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燥湿和胃
湿气归脾,通过脾运化水湿,燥湿和胃剂这一节的方剂主要适应病证是湿浊内阻脾胃不和。也就是以内湿为主,湿浊阻滞在中焦,造成脾胃不和引起升降失常,所以配伍的药物以苦燥芳化之品为主。前面讲到了结合行气健脾,而且由于我们说湿虽然是来源于内外两类,外湿、内湿,往往内外之湿相互影响。由内湿的病变,脾胃运化功能障碍产生内湿,内湿往往可以招致外湿。这类病人外面气温稍有变化,往往内外合邪,可以出现周身酸楚疼痛这些外湿的表现。外湿侵犯人体,也可以影响到内在的运化水湿功能,也可以产生内湿。比如说感受外湿之后,头昏、头痛、头重、肢体酸楚,这种情况往往脾胃运化功能受影响,可以产生纳呆、苔腻、胀闷,内外相互影响。所以我们配伍行气来帮助化湿、健脾来运湿的同时,要考虑如果兼有表湿,还要及时配合解表药。
平 胃 散
(《简要济众方》)
【组成】
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120g)
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90g)
陈橘皮洗令净,焙干二两(60g)
甘草炙黄一两(30g)
【用法】
上为散,每服二钱(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或做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
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平胃散是一个基础方,主要治疗湿滞脾胃证,这个方出处,历代说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但是近年来大家比较确定,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前,在《简要济众方》里面就有平胃散这个组成。但由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影响较大,是宋代相当于政府颁布的一个成药典,很多教材就没有改过来。平胃散以燥湿为主,兼以和胃,是基础方,后世常常用这个基本的组合,放到其他的常用方里边,起到燥湿和胃,祛除湿邪,恢复气机升降的作用。
病机分析:
这个方的名称为什么叫平胃散?平胃说明胃不平,怎么不平呢?这里要注意,这里所说的胃,是一个理解的难点,这里所说的胃我认为它是以胃概脾,也就是包括了脾胃,特别还指的是脾。因为中医历来运用名词有一词多义,有广义、狭义的不同。比如胃这个字,有的时候运用胃,说胃失和降,胃主受纳,那就是指的我们吃下来,吃东西以后腐熟水谷,受纳腐熟水谷的具体的胃,那是最狭义的一个胃。如果说胃痛,就是具体的胃。但有些情况下中医又用胃来概括脾胃,比如说病人消化很正常,说他胃气不错,这里所说的胃不仅指装东西这个胃,也包括了脾,包括了整个消化功能的概括。这个时候以胃可以概脾,以脾也可以概胃。我们经常讲中医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这个时候的脾包括脾,运化的脾和受纳的胃,包括消化道都概括在脾这个大系统里边。胃也是这样,比较广义的胃是概括了消化系统。而胃最广义的,有的时候还可以用来反映人体的生机活力。比如说摸脉,脉来从容和缓,我们说这是有胃气,这个时候的胃气不是指的消化系统,也不是指的具体的胃,而是指的整个有生机活力,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面色明润含蓄,有胃气,如果真脏色出来了,就没有胃气。这时候的胃是一种极广义的概括人体生机活力的概念。在这里平胃散的胃,实际上就是整个消化系统的意思。既称之为平胃,说明不平,怎么不平呢?过去古人举例子,把脾和胃比喻为土,土生万物,高的地方叫敦阜,就是胃,低的地方叫卑贱,就是脾,平胃散是说脾不平,不平是高了还是低了?实际上是脾低了,相对胃高了,所以水往低处流。意思是脾运化功能差了,水湿就容易困脾,所以平胃散的名称实际上是指提高脾的运化能力,来消除水湿。因为消除水湿有助于提高脾的运化能力,提高脾的运化能力又有助于消除水湿,这是相互影响的。脾主运湿,可是湿气归脾,湿邪又能困脾。所以在这个基础方里,体现出除湿而运脾的相互结合。
