治病的呢?就是利用中药的五味,辛,甘,酸,苦,咸及寒温之性来驱除人体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所病。说复杂,也不复杂,说简单,也不简单。

乌梅丸的制作方法是,先用米醋浸泡乌梅一个晚上,第二天把乌梅的核去掉,蒸五斗米的米饭,把乌梅也放上面蒸,米饭熟后同乌梅放一起捣成泥,把其它的药物研成粉,合在一起,再放入一些蜂蜜,做成梧桐子大的小药丸,一次吃十丸,一天吃三次,以后可加量到一次二十丸。吃药期间禁食生冷,滑臭之类食物。

这个第19篇我们学习完了,讲的都是厥阴病的证治方法,四肢强直,角弓反张,肢体肿胀,转筋强直,疝气,这些都是厥阴病的常见证状。了解了这些病证的病理机制,也就彻底明白了厥阴病的病机了,治疗上就有了正确的思路。所以,中医治病很简单,病人一说其中一个证状,你就知道他的病机是什么了,还有其它证状,病人还没说,医生提前就知道了,对不了解中医的人来说,这确实是很神奇,不可思议的。

至于用什么药物去治疗病人,当病人刚说几句话时,医生的用药思路就出来了,早就为病人准备好了的。

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

**********************************************************************************************好,现在呢,我们又进入了新的一个篇章学习了,在《金匮要略》里面有三个篇章是专门讲妇人病的,一个是讲妇人产前病,一个讲妇人产后病,一个讲妇人杂病,本篇讲述妇人产前病证。

《金匮要略》第20篇第1条: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如吐下者,则绝之。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老师对学生说,如果妇女的脉象与正常健康人一样,阴脉(就是尺脉)又小又弱的话,并且出现口渴现象,又吃不下去饭,想吃不能吃,身体也不发烧,也不怕冷,这就说明这个妇人怀孕了。

桂枝汤主之。对于怀孕的妇人,她吃不下饭,一吃就呕吐,中医有办法治疗吗?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五味药物组成,大枣和甘草味甘入脾生津液,桂枝和生姜味辛入肺行津液化气通行经脉,这样就让人体的阳气回来了,阳气有发散和布施的功能,对人体六腑有双向调节功能,能加强胃肠蠕动,使病人饮食得入。芍药味酸,有敛阴气之功能,能收能排,促进人体五脏循环功能。所以,阴阳一调和,人体功能即提升加强了。饮食增进,津血有了源头了,口渴也自会消退。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按照通常的规律来说,妇女怀孕后六十天的时候会出现口渴不能饮食的证状。

设有医治逆者,劫一月加吐下之,则绝之。那么,在现实生活当中,妇人怀孕后的正常生理反应往往会有被医生误治的可能,如果医生看到孕妇吃不下饭,误认为是胃肠不通畅,却在一个月之内多次使用催吐法和攻下法,那就会大伤妇人津液和元气,会导致妇人妊娠终止,会造成流产事故的。

妇人怀孕后六十天时为什么会口渴不能吃饭呢?因为怀孕后体内津血大量走向子宫,造成五脏供血不足,六腑津液不足则口渴。脾脏供血不足则不能吸收饮食化生津液,胃中无津液则无力蠕动而干呕。

这一条讲的是妇人怀孕的诊断方法及注意事项,千万不可长时间催吐和攻下。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朋友们,再见。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