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应用
中医临床经验1000条,让你快速成为国医大师(42)
653、小儿支气管哮喘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病因,临床表现与内科“支气管哮喘”中所述墓本相似,其所例方剂亦可互用。现根据小儿哮喘特点,选录数方,以备选用。
(1)附子大黄细辛汤
【组成】制附片12克(先煎),大黄炭6克,木通、当归身、桃仁各9克,细辛3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阳散寒、活血祛瘀。
【方解】肺寒哮喘,多由素体阳虚肺弱、痰湿内停,感外邪而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促痰鸣而发。方用附片、细辛,辛温之品温阳通经,以恢复肺之宣降;
阳虚寒盛,气涩而迟互成因果,用归身、桃仁、大黄炭活血而助气行,使肺气即时得降;
又用木通通经,甘草护胃和调,不平喘而喘自平。针刺取治肺喘之验穴孔最,则为急则治标,取平喘利肺以缓急之意。
【主治】哮喘急性发作或喘息性支气管炎,尤其对单纯性过敏,青壮年或体虚而邪偏于肺寒者,症见哮喘而兼痰清稀色白,胸膈满闷,面色暗滞,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浮紧。
【加减】
①配合针刺:取双侧孔最穴。用1.5寸30号毫针,刺入1寸左右,使针感下达手指,上达前胸,并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留针时,每隔5分钟,行针1次。
②加减运用:哮喘发作时,先行针刺以平喘,再服上方,每日1剂。
如有外感表证者,先于脊柱两侧,风门及大肠俞穴拔走罐,使皮肤微红为度,再用毫针刺大椎穴,留针5分钟,接用上法。
若咳嗽明显,咯白泡沫痰,难咯出者,针刺天突穴,用2寸毫针,先直入1寸,针体弯曲,沿气管前向下,使针感传向前胸,得气后行针2分钟,不留针,再针合谷(双)穴,用提插泻法,行针1~3分钟,不留针。
并于上方加石韦30克(先煎),若体壮,便秘,苔黄腻者,针刺原方加大肠俞(双),用2~2.5寸毫针直刺,使针感达小腹部,用提插捻转泻法,行针1~3分钟,不留针;
中药可将上方中大黄炭改酒军6克,加苦参9克,细辛改为五味子9克;
针刺加足三里穴,用1.5寸毫针直刺,使针感达足,得气后留针30分钟。
【疗效】笔者依上法临床验证多例,均获良效。
(2)平哮汤
【组成】炙麻黄6~9克,炒杏仁12克,桑白皮20克,地龙12克,蝉衣6克,蜈蚣1~2条,当归12克,石韦20克,细辛5克,徐长卿20克,生甘草5克。
【用法】发作时,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发作后,上方剂量加大2~5倍(即2~5剂一起),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次1粒,1日3次,口服以巩固疗效。
【功用】理肺平喘、解痉脱敏。
【方解】本病亦是老年常见多发病。方用炙麻黄解表宣肺,通利水道,其性属阳;地龙凉血平喘,熄风通络,其性属阴,一阴一阳,具有解痉脱敏作用;
地龙去麻黄之辛燥,麻黄减地龙之咸寒;徐长卿镇痛止咳,活血解毒;
蝉衣散风热,宣肺定痉,两药均有脱敏作用。桑白皮清泻肺气之逆,北细辛温开气道之闭,二药寒热并用,相得益彰;
石韦镇咳祛痰、平喘利水;又哮喘反复发作,造成肺气宣降失常,肺络瘀血,入当归活血,能达血行而助气行,且有脱敏作用。
蜈蚣咸温有毒具有祛风解痉、解毒散结、活络止痛之功效,并协同当归活血通络,改善肺及气管血液循环,改善气道通气量,从而增加肺组织对炎症的吸收,减少痰液分泌而达到治喘平哮之目的。
可谓组方遣药,匠心独运。
【主治】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及持续期,寒热不甚明显者。
【加减】若证型偏热者,加僵蚕、生石膏、鱼腥草;偏寒者,加干姜、桂枝,重用细辛;痰盛气逆者,加葶苈子、半夏、云茯苓;
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白果仁;咳剧者,加款冬花、白前、枇杷叶。其他如全虫、土元、穿山甲等虫类药,均有解痉通气,行痰开闭之效,临证当酌情选用。
【疗效】屡用效著。
(3)鸡蛋加蜂蜜治小儿支气管哮喘
[方剂]鸡蛋1-2个,蜂蜜1-2汤匙。
[制用法]将鸡蛋去壳,在油锅内煎熟,趁热加蜂蜜,立即进食。
[功效]滋阴养血,清热润燥。用治小儿支气管哮喘。
[验证]此方应在春季服用,每天早晨吃l次,连服2-3个月,有较明显的疗效。据《中国食品》1984年第3期介绍:“一位14岁的女孩,从9岁得了支气管哮喘病,常年咳喘不止,各种药物治疗无效,胸部已有变形。
12岁那年春天应用上方,不到3个月,哮喘病就好了。身高、体重也增加了,发育也较前快,而且哮喘再未复发。”
(4)二麻四仁汤
【组成】炙麻黄、麻黄根各4.5克,苦杏仁、桃仁、郁李仁、白果仁(打)、百部、款冬花各9克,车前草24克,生甘草4.5克,陈辛夷、苍耳子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小儿可酌量分多次服。
【功用】调整肺气,排痰止咳,散风脱敏。
【方解】方中麻黄辛散,开腠理,宣肺气,透毛窍,散风寒,解痰平喘,但能收缩血管,故高血压患者忌用。又因发散力较强,故体虚多汗者亦忌之。