湿滞脾胃证的病机主要是脾失健运,或者湿困脾,脾健运作用减弱,或者脾失健运以后产生湿邪。那脾失健运可以不思饮食,口淡无味。脾失健运,水湿阻滞在脾胃以后,首先引起中焦气机升降的失常。胃气不降,胃气上逆,就呕吐;脾不升清,就会泄泻,嗳气、吞酸。湿邪阻滞气机,又可以导致脘腹胀满。水湿容易伤阳气,湿邪阻滞清阳,可以表现出人没有精神,怠惰嗜卧,肢体有沉重感。舌苔白腻而厚,白腻反映出有寒湿的特点,有脾不运化,产生湿的特点,脉缓是反映脾的运化乏力,这是平胃散的主治证候分析。
治法:
平胃散主治证候是湿邪阻滞脾胃,引起脾胃的气机升降失常。针对性的治法是燥湿运脾,恢复脾胃的运化,通过燥湿解除湿邪的困滞。我们讲到概述时提到过,除湿药和行气药往往要相互配合,所以在治法当中也结合行气来和胃,恢复脾胃的正常升降。
方义分析:
平胃散里边用苍术作君药,苍术有较强的燥湿作用,能运脾燥湿,既能燥内湿,也有辛温发汗作用,也有祛除表湿的作用。用厚朴作臣药,厚朴是苦温药,苦温可以燥湿,厚朴又带一定芳香特点,也能化湿。君药、臣药相配合,苍术、厚朴结合是燥湿运脾的一个常用组合。陈皮作为佐药。陈皮善于疏理气机,理气又能化湿。到明清以后,很多方剂的配伍当中,都很喜欢加陈皮,陈皮比较平和,而且理气对升降补泻来讲,是一个多向协助作用,很多补泻升降方里都喜欢配陈皮。比如四君子汤是益气健脾的基础方,在五味异功散里就配了陈皮,有助于增强它的益气健脾作用;用在泻的方里边,后面要讲到的如消导剂,消食的方里往往也配陈皮,理气化湿,有增加消食药消导的力量;在升举的方里面,比如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清阳下陷,也配陈皮;从降气的方来讲,比如苏子降气汤,苏子降气汤的作用主要是降肺气上逆治疗咳喘,但配陈皮也助于气机下行。所以陈皮的作用在升降方面,就像是要在地上打一根桩桩向下,垂直的直接往下,打起来很费劲,往下打一下,摇一摇,打一下,摇一摇,就容易下去,或者要把一根地下钉的木桩拔起来,完全垂直向上拔,很费力气,拔一拔,摇一摇,再拔一拔,摇一摇,它就容易出来。陈皮起的作用,就是疏理气机,摇一摇的这个作用。所以别小看这个药物,配在其中,对疏理气机,不管帮助运脾还是化湿,都是很重要的。甘草是使药,可以有补脾作用,也可以调和诸药。整个方配伍药味不多,配伍很精当,成为燥湿运脾,治疗湿困脾胃的基础方,后世的很多方剂,都运用这些基本结构。
辨证要点:
脘腹胀满、舌苔厚腻,是指的湿邪阻滞的部位是中焦,湿阻气机以后,脘腹胀满,是平胃散证中往往出现的。脾不健运,湿邪阻滞,舌苔厚腻反映出湿浊阻滞的特点。
随证加减:
作为湿,要区别是寒湿还是湿热。水湿郁滞,可以化热,如果阳气不足,多产生寒湿,性质不同治法也不同。如果属于湿热,一般舌苔是黄腻的,加黄芩、黄连,和平胃散相结合,这样就侧重在清热燥湿,针对中焦的湿热;如果属于寒湿,阳气不足不能温化,加干姜温脾胃阳气,草豆蔻也能燥湿,同时有温中作用;如果水湿产生,同时兼有饮食积滞,可以加重湿阻中焦,这样要配合山楂、神曲、麦芽这些消食药同时使用,体现标本兼顾;如果气滞比较严重,本方只有厚朴、陈皮行气、理气不够,可加木香、砂仁增加行气和胃作用。平胃散证当中,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呕吐,脾不运湿以后的泄泻,是常见的。如果偏重在呕吐,胃气上逆,可以加藿香、半夏,那加藿香、半夏这个方就是不换金正气散,增加化湿和胃止呕的作用;泄泻比较重的话,增加茯苓、泽泻以渗湿止泻,能利小便以实大便。
使用注意:
如果阴虚气郁的,或者脾虚比较明显的,不能用本方,或者不能单独使用,因为毕竟本方比较温燥。
【附方】
不换金正气散(《易简方》)
藿香 厚朴 苍术 陈皮 半夏 甘草各等分(各10g)
上为散,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加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热服。功用:解表化湿,和胃止呕。主治: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证。呕吐腹胀,恶寒发热,或霍乱吐泻,或不服水土,舌苔白腻等。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286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