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与众不同;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制力缺陷,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认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拒绝治疗。 精神病的分类
抗精神病药可在不影响意识清醒的条件下,控制兴奋、躁动、幻觉及妄想用以治疗各种精神失常疾患的药物,统称为抗精神失常药。 抗精神病药物的特点: 1)具有不同程度的镇静作用 2)抗精神病作用是药物的选择性对抗和治疗,而不是通过镇静作用 3)长期应用一般不产生成瘾性 抗精神病药的作用机制: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是由于脑内多巴胺(DA)神经系统的功能亢进,使脑部多巴胺过量所致。药物的抗精神分裂症作用主要与阻断多巴胺受体有关。 因此,简单的说,用以治疗各种精神失常疾患的药物,统称为抗精神失常药。 抗精神病药可按化学结构分成如下几类:
一、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 1. 吩噻嗪类药物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初,在临床医生使用抗组胺药物异丙嗪时,观察到异丙嗪有较强的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这一发现促进了把异丙嗪衍生物作为抗精神病药物进行研究,合成了一些异丙嗪的衍生物,最终把其中的氯丙嗪开发成了治疗精神病的药物。
吩噻嗪环与侧链间C为3时,抗组织胺作用减小,安定作用增强。 氯丙嗪具有很强的抗精神失常作用。 氯丙嗪的发现开辟了精神病的化学治疗的新领域;有精神科阿司匹林之称。氯丙嗪的成功发现也导致了对吩噻嗪类药物的深入研究,构效关系和结构改造的结果得到了一系列的三环类抗精神病药物。
N10侧链上的二甲氨基用碱性杂环取代,其中以哌嗪的衍生物疗效较好。
奋乃静
氯丙嗪环上2位氯原子引起分子的不对称性,优势构象中侧链倾斜于含氯原子的苯环是该类药物分子抗精神病作用的重要结构特征,失去氯原子则无抗精神病的作用。 氯丙嗪和多巴胺的顺式构象(C)能部分重叠,反式(D)则不能重叠.
氯丙嗪 多巴胺 重叠的构象
吩噻嗪类主要是与多巴胺受体结合,阻断神经递质多巴胺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发挥药效。 利用侧链的醇羟基与长链脂肪酸成脂,可增加药物的脂溶性,在体内吸收减慢,水解成原药的速度较慢,是可延长作用时间的前药,特别适用于需长时期治疗且服药不合作患者。
吩噻嗪母环中氮原子换成碳原子,并通过双键与侧链相连形成硫杂蒽(噻吨)类衍生物。 2. 构效关系 吩噻嗪类药物主要是与多巴胺受体结合,阻断多巴胺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发挥药效。1964年,Gordon等用药物与受体间的“三点互适应”学说来加以说明。他认为,吩噻嗪类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A、B、C三个部分。
1 立体专属性:B>C>A 2 B区 1)由成直链的三个碳组成是必须的。 若将三个C原子的链缩短成2个C原子,则抗精病活性下降,而抗组胺作用加强。 2) 其中第2个C原子的立体结构特征最为重要。 当R为H时可产生良好的活性,若R为甲基或其他基团时,由于碳链的自由旋转受到限制,抗精神病作用减弱,而增长了抗组胺作用。 R取代,产生光学异构体;(-)>(+) 若R为外加环的一部分,C链不能旋转;活性大为下降。可见,碳链的自由旋转是抗精神病所必须的。 3 C区 C区即吩噻嗪环部分,是和受体表面作用的重要部分,吩噻嗪环沿N-S轴折叠,两个平坦的苯环几乎互相垂直,若以蒽或芴类取代吩噻嗪环,分子变成刚性平面结构,则抗精神病活性下降。由于分子沿N-S轴和受体发生相互作用,苯环2位取代基远离受体表面,故无立体因素的影响。但可以通过诱导效应等影响环系的电子密度,取代基X为吸电子基团时使环系,特别是N原子和S原子的电子密度降低,有利于和受体的相互作用,因而X为-Cl,-COCH3,-CF3等活性增强,而为-OCH3或-OH则活性下降。另外,只有取代基在2位时,有可能增强活性,3,4-位取代则活性下降。 4 A区 基团大活性下降,基团狭窄活性增加。 5 C2-Cl取代,分子对称性,侧链同C-Cl同侧为Z型顺式,反之为反式。顺式>反式 3. 代表药物 盐酸氯丙嗪 1 )命名及立体化学结构
N,N-二甲基-2-氯-10H-吩噻嗪-10-丙胺盐酸盐 (2-chloro-N,N- dimethyl-10H-phenothiazine-10-propanamine hydrochloride) 2) 结构特点 母环为吩噻嗪的基本结构 三环结构 两个苯环,联结一个含硫和氮原子的环(噻嗪环) 3)化学性质 吩噻嗪母环易被氧化,氯丙嗪在空气或日光中放置渐变红色。为防止变色,其注射液在生产中可加入对氢醌、连二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或维生素C等抗氧剂。 氯丙嗪在遇硝酸后可能形成自由基或醌式结构而显红色,这是吩噻嗪类化合物的共有反应,现用于鉴别。
有部分病人用药后,在强烈日光照射下发生严重的光化毒反应。
4)合成路线 以邻氯苯甲酸和间氯苯胺为原料,进行ullmann反应,在高温脱羧后,与硫熔融,环合成2-氯-吩噻嗪母环,再与N,N-二甲基-3-氯丙胺缩合,生成氯丙嗪,最后成盐酸盐。
5)稳定性 吩噻嗪类药物分子中含有吩噻嗪环,易氧化,在空气或日光中放置渐变为红棕色。日光及重金属离子有催化作用。遇氧化剂则被破坏。 6) 体内代谢 氯丙嗪在肝脏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氧化,体内代谢极复杂 ,在尿中存在20多种代谢物 可检测的代谢物有100多种 ,硫原子氧化,苯核羟化,侧链去N-甲基和侧链的氧化等。
7) 体内代谢 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安定作用较强治疗精神分裂症和狂躁症,亦用于镇吐、强化麻醉及人工冬眠等。 4. 氟哌啶醇 1) 命名
1-(4-氟苯基)-4-[4-(4-氯苯基)-4-羟基-1-哌嗪基]-1-丁酮(4-[4-(4- chlorophenyl)-4-hydroxy-1-piperidinyl]-1-(4-fluorophenyl)-1-butanone)
2) 体内代谢 口服后,在胃肠道吸收较好,在肝脏代谢,肾脏消除,有首过效应。代谢以氧化性N-脱烷基反应和酮基的还原反应为主。 3)合成路线 合成以对氟-γ-氯代丁酰苯为原料,与4-(4-氯苯基)-4-哌啶醇在碘化钾的存在下加热缩合制得。
4) 构效关系
小结: 1)氯氮平的结构特点及临床用途;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 2)抗精神失常药的结构类型。 3)氯丙嗪、氟哌啶醇的结构、命名、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及临床用途。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459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