麻黄根与麻黄作用相反,不但能止汗固表,而且还能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呼吸幅度扩大。两者合用,一开一合,开合相济,调整肺气,不但能加强肺的活动功能,而且没有升高血压,助长兴奋的流弊。
杏仁降肺气之上逆,桃仁化血络之凝瘀,一气一血,能调畅肺部郁血,顺气降逆。郁李仁滑肠下气,清能去浊;白果仁敛肺而敛痰,一滑一涩,能起上(痰)下(便)分消之功。
百部、款冬花,《济生方》为百花膏,用于喘嗽不已,亦可治痰中带血。车前草、生甘草排痰止咳,调和诸药,陈辛夷、苍耳子散风脱敏。诸药合用,共奏调整肺气、排痰止咳、散风脱敏之功。
【主治】哮喘、咳嗽。
【加减】若服本方出现便溏,一般可不与处理,严重者去郁李仁,加藿香、川朴;如湿重纳呆,可加苍术、川朴;
便难,加大腹皮、瓜蒌仁、火麻仁;痰稠不畅,加象贝母、瓜蒌皮;中满气滞,加柴胡、生牡蛎、郁金、菖蒲;腹胀,加大腹皮、瓜蒌;热重,加土茯苓、忍冬藤、连翘、白薇;如过敏症状不明显者,去陈辛夷、苍耳子;
过敏症状明显者,加白僵蚕、净蝉蜕;泛呕者,加制半夏,姜竹茹;昼轻夜甚;
加夜交藤、合欢皮;痉咳,加玉蝴蝶;
气虚,加太子参、明党参;
阴虚,加北沙参、麦门冬、知母、玄参;
肾不纳气,喘息甚者,加黑锡丹。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5)参蛤麻杏膏
【组成】生晒参60克(如用党参、剂量加倍)、蛤蚧两对、麻黄(去节)60克,杏仁100克,炙甘草50克,生姜60克,红枣(去核)120克,白果肉20枚。
【用法】方中生晒参,另煎收膏冲入,蛤蚧去头足研末冲入收膏。余药加水浸泡一宿,浓煎3次,去渣,滤取三次清汁再浓缩,加入冰糖500克,生晒参汁,蛤蚧粉收膏,装瓶备用。
每日早晚各服一食匙,开水冲服。不分男女老幼,常年均可服用。
【功用】健脾纳气、宣肺散寒、止咳平喘。
【主治】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有肺气肿。
【加减】如咳嗽低热,可加桑白皮90克,地骨皮120克;如痰多呈泡沫状,加干姜10克,细辛15克;如大便干结,加熟地120克,当归90克;如心悸盗汗,加麦冬100克,五味子45克。
【疗效】多年使用,凡哮喘缓解期,坚持服用,每收良效。
【附记】本方亦可作哮喘病基本痊愈后调治善后剂之用。服药期间,切忌烟、酒、红茶、萝卜、鱼腥及一切过敏性食物、辛辣食物,生冷果品。若伤风停食,可缓服数日。
(6)猫胞衣治小儿咳喘
[方剂]猫胞衣。
[制用法]洗净,风干后放瓦上,以文火焙灸存性,研细末,以黄酒送服,每次l-2克,日2次。服后盖上棉被取汗。
[功效]温中降逆。用治因风寒所致小儿咳喘。
[验证]邱姓小儿,1951年因娩出后裸体时间较长受寒,致患气喘病、每逢天气转凉,即喘咳不止、邻居授此偏方,先后用猫胞衣2具,喘咳见缓,共服3具而愈。
(7)治哮喘验方
【组成】麻黄5克,杏仁、地龙各10克,全蝎3克(研末冲服),川芎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宣肺、解痉、平喘。
【方解】方中麻黄宣通肺气、解表散寒;杏仁通降肺气、化痰润燥,二者相伍,一宣一降,以行肺气宣降之职;地龙,全蝎止痉平喘;川芎行气开郁。诸药配合,有解痉活络平喘之功。故而用之多验。
【主治】哮喘。
【加减】①哮喘发作期,痰热内壅,加黄芩、川贝、葶苈子;热甚,再加生石膏;痰多再加莱菔子、苏子、全瓜蒌;痰黏腻再加海浮石、生蛤壳;肺燥热,加沙参、麦冬、玉竹、桑白皮;
外感寒邪,加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②哮喘缓解期,去麻黄,加扶正之品。肺脾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功劳叶;
气阴两虚,加黄芪、党参、沙参、麦冬,冬虫夏草、仙鹤草;肾阳虚,加附片、紫河车、桂圆、紫石英、沉香;肾阳虚,加生、熟地、女贞子、核桃肉、五味子、沉香。
【疗效】验之临床,疗效甚佳。
(8)胎猪治小儿哮喘
[方剂]胎猪(未出生之猪胎)或刚生出尚未呼吸的仔猪l个。
[制用法]将仔猪去毛及内脏洗净,切碎,煮熟,加米粉及适量食盐,再次煮成糊状,l-2天内分次吃完。
[功效]治小儿哮喘。
[验证]本方经治6例小儿哮喘病,全部有效。其中2例观察24年无复发,其余4例已观察2年未见复发。
(9)哮喘通用方
【组成】蜜炙麻黄、光杏仁各9克,生、熟地各12克,山萸肉6克,五味子、干姜各3克,旋覆花9克(包)、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补肾纳气、止咳平喘。
【方解】方中生地、熟地、山萸肉峻补肾气、纳气定喘;麻黄、杏仁宣肺止咳平喘;五味子敛肺止咳,且能防止麻黄等药辛散太过,耗伤肺气;生姜、旋覆花和胃降逆;
生甘草调和诸药。本方重在补肾,以治其本,兼能平喘,以治其标,标本同治,散敛并用,故治疗肾气不足的哮喘,最为合拍。
【主治】肾气不足的哮喘,也可用于支气管哮喘。
【加减】寒加附片、黑锡丹(包煎)各9克;热加黄芩、地龙、桑白皮各9克;阴虚,加沙参、麦冬各9克;痰多,加白矾6克,半夏9克;痰不易咳出,加白芥子、炙远志各6克;
动则喘甚,加补骨脂、核桃肉各9克;湿重,加川朴、半夏各9克;过敏引起者,加凤凰衣,蝉衣各4.5克,露蜂房6克;
感染重者,加鱼腥草30克,四季青9克,野荞麦根30克;
纳食量少,食后作胀而喘更甚者,加薤白4.5克。针刺鱼际穴,常可收到立止咳喘之奇效。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甚佳。
(10)脱敏平喘汤
【组成】麻黄7克,钩藤12克,老鹳草20克,葶苈子7克,乌梅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宣肺平喘,脱敏解痉。
【方解】方用麻黄宣肺平喘;葶苈子泻肺(气)化痰;老鹳草脱敏解痉;乌梅有脱敏作用;钩藤解痉抗菌。合用共奏脱敏平喘之功。
【主治】支气管哮喘。
【加减】临床一般分四型:即寒证型加细辛、川椒、干姜,兼风寒,加荆芥、防风、白芷、贯众、豆豉、桂枝等;
热证型加苡仁、冬瓜仁、鱼腥草、金荞麦、虎杖、海浮石等;兼肺肾阴虚型加天冬、麦冬、青果、蝉衣、玉蝴蝶;兼肺肾气虚型,加南北沙参、补骨脂、仙灵脾、丹参、降香、紫石英。
【疗效】治疗100例,临床控制71例,好转2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控制率为71%。
(11)加味前胡汤
【辨证】痰火犯肺,瘀塞肺窍,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利气。
【方名】加味前胡汤。
【组成】前胡12克,杏仁9克,桑叶12克,知母12克,麦冬9克,黄芩9克,银花15克,款冬花15克,枇杷叶12克,桔梗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12)麻杏二三汤
【辨证】肺脾两虚,痰饮阻肺。
【治法】化痰蠲饮,降气平喘,兼益肺脾。
【方名】麻杏二三汤。
【组成】炙麻黄10克,杏仁10克,化橘红12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炒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茶叶6克,诃子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病情较重者,每日1.5剂,日服3次。
(13)加味止喘灵【组成】炙麻黄、杏仁、白果、半夏、地龙、甘草各3克,射干、五味子各2克,茶叶1克,生姜1片,葱白半支(为3~5克常用剂量,视年龄大小可适当增减)。【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代茶频服。【功用】疏风散寒,宣利肺气,化痰平喘。【方解】方中麻黄直入肺经,善走卫分,为开宣肺气之要药,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畅肺气而平咳喘;生姜、葱白辛温通阳,协麻黄以散外邪,共为君药;杏仁止咳平喘,半夏燥湿化痰;茶叶化痰清神,为治暴喘之要药;射干、地龙专清肺经之热,降逆祛痰而平喘,并防寒郁、痰湿化热。无热则防之,有热则清之,且防麻黄、半夏之温燥,五者为臣;五味子、白果敛肺定喘为佐;使散中有收,防哮喘,益肺气耗散太过而发生变证。使以甘草镇咳化痰调和诸药。全方融解表祛邪、宣利肺气、镇咳化痰、平喘截哮、寒温并用、散中兼收于一炉,药味虽简,然平喘止哮之功颇彰著。诸药合而用之,外邪得散,肺气得宣,清肃下降,输布正常,痰生无源,故哮喘得平。根据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扩张支气管、解除支气管痉挛,抗变态反应及镇咳祛痰平喘作用,从而达到控制哮喘发作的目的。【主治】支气管哮喘。【加减】发热者,炙麻黄改用生麻黄;缺氧症状明显者,可给予氧气吸入。【疗效】治疗50例,临床治愈(哮喘完全控制,肺部体征消失)36例,其中2天治愈6例,3天治愈9例,4天治愈17例,5天治愈4例。显效(哮喘基本控制,两肺哮鸣音未完全消失)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
(14)麻地定喘汤【组成】炙麻黄3~6克,地龙6~9克,银杏、苏子、甘草各4.5~6克,黄芩、连翘、当归、川芎、射干各6~9克。【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水煎至100~200毫升,分4~6次服,如呕吐重或口服困难者分2次保留灌肠。同时配合必要的静脉输液,抗生素及降温、止呕、镇静、雾化吸入等治疗,对照组除上述方法(除中药外)外,加用激素及强心剂。【功用】清热平喘、涤痰消瘀。【方解】小儿喘息性疾病,属祖国医学“哮喘”范畴。方用麻黄宣肺定喘;地龙通络化痰、解痉止咳;银杏、苏子降逆祛痰,止咳平喘;黄芩、连翘清泄肺热;集宣、通、清、降于一方,以除致病之因;复加射干清咽化痰;当归、川芎理气消瘀,共奏清热平喘、涤痰消瘀之效。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本方具有平喘止咳,抗过敏、抑菌、抗病毒,强心利尿以及镇静、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临床应用,再配用有关西药、故用之效果显著。【主治】喘息性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加减】热重者,加生石膏、知母;并发心力衰竭者,加生脉散;抽风者,加钩藤、紫雪丹等。【疗效】治疗200例,其中支气管哮喘95例,喘息性支气管炎65例,毛细支气管炎40例,结果:治愈(治疗3天后,症状、体征显著减轻,5~7天基本消失),122例(占65%);有效(治疗3天后症状、体征有所好转,5~7天明显减轻,7~10天基本消失)64例(占32%),无效14例(占7%)。对照组200例中治愈95例(占48%),有效80例(占40%),无效24例(占1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且从退热、咳喘、啰音等三大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5)。
(15)治哮灵【组成】地龙5克,麻黄2.5克,苏子1.5克,射干1克,侧柏叶2克,黄芩2克,白鲜皮、刘寄奴、甘草、苦参、细辛各1克,平贝母2克,僵蚕1.5克,橘红1克,冰片0.05克。【用法】上药按比例浓缩制成100片,每片0.1克。1日3次口服,3岁以内每次2~4片,4~6岁4~6片,6~12岁6~8片,12岁以上8~12片。10天为1疗程。【功用】宣肺平喘、通络活血。【方解】方中以麻黄、黄芩、射干、白鲜皮、苦参等清热宣肺;苏子降气平喘;侧柏叶、平贝母、僵蚕、橘红镇咳化痰;细辛温肺化饮;地龙、刘寄奴通络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冰片增强本方止哮平喘、镇咳化痰的功效。本方偏凉性,适用于小儿热证哮喘,但方中麻黄、细辛性温,故对寒热诸证皆可应用。动物实验表明,本方有明显的镇咳、祛痰、镇静、解热作用。动物的急性和亚急性毒理实验也证明本方安全无毒。【主治】哮喘,无论热证或寒证均可适用。【疗效】治疗117例,近期治愈69例(占58.97%),显效22例(占18.8%),有效22例(占18.8%),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6%。在获愈病例中,哮喘缓解快者于服药2小时后,平均少于1天。
(16)截喘汤【组成】佛耳草、碧桃干、老鹳草各15克,旋覆花、全瓜蒌、姜半夏、防风各10克,五味子6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口服2次。【功用】降逆纳气、化痰截喘。【方解】本方系姜氏经对支气管哮喘的截治方法进行长期研究,结合临床实际疗效筛选民间单验方优化而成。方中佛耳草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功专化痰止咳平喘;老鹳草出《本草纲目拾遗》,功能祛风活血,清热解毒,民间有老鹳草平喘的单方,该药含有槲皮素,能祛痰扩张支气管,老鹳草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菌、肺炎球菌、链球菌以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能控制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呼吸道感染;碧桃干酸苦收敛,《饮片新参》有“除劳嗽”的记载,民间有治顽喘的经验。上三味除痰镇咳而平喘逆,且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为主药。辅以旋覆花开结化痰、降逆止咳;瓜蒌清上焦积热、化浊痰之胶结、开胸中痹阻;姜半夏清痰下气,去胸中痰满尤佳;佐以五味子补肾纳气、镇咳敛肺;防风《药法类象》谓:“治风通用,泻肺实。”是一味抗过敏的有效药,能抑制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变态反应,清除过敏原的刺激。合而用之共具清肺化痰、降逆纳气截喘之效。【主治】咳嗽痰多、气逆喘促(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加减】气虚者,加白参3克,黄芪80克;肾虚者,加肉苁蓉、巴戟天、补骨脂各15克,亦可加蛤粉3~6克;阴虚有热者,加黄柏、知母、元参、生地各9克;咳甚引起喘促无痰或痰不多者,可加南天竹、马勃各6克,天浆壳3克;热喘加石膏15克,知母、黄芩各10克;寒喘加炮附片9克,肉桂3克,并以鹅管石9克研粉服,或加服紫金丹(须特制,砒石5克,明矾10克,豆豉100克,糊丸绿豆大小,每服七八丸,日服2次,有肝肾病勿服,有效与否一星期为止,切勿多服常服);痰多咳出不爽者,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10克;胃家实便秘者加服调胃承气汤一剂;喘止后常服河车大造丸、左归丸或右归丸,每次服3克,每日服2次。【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卓著。
(17)止哮汤【组成】苏子、地龙、前胡、川芎各15克,苦参、麻黄各5克,射干、黄芩、白鲜皮、刘寄奴各10克。【用法】每2日1剂,水煎2次,煎出液总量约300毫升(5岁量),每日3次,每次50毫升温服。【功用】宣肺清热、降气平喘、活血通络。【方解】小儿哮喘,是小儿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发作时以“气壅、血瘀、痰阻”为病理变化。方中苏子、射干、麻黄、前胡有宣通开肺,降气平喘之功;地龙有开肺解痉之力;苦参、黄芩、白鲜皮有宣肺清热之效;川芎、刘寄奴、地龙有活血通络之用。方中一宣一降,一清一活,配伍甚妙,在注意止哮平喘的同时,配合活血通络,使血活络自通,瘀自去,瘀去则气可行,壅可散,痰自化,故而使哮喘发作时所致之气壅、血瘀、痰阻之证得以改善,邪气去而哮喘自止。【主治】小儿哮喘,症见咳嗽气促,喉间哮鸣明显,甚则呼吸困难,喘憋,烦躁不得卧,双肺布满哮鸣音,咽红、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等。多见于小儿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细支气管炎等。【加减】若喘甚,重用苏子,加马兜铃;哮甚者重用地龙;痰盛者,加瓜蒌皮、葶苈子、胆南星;久哮多瘀则加用桃仁;喘憋伴便秘轻者,加用莱菔子以降气豁痰,消导通便,稍重者加枳实,干结者加番泻叶以盛者下之,清大肠而泻肝平喘。【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著。【附记】笔者临床,验证数例,多收显效,效佳。
(18)解表化痰平喘汤【组成】炙麻黄、杏仁、桂枝、陈皮、半夏、苏子各9克,炙甘草6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以喘平为期。【功用】温散解表、理气降逆、化痰平喘。【方解】有关历代文献记载中,哮与喘多分别论述。《东医宝鉴》云:“呼吸急促谓之喘,喉中有声谓之哮”,又说:“哮即痰喘甚而常发者。”从而说明,哮可兼喘,而喘不一定兼哮。据临床观察,哮与喘的临床表现都没有离开呼吸急促,故现多合称之为哮喘。本方所主治之哮喘,为临床最为常见者。其病因多为外感风寒,侵袭于肺,内伏痰饮上逆,壅塞气道,故出现喉中痰鸣,呼吸急促,难以平卧。故方中以麻黄、杏仁、桂枝为君,温散寒邪以解表,可使肺气得以宣通;内伏痰饮,故用陈皮、半夏、茯苓为臣以消痰化饮;佐甘草增强祛痰、和中、健脾之功;加苏子为使,其有助陈皮、半夏理气降逆化痰之功。本方具有温散解表、理气降逆,化痰平喘之作用和配伍相得益彰之妙。【主治】哮喘。凡外感风寒或痰饮所致者。包括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加减】内有痰火,微感外邪,症见微恶寒、身壮热、痰稠色黄,吐之不利,舌苔干燥或色黄,脉数或滑者,此乃寒束痰火之哮喘,本方减去桂枝、苏子,加知母、贝母、生石膏以清热化痰平喘;如病程较长,损及于脾,健运失司,化生痰饮,上注于肺,阻塞气道,喉中痰鸣,舌苔白或腻,脉象缓弱,此乃脾虚痰湿所致,治疗宜遵李士材所说:“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本方应加党参、白术补中健脾;寒甚加干姜温化痰湿,喘可自平。年老病人,肾虚失纳,下元不固,动则即喘,登高加剧,此乃肾不纳气之虚喘,本方慎用,以免虚虚之虞,改服都气丸或麦味地黄丸。肾阳虚者,改服金匮肾气丸(病情需要也可改为汤剂),坚持长期服用,缓缓图之。此类方药具有益肾气、固下元、壮水益火,治疗虚喘之作用。【疗效】临床屡用,若能坚持治疗,疗效颇著。【附记】本方对外寒束肺之寒喘有良效。本方是祛邪之剂,故应中病即止,不可久用。对于热喘、虚喘则不宜用之。
(19)芝麻秸治小儿盐哮[方剂]芝麻秸、豆腐各适量。[制用法]将芝麻秸切断放瓦上烧存性,研成末。以生豆腐蘸食,不得用调味品,每日2次。[功效]清热,生津,润燥,化湿,祛痰。[验证]据《健康报》介绍读者反映疗效显著。[备注]盐哮,病名。指食过多咸味饮食引起的哮吼。由于饮食酸咸太过,疾湿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疾塑而发。治宜分辫属寒属热。于处方中加入饴糖或砂糖等甘味药,可收到疗效。
(20)哮喘夏治方【组成】制附子9克,党参、白术、茯苓各12克,陈皮9克,半夏7.5克,炙杷叶、炙冬花各15克,甘草3克。【用法】每日1剂或两剂,文火久煎,分2次温服。【功用】培补脾肾、化痰利肺。【方解】本方由四君子汤加味而成,功擅温补脾肾。脾健则痰湿无以生,肾强则哮喘无以作,诚为治本之方,故方用制附子温肾强心,驱阴寒之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半夏、陈皮燥湿、化痰、止咳;炙杷叶,炙冬花、宣肺平喘止咳;甘草和中而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肺、脾、肾以绝痰源;宣肺化痰饮,以定喘咳之功,又妙在冬病夏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主治】支气管哮喘及喘息性支气管炎缓解期,预防发作。【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21)麻杏射胆汤【组成】净麻黄5克,大杏仁10克,嫩射干9克,玉桔梗6克,杜苏子9克,净蝉衣4.5克,炒僵蚕、制半夏各9克,广陈皮、生甘草各4.5克,鹅管石12克(煅、杵)、江枳实、制胆星各6克。【用法】每日1剂,根据剂量大小,先将冷水浸过药面,约半小时再加水少许,煎沸后再煎10分钟左右,头煎取汁一碗,接着加水煎熬二煎,取汁大半碗,把头煎、二煎药汁一同灌入热水瓶内,分2次顿服。如小儿可分3~4次服,当天服完。【功用】宣肺化痰,降气定喘。【方解】本方以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导痰汤(《济生方》)加减而成,为宣肺化痰、降气定喘有效方剂。【主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症见咳嗽痰多,咳吐不爽,胸闷气急,喉痒作呛有哮鸣音,夜间不得平卧,乳娥肿胀,苔薄白腻,脉浮滑数。中医辨证为风寒客肺,痰浊内阻,肺气失于宣降者。【加减】本方为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喘息性气管炎伴有肺气肿等疾病的有效方剂。临床应用可随证加减:如有口渴烦躁、痰黏、舌红苔黄者,上方去半夏、陈皮,加石膏30克,知母,贝母各12克;如形寒肢冷无汗,痰白呈泡沫状,舌苔白滑者,可去蝉衣、僵蚕、桔梗,加桂枝4.5克,细辛3克,干姜2.4克;如咽红乳娥肿痛、痰稠,舌红脉数者,可去半夏、陈皮,加金银花、连翘各9克,炒牛蒡子12克;生麻黄改用水炙麻黄5克;如溲黄便秘舌红者,可去桔梗、甘草,加黄芩9克,桑白皮12克,生麻黄改用蜜炙麻黄5克,制半夏改用竹沥半夏9克,广陈皮改用广橘络;如咳喘气逆,腹胀胁痛者,去桔梗、甘草,加莱菔子、白芥子各9克;如脘腹痞胀、口黏纳差、苔白腻者,去蝉衣、僵蚕,加厚朴4.5克,焦六曲12克;如有头胀头痛,鼻塞多涕者,可去半夏、陈皮,加辛夷,苍耳子各9克。【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一般服15~30剂左右即效或痊愈。
(22)治小儿哮喘验方:熟附子补骨脂当归炙甘草各10克、五味子、益智仁各8克,细辛2克,党参、熟地、桂枝各15克。煎服日1剂。女5岁,证见呼吸急促,咳嗽频作,面黄消瘦,四肢不温,纳极差,舌淡,苔白,脉细弱,方一进4剂,咳轻,纳仍差,继服方二,7剂咳喘除,又进方三,7剂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23)小儿哮喘验方:炙麻黄3克、杏仁6克、玉苏子9克,葶苈子6克,桑白皮9克,陈皮、法夏各6克,茯苓9克,甘草2克。水煎服。男6岁,患有“哮喘”病史3年,近日发作,经西医治疗未佳,诊见咳嗽、流清涕,喉有痰声、哮鸣,舌苔薄粘。证属风邪束肺,痰湿阻于气道肺气失宣。治拟宣肺降逆。上方服4剂,哮喘已平,原法再进数剂告愈。
(24)小儿哮喘验方:杏仁6克、苏子9克、葶苈子6克,茯苓9克,陈皮、法夏、炙紫苑各6克,苡仁9克,甘草2克。水煎服。用于痰滞内伏,肺失肃降的小儿哮喘。男5岁,患“喘息性支气管炎”年余。反复发作,喉间痰声、间或闻及水鸡声,呼吸不畅,纳差,大便偏溏,舌苔白腻,两肺哮鸣音。上方服4剂,药后喘平,原方去葶苈子,加白前9克,继服5剂诸证俱失。
(25)治小儿哮喘验方:黄芩杏仁各6克、玉苏子9克、桑皮葶苈子各6克,炒枳实5克,蒌仁泥9克,紫苑6克,蛤黛散(包)9克,甘草2克。水煎服。用于痰热壅阻,肺失清肃的小儿哮喘。男6岁,罹患哮喘,每届深秋易作,近咳剧2天,面红气粗,喉有痰声,咯痰不爽,大便干结舌红赤,苔厚中黄。治拟清金导痰。上方服4剂,大便增多,咳喘息平,续以清肺化痰剂善其后。
(26)小儿哮喘验方:北沙参9克、五味子3克、玉苏子杏仁各6克,葶苈子5克,川贝4克,蛤黛散(包)9克,白前,炙紫苑各6克,甘草2克。水煎服。用于气阴不足,痰滞郁肺、肺失肃降之小儿哮喘。男5岁。哮喘3年,遇冷易发。痰多难咯,气喘,舌偏红,苔薄粘,两肺哮鸣。治宣益肺化痰。上方5剂,诸证悉减,按原方继续巩固之。随访未见复发。
(27)小儿哮喘验方:党参茯苓各9克、白术6克、甘草2克,法夏、陈皮、炙紫苑、炙冬花各6克,葶苈子5克,水煎服。用于脾肺不足,痰滞内伏之小儿哮喘。男8岁,患“哮喘”4年余,近日咳喘复作。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苔白粘。治拟培土生金,益肺化痰。上方服5剂哮喘已平,诸证均减。原方出入,继服以收全功。
(28)治小儿哮喘验方:麻黄6克、北杏仁苏子各10克、鹅管石20克,陈皮5克,细辛3克,熟地、桂枝各15克,当归、五味子、法半夏、炙甘草各8克。煎服,日1剂。男5岁,哮喘日久,气候变化加重,神疲气短,夜不能平卧,纳呆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服药4剂,喘止,以原方加减调治,药后未见复发。
(29)小儿哮喘验方:麻黄5克、桂枝茯苓炙甘草苏子各10克,陈皮6克,党参、鹅管石各15克,葶苈子、白术、法半夏、五味子各8克。煎服日1剂。
(30)小儿哮喘验方:苏子饬风各10克、麻黄5克,鹅管石、白术、毛冬青各15克,葶苈子6克,党参20克,苍耳子、当归、五味子、炙甘草各8克,大枣4枚。煎服日1剂。654、小儿哮喘个人调理中成药治疗
(一)黄芪生脉饮:6岁以下每次5ml,7岁以上每次10ml,每日3次。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时肺之气阴两虚者。
(二)百合固金丸:6岁以下每次1/3丸,7~9岁每次1/2丸,10~14岁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时肺阴不足,阴虚肺热者。
(三 )当归补血丸:6岁以下每次3g,7岁以上每次6g,每日2~3次。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时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者。
(四)金匮肾气丸:6岁以下每次3g,7~10岁每次6g,11~14岁每次9g,每日2~3次。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时肾阳虚衰者。
(五)六味地黄丸(片):6岁以下每次1片,7~10岁每次2片,11~14岁每次3~4片,每日2次。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时肾阴不足者。
(六)人参五味子晶:6岁以下每次5g,7岁以上每次10g,每日2次。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时气阴两虚者。
(七)知柏地黄丸:6岁以下每次1~2丸,7~10岁每次3~4丸,11~14岁每次5~6丸,每日3次。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时阴虚有热者。
(八)补肺丸:1~3岁每次1/3丸,4~7岁每次1丸,8岁以上每次1~2丸,每日2~3次。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时肺肾气阴两虚者。
(九)胚宝胶囊:6岁以下每次1粒,7~10岁每次2粒,11~14岁每次3粒,每日3次。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时肺肾气血不足者。
(十)蛤蚧定喘丸:3~7岁每次1/3丸,7岁以上每次1/2丸,每日2次。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时肺肾两虚,阴虚肺热者。
(十一)槐杞黄颗粒:1~3岁每次半袋,3~12岁每次1袋,每日2次。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时肺脾气阴两虚者。
(十二)复方胎盘片:3~7岁每次1~2片,7岁以上每次2~3片,每日2次。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时脾肾两虚者。655、过敏性哮喘中药配方
(1) 罗汉果半个,柿饼2–3个,冰糖少许。将罗汉果洗净,与柿饼一起加清水二碗半煎至一碗半,加冰糖少许调味,去渣。1日分3次饮用。本方清热,去痰火,止咳喘。
(2) 川贝母、生名膏、橘红茶30克,杏仁20克,前胡15克,生甘草10克,雪梨6个,冬瓜条100克,冰糖150克,白矾适量。先将石膏、杏仁、前胡:甘草共煎取汁的一小碗,待用;将冬瓜条切成黄豆大颗粒,贝母打碎,橘红研成粉,雪梨削皮捣烂调入白矾水,入冬瓜粒、冰糖、贝母、橘红粉,再倒入药汁,共盛一大碗内和匀。置于蒸锅中隔水蒸约50分钟,合成粘稠膏状即成,分次酌量食用。本方清热,止咳,平喘,适用于热性哮喘者。
(3) 蚯蚓100克,桑白皮150克。将蚯蚓炒成焦黄色,共研成末,每服5克,日服2次,忌食辛辣食物。本方适用于痰黄而粘的哮喘者。
(4) 薄荷15克,橘皮、紫苏各10克。一起煎汤服,1日2次;本方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气喘。
(5) 杏仁、旋复花、款冬花各10克,粳米50克。前三味煎水去渣,人米煮粥,空腹食。
(6) 干姜30克,淡豆豉15克,饴糖250克,植物油少许。干姜、淡豆豉同放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煎煮,每30分钟取汁1次,取2次后合并,文火煎煮至浓,加饴糖调匀,继续煎熬至挑起糖浆成丝时停火,倒入涂有植物油之搪瓷盘内,摊平,稍凉后划成小块。每服3块,日3次。本方适用于肺寒咳喘。
(7) 椒母若干。研粉,每次3克,装入胶囊,内服,每日3次。本方除痰平喘,适用于哮喘。
(8) 炙麻黄9克,钩藤15克,葶苈子9克,乌梅6克,蝉衣9克,石韦30克,甘草3—15克。水煎服,日分2次服。
(9) 糯米100克,冰糖少许。洗净糯米焖饭,或上笼蒸熟,另将冰糖整熬,浇在饭上,每日午餐温热服食,不可过量。本方适用于肺气虚弱所致急喘。
(10) 水发白果150克,白糖100克,生粉25克。白果砸去外壳,放锅内加清水、碱适量;烧沸后,用竹帚刷去皮,挖去白果心,再放人碗内,加清水,上笼蒸熟,取出,锅内放白糖、白果,清水250克,武火烧沸;去浮汁,用生粉勾芡,倒入盘中,单食或佐餐。本方适用于肺气虚之喘证。
(11) 萝卜1000克,半夏、茯苓、陈皮、白术各10克,白糖适量。萝卜、洗净,刮细丝,与四药同人锅中,加水煎煮半小时,滤出汤汁,另置小火煎熬至较稠时入白糖,待成膏状停火置冷,每次1–2匙,日3次沸水冲服。本方适用于中焦痰湿,食少,咳喘。
(12) 薏苡仁30克,杏仁10克,冰糖少许。将薏苡仁煮粥,待半熟时,加入杏仁,文火煮至熟,加冰糖,早晚食用。本方适用于咳嗽痰多之喘症。
(13) 核桃肉500克,姜末0.5克,白糖120克,熟植物油1000克(实耗100克)甜面酱100克,碱25克。将核桃肉用碱水浸泡半小时后,浸水漂净,捞出沥干,置火烧至七成熟的油锅内不断炒动,至金黄色,浮出油面上捞出;锅底留油25克,加白糖70克,至溶化后,加入甜面酱,姜末翻炒,加水200克拌匀,倒人核桃肉,略炒离火,不断翻炒至冷却,入熟油翻炒,使汁浓缩,裹住核桃肉,佐餐服食,或作点心用。 本方补肾纳气,适用于久喘,久嗽。
(14) 粳米100克,灵芝、核桃仁各20克,精盐2克。将灵芝洗净切成3块,米洗净,核桃仁用开水泡10分钟,剥去种衣;砂锅置火上,注入清水1000毫升,下米、灵芝、核桃仁,烧开后,小火煮至米汤烂稠,表面浮有粥油时,放入精盐调味。本方适用于肺肾虚之咳喘。
(15) 黑鱼骨(海鳔硝)150克,红糖少许。将黑鱼骨晒干,用小刀刮成粉末,每次15克,用红糖拌吃,早晚各1次。本方适用于哮喘、气促证。
(16) 鲤鱼1条,糯米200克。将鲤鱼去鳞,纸裹炮熟,去刺研末,同糯米煮粥,空腹食之。本方适用于咳嗽气喘。
(17) 炙麻黄、杏仁各10克,化橘红12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炒苏子、莱菔子各10克,白芥子、茶叶、诃子各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病情较重者;每日1.5剂,日服3次。本方适用于肺脾两虚所致哮喘。
(18) 麻黄、桂枝、半夏各9克,细辛6克,五味子9克,干姜6克,白芍9克,甘草6克,生石膏30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本方适用于喘息不能平卧者。
(19) 射干、麻黄、半夏、紫菀各9克,细辛3克,生姜9克。水煎服,1剂1天内分2次服完。本方散寒平喘,适用于喉间哮鸣音重,但咳嗽痰不甚多而痰出不爽的。
(20) 蜜麻黄6克,苦杏仁9克,炙甘草3克,紫苏子10克,白芥子、葶苈子(布包)、蜜款冬各6克,蜜橘红5克,茯苓10克,清半夏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本方名为止咳定喘汤,适用于风寒哮喘。
(21) 熟地30克,淫羊藿20克,当归10克,麻黄6克,紫石英30克,肉桂3克,白芥子6克,鹿角片20克,五味子4克,桃仁10克,皂角3克。日1剂,水煎分温2服。本方为阳和平喘汤。
(22)咳喘饮:冬瓜仁、苇茎各15克,杏仁10克,炙麻黄9克,甘草6克,前胡、百部、浙贝各10克,瓜蒌15克,炙杷叶10克,双花12克,公英15克。
(23)咳喘膏:细辛3克,白芥子5克,麻黄9克,杏仁10克,沉香5克,胆南星6克,川贝、白前各10克,白果9克,双花12克,连翘10克,仙鹤草12克,紫菀、苏子、五味子各10克等,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软膏,贴肺俞、心俞、膈俞三对穴位,每天贴1次,每次8—10小时。 咳喘饮水煎温眼,每天1剂,头煎与二煎共取药汁300毫升,和匀,分2口3次温服。咳喘膏贴用法详前。功能宜肺、清热、止咳、化痰、平喘,临床上用来主治:咳嗽,如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痰多,呈白稀或粘及黄粘痰,含肺部感染。哮喘,如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含咳血痰。肺痈,即肺 脓肿。肺瘘,病久咳喘,由肺气不宣,影响至肾,而肾不纳气。肺气肿、早期肺心病等咳喘症。若发热,痰黄者,加鱼腥草30克,黄苓10克,大青叶15克,连翘10克,胆星6克。若口渴痰粘者,有阴虚证候,宜加玉竹、天花粉各15克,天麦冬各10克。喘重者加沉香粉3克(冲服)、白果9克,苏子、莱菔子、五味子各10克。咽喉红肿者,加射干、牛蒡子、黄芩各10克,板蓝根15克,山豆根9克。若恶寒,遇冷咳喘加重,咯白稀寒痰者,加细辛3克,桂枝9克,干姜6克,姜半夏10克。若咳血或痰中带血丝者,加仙鹤草、茅根、生侧柏各15克,三七粉3克(冲服)。
(24) 苏子、地龙、前胡各15克,麻黄5克,川芎15克,射干、黄芩各10克,苦参5克,白鲜皮、刘寄奴各10克。两日1剂。水煎2次,煎出液总量约300毫升(5岁量),分6次温服,每日3次,每次50毫升。功能止哮平喘,活血化瘀,可用治哮喘。本方性偏凉,用于小儿哮喘发作期的热哮。包括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等。症见咳嗽气促、喉间哮鸣显著,甚则呼吸困难,喘憋,烦躁不得卧,双肺满布哮鸣音。咽红、舌红、苔黄、溲赤、便秘。喘甚者重用苏子加马兜铃,哮重者重用地龙,痰盛者加瓜蒌、葶苈子、胆南星祛疾平喘,久哮多瘀重用桃仁,喘憋伴便秘,轻者用莱菔子以降气豁痰、消导通便,稍重者加枳实,干结者加番泻叶以盛者下之,清大肠而泻肺止喘。
(25) 生鸡脯肉150克,发好的净海蜇头丝300克,鸡蛋清半个,香菜梗15克,精盐、味精、醋、胡椒粉、麻油、花椒水、葱、姜、蒜、生油、水淀粉。 把鸡脯肉切成细丝,放入碗内,加鸡蛋清,水淀粉,用手抓匀;香菜梗切成段,葱、姜切成细丝,蒜切成片。锅内放人生油,烧到四五成热时,放入鸡丝,用筷子划开,熟时出锅。海蜇用热水烫一下沥干水。锅内放入少量生油,烧热时用蒜炸锅,烹入酷,添鸡汤,把鸡丝、蜇头放入锅内,加上精盐、味精、花椒水、胡椒粉、葱丝、姜丝、香菜梗,汤开时撇去浮沫,点上麻油,出锅盛碗即成。本菜肴在正餐时用,每天一次。海蜇性味咸平,具有清热化痰,软坚消积、润肠通便的作用。配以甘温,补气益中的鸡肉,其作用特点在于“宣气、化痰、消积、行食而不伤正,补虚扶正又不碍祛邪。”有攻补兼施的疗效。可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或高血压、痰饮、带下等症。
(26)宣肺愈敏汤:麻黄12克 桔梗9克 白芷6克 陈皮6克。按:此方仅四味药组成,方小力宏,方虽小制,配合存神。主治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主要是外邪袭肺,肺气被郁而不得宣发,津液失布,故鼻塞、流涕、打喷嚏。方中:麻黄为君宣发肺气,桔梗为臣助其宣肺之力,白芷通窍,陈皮理气疏津,共为佐药,诸症可除。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vTk2GMmOIL4ct0AOpQ9-VA
(发表於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富力湾小区)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609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